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權利不同。社會賦予角色的權利,就是角色 依法應享受的權益,或叫作應取得的精神或物質的 報酬。學生角色的權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並取得 經濟生活的保證或資助。職業角色則是依靠法律行 使職權,開展工作,並在履行義務的同時取得報酬。
總之,學生角色與社會職業角色的不同點在於: 一個是受教育,掌握本領,並接受經濟供給和資助, 是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過程;一個是用自己掌握 的本領,通過具體工作為社會付出,獨立作業,具有 一定的權利和義務,‘是以自己的職業行為承擔責任 的過程。
大學生對角色轉換的認識,有的比較明確,有的 還較為模糊。有些大學生由於受種種因素的影響,還 不能夠清楚、合理、科學地認識角色轉換,其主要表 現為以下類型:
依戀型。剛走上崗位的大學生,在角色轉換中易 出現懷舊感。有些人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 置身於學生角色的位置,表現出對學生角色的依戀, 以學生角色要求自己和對待工作,以學生角色的習 慣方式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對待周圍環境,這些情 況,反映出這部分人對待學生角色的依戀。
畏縮型。剛步人社會的大學生,在角色轉換中還 容易表現出一定的畏縮性。對新環境,一些大學生不 知工作該從何人手,縮手縮腳,前怕狼後怕虎,怕擔 責任,怕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工作中放不開手腳, 缺乏年輕人的朝氣和銳氣。
自傲型。一些大學生自以為接受了正規教育,已 經學到了不少知識,已經是“人才”了o因此,輕視實 踐,放不下架子,隻想搞高層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層 工作和基層工作人員,甚至認為一個堂堂的大學畢 業生幹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這實· 質上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去 做的表現。
浮躁型。一些畢業生在角色轉換中表現出不踏 實、不穩定的特征。對領導交給的工作不認真去做, 隻注重形式,粗枝大葉,缺乏敬業精神,不能深入了 解工作的性質、職責範圍及工作技巧,工作很長時間 後,仍未能穩定下來進入新的角色。
2. 角色轉換的實現
根據心理學的角色理論,大學生從學生角色到 社會職業角色的轉換,必然伴隨著角色的衝突、角色 的學習、角色的協調等一係列的過程。角色轉換的過 程,通常包括角色領悟、角色認知、角色實現三個方 麵內容。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轉換的實現雖然表麵 上隻是名詞不同,近在咫尺,但卻是一個艱苦的過 程,需要認真學習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此過程應注 意以下幾點:
(1)安心本職、甘於吃苦
安心本職工作是角色轉換的基礎。剛走上工作 崗位的大學生,應盡快從大學生活的沉澱中解脫出 來,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許多大學生工作幾個月 後,仍然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三心二意,不安心本 職工作,這對角色轉換的實現是十分不利的。
甘於吃苦是角色轉換的重要條件。隻有甘於吃 苦,才能很快適應工作,及時進入角色和實現角色轉 換。如果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怕苦怕累,缺乏必要 的職業忍耐力,就必然會影響到角色轉換的順利實 現。
(2)放下架子,虛心學習
事實表明,一個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畢竟是有 限的,大部分知識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 學習和鍛煉,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盡管大學畢業 生在校期間已經學到了一定的知識,掌握了一定的 技能,但在陌生和多元化的社會麵前,仍然是個“小 學生”,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一些有經驗的老前輩、領 導、同事都是很好的老師,他們在崗位上工作多年, 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大學生隻有放下 架子,虛心學習,才能逐漸完善自我,盡快實現角色 轉換。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為是,很難學到真本 領,角色轉換也是難以順利完成的。
(3)善於觀察,勤於思考
要進入職業角色,還要開動腦筋,善於觀察,勤 於思考。隻有善於觀察,才能發現問題,並運用自己 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4)勇挑重擔,樂於奉獻
這是完成角色轉換的重要體現。走上工作崗位 後,應當從一開始就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前途和 單位的發展前景聯係在一起,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 任感和積極的奉獻精神,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又 不過多地計較個人得失,主動適應工作環境,努力承 擔重任,以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