前言 試析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文化意義(3 / 3)

如何對待古代留下來的有關和諧的文化遺產?

整理之,闡釋之,實踐之,創新之。每當我們閱讀先賢的論述,總有一種親切感、驕傲感,深深感到古代的和諧思想是一種文化的自覺,在那個年代是非常精彩的、適用的。但是,古代的和諧思想作為一種樸素的理念,有時代的局限性,有空想性。我們不可能照搬古代的和諧思想,而應對之進行新的闡釋。須知,我們現在要構建的和諧社會,不是古代賢士倡導的那種和諧社會。盡管我們梳理出古代有關和諧的論述,並不等於認同古代賢士的論述都是完美的。當下的和諧社會理念,是新時代的嶄新戰略,與古代的和諧社會理念在內涵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要取精用宏,古話今說,對占典加以創新性的闡釋。否則,我們就會溺於“知古不知今”的迂腐之中。因此,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創新思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節約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民主法製,這樣一些具體的理論不斷被推出來,都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

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大力提倡和諧?

這是因為有不和諧的因素存在,它製約並影響著我們的進步與發展。通觀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不同文明之間處處有不和諧的現象。不和諧是社會的常態,但如果不和諧的情況太突出了,就不是常態了。任何一個“文化自覺”的政府都會強調和諧,注意處理不和諧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張立文教授寫過一本《和合學概論——2l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書中提出的和合戰略與我們當下提倡的和諧意思相近。什麼是“和台”?“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衝突、融合,與在衝突、融合過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總和。”和合蘊含五義:差異與和生、存相與式能、衝突與融合、汰劣與擇優、煩惱與和樂。張立文認為,21世紀人類最大的原理和最高價值是和(生、處、立、達、愛)。“和合”是時代的呼聲,從另一方麵也反映了人類文化發展麵臨的問題。

每一個有識之士都應敏感地注意到: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成為中華五千年以來的最強音,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宏偉戰略。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相比,我們實現這一戰略更加具有可行性、必要性、緊迫性,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

前言 試析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文化意義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保持現代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國領導人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從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尋求曆史的根源,發掘古代的和諧思想,以期對現實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中國古代有豐富的和諧思想

我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豐富的和諧思想。查閱古代文獻,有關和諧的論述俯抬皆是。

和、諧,起初是兩個詞。和,本義是人的和睦。《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楚國大臣申叔時提出“上下和睦”。《說文》記載:“和,相應也。”和即應和。諧,本義是協調。《尚書·堯典》有“八音克諧”。《尚書·堯典》有“克諧以孝”。意為通過孝達到家族的和洽協調。

與和諧相關的詞,有和睦、中和、和台、和敬、和平、和氣等。

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和”、“諧”二字的情況,在先秦文獻中已經出現。《周禮·天官·塚宰》記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