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轉變角色 適應社會 第一節 角色轉換
人的一生,麵臨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轉換。就 大學畢業生而言,由學生角色到社會職業角色的轉 換,在其一生經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關鍵 的時刻,應以積極、正確的態度,認知新的角色,實現 新的角色,促使角色轉換整個過程的順利進行。
一、大學生就業後的社會角色轉換
社會角色是指由人們所處的特定社會地位和身 份所決定的一套規範係列和行為模式,是人們對具 有特定社會地位的人的行為的一種期望,並隨著社 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內容。
社會角色是社會賦予人的社會權利與義務,它 反映了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在人際關係中的位 置,代表了每個人的身份。每個人擔任的角色總是相 對的,有時,一個人還要同時擔任著幾種不同的角 色。這些角色定位是根據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 合、不同環境占據著不同的社會位置,履行著不同的 社會責任和義務,遵循著不同的社會規範而確定的。
每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並不是固定 不變的,往往會發生多次角色轉換。角色轉換,即個 體的人在社會關係中為適應社會和實現其價值所引 發的社會位置的變換。人的社會任務或職業生涯不 斷變化,角色也隨著變化,從一個角色進入另一個角 色,這個過程稱之為角色轉換。角色轉換的根本變化 是社會權利和義務的變化。
大學生完成學業走向社會,準備開始工作,從這 一刻起,學生時代就畫上了句號,學生角色也隨著終 結。也就是說,從這一刻起具有了新的角色對象,擔 任起另外一個社會角色。這種角色轉換不是瞬間發 生和完成的,而是一個過程性行為,主要包括取得角 色和進入角色兩個環節。
這裏,我們重點談一談如何進入角色這個環節。
初到單位,對新的工作崗位比較陌生,還不具備 完全遵守新單位的規範要求的可能,作為稱職工作 人員的行為規範模式還未形成。隻有在熟悉了本單 位的工作製度,了解了本職工作的業務程序,建立了 新的和諧的人際關係之後,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工 作,完成就業後的社會角色轉換。一般說,這個過程 到見習期結束時就應基本完成。
進入角色包括:獲得承擔某種角色的認可;表現 出扮演這一角色必須具有的品質和才能,本能地或 積極地從精神上和行動上完全投入這一角色。擇業 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選擇新角色的過程。新的角 色獲得即擇業成功,使角色轉換成為可能,並得到社 會的認可,具有了操作的對象。
在校期間,大學生所具備的書本知識、課堂知識 比較多,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 比較差;對社會各種現象理想化的多,而具體化、現 實化的少。大學生應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去克服這 些困難,充分地表現出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品質和 才華。
大學生風華正茂,正是創造業績的好時機,要從 思想上確立大展宏圖的信念,有主人翁的責任感,要 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吃苦耐勞、樂於奉獻。隻有 在社會現實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承擔這個角色, 才能勝任這個角色,順利度過適應期,完成角色轉 換。
二、角色轉換的認識與實現
1.正確認識角色轉換
社會角色是由角色權利、角色義務和角色規範 三要素組成。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的根本不同在於 以下三點:
社會責任不同。社會角色的角色義務就是角色 的社會責任。學生角色的主要責任則是努力吸取知 識,使德、智、體全麵發展,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整個角色是一個接受教育、儲備知識、鍛煉能力的過 程。而職業角色的責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 的責任,依靠自己的本領或技能完成某個事項的過 程。兩種責任的履行所產生的後果也是有區別的。學 生責任履行的如何,主要關係到本人知識掌握的多 少和能力培養的程度;而社會職業責任履行的如何, 則影響較大。人們在評判職業角色時總是和單位密 切聯係在一起的,總是將其作為身負重任的工作人 員來看待的。
社會規範不同。社會賦予角色的規範,就是社會 提供的行為模式。學生規範多是從培養、教育的角度 出發,促使其以後能順利成長,成為合格的人才,如 怎樣做人,怎樣求知等。社會賦予職業角色的規範、 提供的行為模式,則因職業的不同而不同。這些規範 和模式既具體又嚴格,違背了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甚至是法律的責任。比如國家公務員,必須嚴於律 己、克己奉公,瀆職、玩忽職守、收受賄賂就要受到紀 律甚至法律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