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辦事要懂點圓融之道(2 / 3)

姚崇如果真的和魏知古對峙對底,不但小能把魏知古怎麼樣,還不利於自己,最後的局麵隻能是損人的同時自己也遭殃。

在日常的辦事中,如果遇到有人攻擊我們,我們應該按照下麵的說法去做。

(1)在辦事的過程中,如發現對方有怨言,可以讓其盡情地發泄出來,然後再伺機處理,這樣就容易理順工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2)當一個人要發泄他的憤怒和不滿情緒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中途插嘴,這樣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更好的辦法是讓他發泄好了,發泄完了,他也變得舒坦了,而你卻從他的言語中找到了製勝的方法。

頂牛使氣的結果,通常是兩敗俱傷。有策略地解決問題,事情才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掌握適當的時機才能夠辦好事

辦事要抓住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辦事就是這樣,抓住時機,常常是一順百順,事事如意,甚至一步登天;失去時機,則會處處倒運,步步艱難。

有位記者曾經問老演員查爾斯-科伯恩一個問題:“一個人如果想在生活中做成大事,最需要的是什麼?大腦?精力?還是教育?”

查爾斯·科伯思搖搖頭。“這些東西都可以幫助你成大事。但是我覺得有一件事更為重要,那就是:看準時機。”

“這個時機,”他接著說,“就是行動——或者按兵不動,說話——或是緘默不語的時機。在舞台上,每個演員都知道,把握時問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相信在生活中它也是個關鍵。如果你掌握了審時度勢的藝術,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大事,它們會自動找上門來!”

這位老演員是正確的。如果你能學會在時機來臨時識別它,在時機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動,生活中的問題就會大大簡化。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為爭權奪利,都是腦袋削得尖尖的,眼睛瞪得圓圓的,吹、拍、捧這一套很多人都會,但能抓住有利時機的並不多。像下麵這個故事中的主管一樣,把自己的目標深深地埋在心裏,然後靜待時機的並不多。

趙飛揚公司調來了一位新主管,大多數的員工都很興奮,因為據說新來的主管是一個能人,所以被派來專門整頓業務。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新來的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地進辦公室,便躲在裏麵難得出門。那些緊張得要死的懶員工,現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裏是個能人,根本就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窩囊”,大家幾乎都這麼認為。

三個月過去了,新來的主管卻發威了,工作不合格的員工一律開除,能者則獲得提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三個月中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換了一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來的主管在酒後致辭:相信大家對我新上任後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有一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對院子全麵整頓,雜草雜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房主回訪,進門大吃一驚地問,那些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居然把牡丹當成野草給割了。他很後悔,覺得自己不該不分良莠一起除掉。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裏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卻是花團錦簇;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他才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如果這個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都開花結果,隻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這位新來的主管是真正的辦事高手。他能在新來的三個月中充分地摸清底細,熟悉辦公室的環境和員工的能力,然後再在合適的時機,采取重大的措施,實現自己的管理方案。既保住了公司的精英員工,也清除了公司的不合格員工。他的策略就是抓住了時機,辦成大事。

許多人以為會看時機是一種天分,是生來就具備的能力,就像是具有音樂細胞的耳朵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觀察那些似乎有幸具備這種天分的人,你會發現這是一種隻要努力培養就能獲得的技能。

要具備辦事看準時機的能力,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把握時機

莎士比亞曾經寫道:“人間萬事都有一個漲潮時刻,如果把握住潮頭,就會領你走向好運。”一旦休明確了“看準時機”的重要意義,你就會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

{2)學會忍耐

你必須明白,過早地行動往往是欲速則不迭。當你被憤怒、恐懼、嫉妒或者怨恨的旋渦所驅使時,千萬不要做什麼或者說什麼。這些情緒的破壞力量可以毀壞你精心建立起來的“觀時機製”。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留下一段著名的話:“任何人都會發火的——那很容易;但是要對適當的對象,以適當的程度,在適當的時機,為適當的目的,以及按適當的方式發火,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增強自己的預見能力

未來並不是一本關閉上了的書,大多數將要發生的事都是由正在發生的事所決定的。所以,在做事的時候,要對當前的形勢和情況做準確的分析和把握,設計今後的計劃和方案,預測計劃和方案的可行性。

辦事的高手們,時刻不忘磨煉自己看準時機的眼力。如果能在辦事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看準時機做事,事情就會容易很多。

≤≥用寬容的心贏得對方的認可

寬容猶如春天,可使萬物生長,成就一片繁花似錦的景象。寬容可助你贏得朋友的認可,可使你不受一時的影響,保持對事情正確的判斷。所以,如果你想精通辦事的藝術,那就要學會寬容,養成能夠容忍別人不同見解和諒解別人錯誤的肚量。具有寬容心的人,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能使緊張的人際關係變得柳暗花明,也能使事情陷入僵局時峰回路轉。

曆史上,懂得寬容他人過錯的人多是辦事高手。

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有一次宴請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盡興飲酒作樂。正當大家玩得高興時,一陣風吹來,燈火熄滅,全場一片漆黑。這時,有人趁機調戲楚莊王的愛姬。愛姬十分機智,扯下了這個人的冠纓,並告訴楚莊王:“請大王把燈火點燃,隻要看清誰的冠纓斷了,誰就是調戲我的人。”群臣亂成一片,以為定會有人喪命。可是,楚莊王卻宣布:“請大家在點燃燈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纓,誰不扯斷冠纓,誰就要受罰。”

當燈火再燃起來的時候,群臣都已經拔去了冠纓。那個調戲愛姬的人自然無法查出。大家就又高興地娛樂起來。

兩年以後,晉軍進攻楚。這時,一名將軍勇往直前,殺敵無數,立了走功。楚莊王召見他,讚揚他說:“這次打仗,多虧了你奮勇殺敵,才能打敗晉軍”這個將領淚流滿麵地說:“我就是兩年前在酒宴中調戲大王愛姬的人。那時大王能夠重視臣的名譽,寬容臣的過錯,不處罰臣,還給臣解圍,這使臣感激不盡,從那以後,臣就決心效忠大王,等待機會為大王效命。”

所以,任何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都應該眼光高遠、胸襟博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克己忍讓,寬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國演義》中的周瑜那樣心胸狹窄,總是產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能與人合作把事情辦好呢?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

要寬容,就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自己的舉止能否為人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對方會有什麼反應、感覺,從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值得了這點,當別人理短時容讓他,他人才會在你理短時容讓你,以此建立相互容讓的人際關係。

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做一個胸懷廣闊的人,會把風雨點化為陽光。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中.他突然開悟了。他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茅屋遭到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時在門口遇到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采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棚戶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幽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寬容更是一種力量。禪師就用寬容這種力量,改造了一個人,那個小偷從此以後一定不會再偷東西了。

不計過失是寬容,不計前嫌足寬容,得失不久踞於心,亦是寬容。禪師一次寬容的做法,給小偷一條新生的道路。擁有寬廣的胸懷,就能贏得生活中的七彩陽光。

有古話:“水至清則無魚,人事察則無徒。”說的是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用放大鏡看人的缺點,如果過分地追求完美,不斷指責他人的過錯,就會失去朋友和合作夥伴。一個勢單力薄的人,辦任何事情都是很困難的。

在辦事的時候要注意細節,但更要學會寬容:

(1)不計較

寬容就是不計較,事情過了就算了。每個人都有錯誤,如果執著於其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於懷、放不開,限製了自己的思維,也限製了對方的發展。

(2)不要勉強

寬容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也不要勉強。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來由,任何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誘因。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提出意見的根由,就能夠設身處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礙和對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3)不小氣

寬容需要有夠大的心胸。在南京多寶寺內的彌勒佛是這樣的:“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這是何等的心胸啊!有了寬容的胸懷,才有容天容地、容江海的崇高和博大,才有來自心底的真摯笑容。

寬容是水,給別人以清爽;寬容是大海,彙聚了涓涓細流彎彎江河,撐開無垠的胸襟;寬容是宇宙,能夠無限地容納一切客觀存在的物質與觀念。互相寬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寬容的夫妻一定千年共枕,互相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

≤≥學會看對方的身份下菜碟

辦事前一定要看清對方的身份,然後再下菜碟,不要犯迷糊。試想,彈琴的與放牛的大談貝多芬,那純屬是“對牛彈琴”;放牛的跟彈琴的大談農事養牛,那是自找難看。最好的辦法還是,彈琴的與放牛的談談牛肥牛瘦,放牛的與談琴的談談花開花謝,即使談錯了,誰也錯不到哪去。

孔子周遊列國時,馬跑脫後吃了莊稼,莊稼的主人很生氣,扣留了馬。孔子的弟子子貢能言善辯,自願前去說情,可是他費盡了口舌,馬也未能放回來,因為他的話不對莊稼漢的路子啊。聽了子貢的彙報,孔子說:“你淨說些大道理,人家哪聽得懂7我看還是讓我的馬夫去試試吧。”

於是馬夫前往,對莊稼人說:“我說夥計,你不在東海種地,我不往西海旅行,我的馬哪能一點也不碰你的莊稼呢’我們還要趕路,把牲口還給我們,成不?”莊稼人見馬走這麼說話,便接上了茬,兩人談開了,莊稼人也高高興興地把馬還給了他。

孔子聖明,通曉人情,能夠人盡其用,使馬夫也町以做到別人難以做到的事。子貢沒有看好對方的身份,說一些大道理,結果“對牛彈琴”,大跌眼鏡。而馬夫一開口,正對了莊稼人的路子,馬就可以回來了。

辦事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隻有根據不同的對象身份采取相應的辦法,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就是盲人瞎馬,不得其宜。一句話,辦事要針對對方的身份下菜,有的放矢。

聰明人都足懂得看對方的身份、地位來行事的,這也是他們辦事能力與個人修養的體現,平常我們所說的“某某人會來事”,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才智上。這樣的人不隻是當領導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不討厭他,這樣的人辦事的成功率當然要高。

三國時期,在魏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人去抓他。

他的妻子在他即將被帶走時,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因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隻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地位。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甩人原則是‘唯賢是舉’,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他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根據的是朝廷製定的薦舉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叫避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式的絕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