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辦事要懂點圓融之道(1 / 3)

第八章辦事要懂點圓融之道

≤≥以德報怨,用好心來化解惡意

與其為敵,不如為友,是辦事藝術中很重要的策略。在辦事過程中,與別人發生了矛盾,作為精通辦事藝術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德報怨。

小聞和小國是大學的校友,畢業後又進了同一家公司,關係很好。

小闡和小國的工作都很出色,但由於小目的領導能力比較強,很快就做上了部門的主管。以前的同學、朋友見到小聞,隻是客客氣氣地打招呼,但一提起小園,就都伸出大拇指說:“人才呀,要人品有人品,要學問有學問!”

時間久了,小聞感到自己總是在小園的陰影下麵。自己似乎什麼都比不上小園。於是他心存不滿,後來竟忍不住說起對方的壞話來了:“小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憑借一副漂亮臉蛋,就會空談!”

這話慢慢就傳到了小園的耳中:“小聞對你特別的不滿,總是當著別人的麵貶低你!”

“小聞能力很強,就是還沒遇到機會啊!”小園總是這麼說。傳話的人搖搖頭走開了。

以後小園總是主動請教小聞工作上的難題,下班和小聞一起逛街、吃飯,逢人就誇小聞的工作業績好。一開始,小聞還不以為意,時間久了,她明白了對方有意在推崇自己,心中感到不安起來,就不再講小園的壞話了。

後來,在小聞的幫助下,小國的工作越來越出色,她們的朋友關係也越來越好了。

小聞是出於嫉妒才說小園的壞話。幸好小園的氣度大,修養好,不但不生氣,反而處處維護、抬舉小聞,讓小聞心裏平衡,化解了矛盾。其實在整個事件巾,小園都明白,她與小聞沒有本質上的矛盾,小聞對自己的不滿無非是因為自己升職做,主管,比她的薪水高而已。那麼滿足一下小聞的好勝心理,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小園不是采取以德報怨的方式,而是以暴治暴,那麼小聞和小園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後果不堪設想。在為人處世中,就應該像小園一樣,心胸寬闊,以德報怨,這樣路才會越走越通暢。

《水滸傳》裏的宋江在梁山中,論文論武都不出眾,但他為什麼能贏得好漢們的一致擁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宋江能不念舊惡,使招降納叛過來的頭領武將們對他心悅誠服。

宋江樂於忘記別人的“惡”,這就使得對方心存歉疚,誠惶誠恐。他不念舊惡,禮義相待,甚至格外表示親近,也就使得過去的為“惡”者,感念其誠,改“惡”從善,自願投其麾下,征戰立功。這樣的事例在曆史中是不勝枚舉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他最早發現車淵存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晴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孛世民反對報複,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朝主下赫赫戰功。

魏敏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擻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盡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大功。

這些事例都向我們展示了有大智慧的辦事高手們,都懂得在矛盾麵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古人尚且知道以德報怨、化亂為治這樣的道理,我們這些思想開放的現代人,更應該胸襟寬廣一些,這樣不但有利於你的辦事,更有利於你的前途。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在辦事中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能得到對方的諒解,多麼希望對方把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記啊!那麼將心比心,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寬厚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呢?

隻要我們做到了以德報怨、化敵為友,得到的將是對方的內疚、自責和感激,他們必將報答於休,傾盡所能為你辦事。理解才能諒解,諒解才能和解,理解諒解和解乃是寬容之道,在你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時,你不應該滿腦子“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想法。要知道寬容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夠使嫉妒、狹隘、誹謗很快消失。

以德報怨,並不難做到,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l)不要抱怨別人對你的好壞,因為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就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你。不能友好示人的人,也終究隻有敵人。辦事也一樣,如果凡事都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別人,把所有人當成朋友,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平心靜氣解決的呢!

(2)原諒別人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堅韌大度的象征。怨仇相報撫平不了心中的傷痕,它隻能把雙方捆綁存永久的痛苦記憶中。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辦事講的就是一個以“和”為貴。

(3)不要用仇視的態度對待對方,采取豁達的態度,以德報怨、化敵為友是避免辦事受阻的上上策,也是辦事成功的助力。

≤≥有時候不妨裝裝糊塗賣賣傻

“裝糊塗賣傻”曆來被推崇為最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凡是世上能成大事者,或多或少都有“裝糊塗賣傻”的這番功夫。

在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塗”之中,“糊塗”兩個字最為深奧,不明不白謂之糊塗,不聞不問亦謂之糊塗;裝聾作啞謂之糊塗,好抹稀泥也可以算做糊塗;界限不清當然可以說是糊塗,而含蓄隱晦則又是糊塗的一種表現,可見糊塗的學問確實博大精深。倘若糊塗隨處可見,就絕不能算作是聰明;但糊塗到了“難得”的地步,那麼必定是聰明。所以說“難得糊塗”是一種有益的人生智慧。

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候卻依賴糊塗才得以體現。鄭板橋說:“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乃假糊塗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

1956年,美蘇最高領導人舉行談判,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自恃聰明,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深藏不露,倆人形成鮮明對比。

在談判過程中,艾森豪威爾至始至終都表現得傻裏傻氣、糊糊塗塗的。每當赫魯曉夫說完,他總是事先看看國務卿杜勒斯,等遞過眼神之後,才開始慢奈斯理地回答。赫魯曉夫認為自己作為蘇聯領袖,當然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而無須借助於他人來求得答案,因此口若懸河,誇誇其談,而他看到艾森豪威爾“遲鈍”、“無能”的樣子,當場譏諷地說道“在美國誰才是最高的領袖?是支森豪威爾還是杜勒斯?”

從表麵上看來,赫魯曉夫顯得非常的機敏、果斷、博學,而艾森豪威爾卻顯得優柔寡斷,缺乏領袖氣概。但事實上卻正好相反,美國總統是大智若愚,而赫魯曉夫是大愚若智。艾森豪威爾采取“扮癡賣傻”,談判中至少有三點好處:

是示弱驕敵,誘使對方暴露自己的意圖:二是可以贏得充分的思考時間,二是能及時獲得助手的忠告。

有一句話叫做“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還有句話叫做“人生難得糊塗”。辦事究竟是應該“認真”呢?還是“糊塗”?現代人的觀點是:該認真的要認真,該糊塗的要糊塗,這才是人生的辦事大智慧。

精明的辦事高手,在辦事的過程中看似愚笨的、糊塗的但總是能占到便宜。他們是本可以精明但寧願裝糊塗的人,實際上這正是他們的精明之處。日本人就精明在“裝糊塗賣傻”上。

有一次,三位日本人代表著日本的公司同美國一家公司談生意,美國公司代表以準備的大量資料淹沒了日方代表的發言。會議從早8點開始,進行了兩個牛小時,用了圖表解說、電腦計算、熒屏顯示、各種數據資料采詢問日方的價錢,恐怕迪斯尼樂目也沒有此時的會議室熱鬧。

在整個遊園式的會議中,三位日方代表隻是靜靜地坐在一邊,一句話也沒有說。終於,美國負責人關掉了機器,重新拉亮了燈光,轉向日方代表:“意下如何'”其中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理,麵帶微笑地說:“我們都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臉色忽地變得煞白:“你說看不懂是什麼意思,什麼地方看不懂?”

另一日方代表斯文有理,麵帶微笑地說:“都不懂”。第三位日方代表人以同樣的方式慢慢地答道:“當你將會議室的燈關掉之後……”。

美國人是最沒有耐心的,最後以超低價格把產品賣給了日方。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是辦事的高手,在辦事的過程中,他們采取一種“低姿態”的方式。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時,勇於說“沒看懂”,讓對方去著急上火,考驗對方的耐心,而美國人恰恰最缺乏耐心,自然而然就做出讓步。日本人就這樣用糊塗賺得了實惠。

辦任何事的道路都不可能是筆直平坦的。順利和成功的路總是由許多曲折和迂回鑄成的。聰明的人在不能直達成功彼岸的時候,就會采取迂回前進的辦法。所以在辦事的時候,偶爾不妨學會糊塗一些,即使被人當做傻瓜,也不要在乎。因為,我們有這樣做的理由和這樣做的必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有這樣做的智慧。借助“裝糊塗賣傻”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恰當地表現自己的才能,充分顯示自己心胸之寬廣、氣度之不凡。但“裝糊塗賣傻”又是一種比較深奧的人生哲學,能不能實踐並不是靠一時的心血來潮和衝動,它所需要的是一個人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複雜的辦事技巧。

到底應該怎麼“糊塗”呢?

(1)試著偶爾去說:“我不知道”、“我不懂得”、“幫幫我”、“我不清楚你的意思”,將這些詞句適當插入你的需求中。回想一下你與反應遲鈍的人是如何交涉的。想想看你那靈活的比喻生效了嗎?麵對低能兒,天花亂墜的數據對他都等於零,顯然你的才幹在這種情況下會完全失效的。既然別人可以采取這種糊塗方式戰勝我們,那我們也應有意識地學點糊塗的技巧!

(2)在回答問題時,勇於說:“不知道”、“不明白”、“請重複一遍”一類的話,或者做出一些巧妙的回答,實際是等於“沒有答複的答複”。如:“在答複你的問題之前,我想先聽聽你方的意見……”,“一般地說,可能是這樣,不過具體到這件事上,我就拿不準了”等等,這樣做往往在談話中占主動,而自作聰明的一方常常被動。

智慧者從來就不會拒絕糊塗。裝糊塗更具有與眾不同的妙用。隻有你也懂得適時她“裝糊塗賣傻”,才會在對方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得圓滿。

≤≥頂牛使氣隻能使事情變糟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如果你去辦事時,正碰上對方有火氣,切不可與對方頂牛使氣,彼此較勁,盡爭一日之短長。因為一日之勝不能解決大局之圍和長遠之慮。

小黃是一家家電公司的客戶經理,有一次一個怒氣衝天的飯店老板將一封措辭極嚴厲的對公司不滿意的信寄給了公司。於是,公司便派小黃去調查、調解此事。

當飯店老板聽小黃介紹自己是那家家電公司來的人時,麵色立刻鐵青起來。小黃思考了一下,他知道他麵臨的第一個任務不是和老板頂牛使氣,而是讓那個老頭火一樣的怒氣平息下去。

於是,小黃決定一言不發,隻是靜靜地聽,讓他盡情地發泄個夠。在他終於把那些埋怨家電公司產品的話說完後,小黃也知道了問題的症結所在,然後有針對性地談了談那些問題。小黃說完之後,飯店老板滿意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小夥子,你這話倒還中聽,不過我埋怨的是那混蛋電器廠家。”

小黃接著說,“我很感謝您中肯的意見,但是如果您的問題得不到滿意的解決,我是不能回去的。”

“好的,”他說:“就看在你的分上,我答應,以後我再也不寫信到你們家電公司裏去了。產品確實也是我自己使用不當造成的。你看這樣行不?”

那老板果然很守信,以後再沒寫信到公司去了。

小黃還真沉得住氣,如果小黃和老板一樣,因為不是自己的錯,就據理力爭,頂牛使氣,肯定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但小黃卻以他沉穩的辦事作風,忍一時之氣,把事情順利地解決了。

凡是憤怒,十有八九是有誇大的,往往被虛榮心或者一時的怨氣促成。當別人向你發泄時,不是認為自己的自尊心受了損害,就是在向你顯示他的所謂威嚴。所以,不管他的怒氣多麼大,火氣多麼足,唯一能使他平靜的辦法是,靜靜地昕他訴說,要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表示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即使你不能同意他的觀點,但也要表示極大的理解與同情。

在辦事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當有人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你發起進攻時,體要想還對方以顏色,直來直去、頂牛使氣當然是不行的,應該講究策略,轉變形勢。

唐朝魏知古的功勞、地位、名望與做宰相的姚崇不相上下。他原是姚崇所引薦,後來卻與姚崇並列相位,姚崇著實有些瞧不起他,就想把他排擠到東都洛陽專管那裏的吏部事務。

魏知古心裏也很不滿。而姚崇有兩個兒子在東都做官,知道魏知古是自己父親提拔過的,就走魏知古的後門,牟取私利。魏知古到長安時,把姚崇兒子們的所作所為,都報告給玄宗。

一天,玄宗與姚崇閑談,順便問:“你的兒子才能與品德怎樣?現在做什麼官?”

姚崇十分機敏,一下子就猜透玄宗話中有話,就主動答道:“我有三個兒子,兩個在東都,為人貪婪而又不謹慎,必定會走魏知古的門路,不過我還沒有來得及問他們。”

玄宗原以為姚崇要隱瞞兒子的劣行,聽了姚崇遭出真情,很高興。他又問姚崇他是怎麼知道的。姚崇說:“在魏知古沒有發達時,我提拔過他;我的兒子蠢得很,以為魏知古必定因為感激我而容忍他們為非作歹,才去走他的門路。”

玄宗聽了,認為姚崇為人正直,而輕視魏知古,覺得魏知古有負於姚崇,要罷他的官。姚崇又請求玄宗說:“我的兒子胡鬧,犯了法,陛下赦免他們的罪已是萬幸,若因為這件事而罷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為陛下出於時我的私人感情而這樣做,這就會連累到陛下的聲譽。”

玄宗認為他做得對,但還是把魏知古降為工部尚書。

姚崇很精明,在皇帝麵前他沒和魏知古較勁,不但沒有提到魏知古是報複才說他的壞話,而且還說魏知古是為了感恩,才縱容他的兒子們,反過來讓皇上感覺是魏知古的不對。在皇上要罷魏知古的官時,姚崇還故做好人,為魏知古說話,更加顯得魏知古的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