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時代的步履已跨越21世紀的門檻,現代文明不斷創造出輝煌成就,上天入地,呼風喚雨,世界統一市場建立、全息式信息迅速傳遞等昔日的遐想,都漸次演為活生生的現實。然而,現代化帶來的並非單向式的進步,而是善惡並舉、苫樂同行、創生與毀滅雙至的“俱分進化”過程,正所謂:“省憂喜之共門兮,察吉凶之同域。”(揚雄《太玄賦》)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諸層麵,今人都患著不輕的“現代病”,麵臨著若幹不易突破的困局。此間的人類尤需反思,神交古人,聽取曆史這位導師的諄諄教誨,借重昔時積澱的智慧。
作為人類智慧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智慧,不僅是中國人的財富,而且也為域外所借重:《易經》成為德人萊布尼茨創立二進位製數學的啟示,而二進製正是電子計算機的運作原理;《老子》的“有生於無”哲言為西方建築大師提供了靈感源泉;《三國演義》是日本企業家從事商戰的教材;美軍將帥在海灣戰爭中星夜披閱《孫子兵法》,“聲東擊西”是其贏得勝算的謀略……外人研習中華智慧並取得實績,使國人聞之而怦然心動——難道我們不應當以雙倍的熱情、更高的靈性,繼承、發揚先輩智慧,以推動現代化事業健康發展,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創造新的業績嗎!
出於以上思考,本叢書試圖介紹“中華智慧之集萃”,以為時賢提供參考。
何謂“智慧”?狹義的“智慧”約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聰明、才智,與“賢德”相對稱,故有“智性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分野。有些思想史家把西方文化的源頭希臘文化稱之為“智性文化”,把中國文化稱之為“德性文化”。這當然是從東西文化關注的側重點之異而立論的,並非說希臘不講德性,中國不講智性。我以為,區分“智性之知”與“德性之知”確有必要,如果兩相混淆,則知識論與道德論便混為一談,然而,強作兩分,把二者割裂開來,又有悖人類精神的整體性。本叢書所介紹的“智慧”,並不全然限於狹義智慧,而涉及廣義智慧,或日“大智慧”,包舉才與德,兼容智與賢。如此議“智慧”,或許更切近中華文化的本真麵貌:中華智慧不限於“智性之知”,還包含“德性之知”,追求二者的統一,偏執一麵、陷入偏鋒者則每遭詬病——多智而無德者(如曹操)被斥為“狡智”的“奸雄”:有德性追求卻喪失智性者(如宋襄公)則被視為不足取的蠢才,這兩類人都不是中華智慧的代表。中國人所推崇的文化英雄(如周公、薑子牙、諸葛亮)都是智者與賢人的整台,是仁、智、勇的統一體。從此種“大智慧”視角方可逼近中華智慧的真髓。
何謂“集萃”?本叢書並非論著的集成,而是編者從“中華智慧”涉及的各個側麵(如立身做人的德行準則、處世創業的韜略謀劃、莘莘學子的學規、官吏奉守的箴言,乃至生態平衡、家訓要義、養生之道,等等),分別纂集中華古典的相關精粹,並加以條貫、詮釋。讀者諸君手持一卷,春誦夏弦,即可獲得中華智慧某一方麵的概要;若通覽諸冊,則可觀照中華智慧的大貌。當然,如欲升堂入室,摘取智慧之果,則不僅需要“讀萬卷書”,還得“行萬裏路”,因為大智慧的獲得,是人生踐履的結果,需要從知、行兩方麵潛心努力。編者願與讀者諸君共同循流探源,尋覓中華智慧的真諦,並虛心汲納各種異域智慧,相互比較、彼此觀摩,以求得在現代文明地基上的整合與涵化,達成中華智慧的創造性發揮。馮天瑜2007年金秋書於丹桂飄香的武昌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