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辦事一定要有心計(1 / 3)

第六章辦事一定要有心計

≤≥多角度、多方位考慮才能夠辦好事

每個人辦事的時候,都可能遇到“瓶頸”——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進不能進,退不能退。這時候,唯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慮問題,才能有所突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感覺自己遇到“瓶頸”。這是由於隻在同一角度看問題造成的,如果能換一換角度,情況就會改觀,創意就會變得有彈性。記住,任何創意要是能轉換角度,就可能會有新意產生。

曉豔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她覺得自己處在一個兩難的尷尬境地。一方麵,她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滿意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另一方麵,她非常討厭她的女上司,經過多年的忍耐,最近她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她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她,以她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曉豔把這一切告訴了她的爸爸。曉豔的爸爸是一所大學的教授,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你正在麵對的問題多角度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不僅要跟你以往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爸爸把上課的內容告訴了曉豔,在曉豔的腦袋裏隨之浮現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第二天,曉豔又來到措頭公司,這次她是請公司替她的女上司找工作。不久,曉豔的那個女上司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她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她完全不知道這是曉豔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上司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她辭了現有的這份工作,接受了那份新工作。

更美妙的事情是,這位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後,鮚果她以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曉豔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她就坐上了以前的上司的位置。

曉豔的本意隻是想自己找個新的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上司。但她的爸爸教她多角度想問題,就是辦事時不能隻注意關鍵的一點,還得注意到那點所在的麵,隻有這樣,才能將事情辦得更好。所以曉豔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從自己的身上移開,從上司的角度去考慮,結果是替她的上司而不是她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她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心的上司,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她的那位女上司,一定也很喜歡天上掉下來的好工作,不然也不會輕易地辭職了。

辦事時一一定不能“一棵樹上吊死”。盯死主要目標,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能發散思維,全方位地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全方位地考慮問題解決的辦法,就像一條條地道,可以順利地把你送到辦事成功的彼岸。

有一家大公司的招聘啟事很有意思,大意就是讓應聘者把禾梳賣給和尚。以七無為限,誰推銷出去誰將有機會被錄用為該公司的銷售部經理。

由於該公司是當地的知名企業,而且待遇優厚,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應聘。

轉眼七日期到。大多數應聘者都沒有成功,一把梳子也沒有推銷出去。

但還是有三個應聘者把梳幹賣絡了和尚。

總經理依次詢問了具體的情況。

“你賣了凡把?”經理問第一個賣掉梳子的應聘者。

他嚴肅地回答:“一把。”

“那你是怎麼賣出去的?”

“我把本梳賣給了一個懶和尚。在我去一個寺廟的途中,這個懶和尚躺在一塊山石上一邊曬太陽一邊用手使勁地撓他那又髒又厚的頭皮。我靈機一動,就遞過梳子借他讓他刮頭皮。嘿,還別說!懶和尚用後果然滿心歡喜,於是我就賣了他一把。”

總經理又問第二位:“你賣出多少?”

第二位應聘者麵無表情地回答:“我賣了十把。”

“你又是如何賣的呢?”

“我去的那個古寺在海拔很高的山頂,由於山高風就特別大,所以進香的人的頭發都被吹亂了。我找到了寺院的住持,對他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要是能在香案前放把木梳,供香客們使用那不是很好嗎。’住持覺得很有道理,就買了十把木梳。”

總經理問第三位:“你呢?”

第三位應聘者微笑著回答:“一千把。”

總經理瞪大了眼睛吃驚地問:“哦,快說說怎麼賣的?”

“我也是去了一個深山寶刹,那裏香客雲集。我找到住持對他說:‘凡來進香朝拜的人,都有一顆虔誠的心,所以寶寺應有所回贈才是。聽說您書法很棒,正好現在市場上流行一種木質的梳子,還很便宜,我想如果在這樣的木梳上割上您親筆書寫的‘積善梳’三字作為回贈,必定會大受香客們的歡迎,也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這木梳豈不是功德一件?’住持聞聽此言,喜極道:‘我怎麼沒想到呢!’於是爽快地買下一千把梳子,並讓我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向香客們贈送‘積善梳’的儀式。我發現得到梳子的香客們都驚喜異常,而且這兩天朝拜者更多了,香火也更旺了。在我離開前,住持還希望我能再多賣給他們一些木梳呢!”

木梳賣給和尚,真是天方夜譚!誰都知道,和尚沒有頭發是不用梳子的。但應聘者在推銷梳子時找到了一個“關鍵人物”,要想辦成事就要針對“關鍵人物”下功夫,突破“關鍵人物”這道關卡。梳子不賣和尚賣香客,並刻上住持的書法,可算是應聘者的機智所在啊!

所以在辦事的時候,不要隻盯住一個主要目標,一定要全方位地去看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對於主要目標周圍的“邊緣人物”更要多花心思,他們對你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辦事最關鍵的是要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掌握控製局麵的主動權。許多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都是來自於換一個角度想問題。

要做到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慮問題,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l)辦事中的突破口不一定就是台麵上看得見的表層。要注意換位思考,這就需要你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發現對你辦事有幫助的各個方麵,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2) 辦事的時候,運用創新的思維。很多人不敢創新,或者說不願意創新,是因為他們頭腦中關於得失、是非、安全、冒險等價值判斷的標準已經固定,這使他們常常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想問題。而一旦我們把同一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機會,新的成功。

(3) 掌握辦事的藝術,多角度、全方位地解決問題,這種機智對於每個人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巧用激將法

在辦事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隻認一條死理,硬往牛角尖裏鑽的人。任你磨破嘴皮,他還是一意孤行,這個時候如果你能改變方法,突然給他一個強烈的反刺激,說不定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這指的就是辦事藝術中的激將法。

激將法,就是從道義的角度去激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再足願意不願意去幹,而是應該必須去幹。

三國時期,曹操大兵壓境,劉備手下別無良將,急需老將橫刀立馬,馳騁疆場。老將黃忠雖然已經答應領兵抗敵,但諸葛亮對於黃忠此行能否一舉成功還不放一心,便故意阻止黃忠出馬,並感歎黃忠已非當年,以此激發黃忠的殺敵勇氣。

諸葛亮說:“黃忠是老將軍,雖然英勇,但是夏候淵可比張鄰強多了。夏候淵深通韜略,精曉兵機,曹操不用別人,而獨用夏侯淵,那是因為夏侯淵有大將的風範啊。黃忠將軍雖勝了張鄰,但不敢保證一定能勝得了夏候淵。我想再派一十人去荊州,把關羽換回來,才能禦敵啊。”

很顯然這番話並不是諸葛亮的本意,其目的在於激發起老將黃忠出戰必勝的決心。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一番話激起了老將黃忠的自尊,他把大刀舞得飛輪似地轉,並憤然答日:“當年的廉頗八十歲,尚食鬥米,肉十斤,各諸侯都害怕他的神勇,不敢侵犯趙國邊界,我黃忠還沒到七十歲呢,軍師竟然說我老了,我不用副將,隻帶兵三千,立斬夏候淵首級,帶回來獻給軍師。”

事後,諸葛亮對劉備說:“這個老將,如果不激他一下,雖然能去,但不能成功。”待到黃忠揮刀上陣,果然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他先斬兩員魏將,後又揮軍掩殺數十裏,贏得了“寶刀不老”的美譽。

由此可見,激將說服隻要使用得恰到好處,適時適度,就會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這就是勸將不如激將的神奇效果。如果諸葛亮隻從正麵勸說,那位老將黃忠未必能有必勝的決心。而反麵的激將法,倒促使他下了決心。因為人都有自尊心、榮譽感,當他聽說諸葛亮不信任他時,強烈的自尊心就被激發了出來,才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贏得勝利。

為了辦事,我們必須和人打交道,而我們所交往的人群中,有些人爭強好勝、非常耿直,與這些人辦事的時候,用很多方法往往都沒有什麼收效,但唯獨“激將法”,一“激”就靈。激將法重在人的心理戰,讓人在某種情緒衝動和鼓動之下做出果敢的決斷。

民國時的章太炎先生是位飽學名士,因為得罪了袁世凱,於1914年被幽禁在北京龍泉寺,憤而宣布絕食。

第二天,他的弟子錢玄同、朱遜光、馬夷初和吳承仕去看他,勸他進食。章太炎不管別人怎麼勸,隻是一味搖頭,就是不肯進食。

吳承仕靈機一動,想起了三國名士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於是便說:“先生比禰衡如何?”

章太炎一瞪眼說:“禰衡怎麼能和我相比呢?”

吳承仕連忙說:“劉表要殺禰衡,自己不願戴殺士之罪,而指使黃祖下手。現在,袁世凱比劉表高日月多了,他不用假黃祖這樣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殺自己,”

章太炎聽完一骨碌翻身下床,恢複進食。

勸章太炎這樣心高氣傲的飽學之士,平常的辦法是不會有效的。而吳承仕用的就是激將法,一激再加一比,讚美中有刺激,刺激中有規勸。

其實激將法就是用來引發別人在不願表態、講話時,講出話來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借以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人的行為,不僅受理智的支配,也受感情的驅使。激將就是要用話使別人放棄理智,憑一時感情衝動去行事。在外交、商務談判中也不乏用這種方法,以一語刺激對方作出有利於己方的反應。

要想使激將法得到預期效果,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l)要看準對象

激將法也不宜於用那些做事謹小慎微、自卑感強、性格內向的人。因為語言過於刺激,會被他們誤認為是對他們的挖苦、嘲笑,並極可能導致怨恨心理。所以,選擇好對象是澈將法成功的第一要義。

(2)要講究分寸,注意火候

使用激將法時,所有的工具是言辭,而不是態度,切不可為了激將而甩臉子、拍桌子。這不僅有損自己的風度,還可能讓對方心生厭惡而拂袖而去。

(3)找準時機

出言過早,時機還不成熟,易使人泄氣;出言過遲,又成了“馬後炮”。

激將法主要是通過各種隱藏的手段,讓對方進入激動的狀態,情緒難以自控,然後無意識地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

≤≥曲徑通幽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要走陌牛路,由十不熟悉地形,一個勁兒徑直走,往往就會陷入困境——“此路不通”。但有時候如果你能繞個方向走,也許就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辦事也一樣,懂得“曲徑通幽”的藝術,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孫子兵法》說:“軍爭之難者,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爭取先機之利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要把不利變成有利。所以用迂回繞道的佯動,並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就能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所要爭奪的要地,這就是懂得曲徑通幽的藝術了。

軍事上是這樣,我們辦事亦然,不可太直,要講究方法。當你從正麵無法取得進展的時候,不妨就避開正麵,做一下曲線運動,要知道曲徑能通幽,有很多時候,迂回一下,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唐朝陳子昂剛到京城長安時,不為人們知曉。有一天,一個賣胡琴的人標價一百金賣一把胡琴,圍觀的人拿著胡琴傳來傳去觀賞著,其中有不少富豪貴族,但沒有人能辨別出胡琴的優劣。這時,陳子昂也正好路過此地。隻見他略加思索,便擠到賣胡琴的人麵前說:“這琴我買了。”

眾人吃驚地問他,為什麼用這麼高的價買這把胡琴。陳子昂說:“我喜歡彈奏這種樂器,所以也就願出高價嘍!”眾人請求陳子昂彈奏一曲給大家聽聽,陳子昂舉起胡琴,對大家說:“明天大家可以到宣陽城來,聽我彈奏。”

第二天,眾人如期來到宣陽城,陳子昂捧著琴,對大家說:“我是陳子昂,四川人,作有文章一百卷,馳走京城,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琴是低賤的樂工所演奏的,我怎能對這種東西有興趣呢?”說完,舉起琴,一摔而碎。然後,把自己的文章一一贈給眾人。

就這樣,隻一天時間,陳子昂的名字便傳遍了大半個京城。

陳子昂為了揚名長安,運用了“曲徑通幽”的辦法。他當眾花高價購琴是“曲”,當眾毅然捭琴也是“曲”,而讓人們讀其史、揚其名才是“幽”,是他真正的目的所在。幾千年前的唐朝文人居然就如此懂得“炒作品牌”,真是讓人跌破眼鏡,但足現在看來,陳於昂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

曲徑通幽,是遇到辦事不順之時,動動腦筋.打一打人家的主意,也是一種獲取好感、建立關係的絕妙辦法。

遠行之人,前有高山擋路、石頭絆腳,自然會想辦法繞過去,或動腦筋另辟蹊徑。這種做法應用在辦事中,便是繞著圈子達到目標。換個說法就是不走直線走曲線,靈活改變做事的路線。

明代嘉慶年問,“給事官”李樂清正廉潔。有一次他發現科考舞弊,立即寫奏章給皇帝,皇帝時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麵奏,結果把皇帝惹火了,以敵意揭短罪,傳旨把李樂的嘴巴貼上封條,並規定誰也不準去揭。封了嘴巴,不能進食,就等於給他定了死罪。這時,旁邊站出一個官員,走到李樂麵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大罵,一邊叭叭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當即把封條打破了。由於他是幫助皇帝責罵李樂,皇帝當然不好怪罪。

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在這關鍵時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如果他不顧情勢,犯顏“直”諫,非但救不了老師,自己怕也難脫連累。

在辦事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就得先放一放自己的日標,對不能直接達到目的地的必須學會多繞幾個圈子,用“曲徑通幽”之法逼近你的目的地。很多時候不能一根竿子伸到底,要學會“繞”。

有些話不能直言,便得拐彎抹角地去講;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搞不清對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就要投石問路、摸清底細;有時候為了使對方減輕敵意,放鬆警惕,我們便繞彎子、兜圈子,甚至用“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迂回戰術,將其套牢。

在日常生活中,曲徑通幽的辦事藝術,有如下妙用:

(1)“曲徑通幽”,巧解尷尬。在社交中,當場麵陷入尷尬的境地時,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從尷尬中體麵地脫身,促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2)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將真話變為錯話,曲折地說出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3)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當有人求自己幫忙,但卻實在是辦不到,此時若直言拒絕,一定會使對方難堪或傷害對方,那麼就要學會繞彎子避免正麵碰撞。

曲徑通幽這種辦事的藝術,若是使用好,定會助你一臂之力的。

≤≥有長遠眼光才能夠辦大事

能成就大事的人,不會被眼前暫時的利益所蒙蔽,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事務的輕重緩急,從而正確地進行取舍。善十辦事的人就像一個下棋高手,往往能看出後麵的五步甚至十幾步棋,把握局勢,從而把握住成功。

美國第九位總統威廉·亨利·哈裏森,小時候曾有一段時間被人認為很傻。為什麼呢?鄰居們做過這樣的試驗:拿出一個五分的硬幣和一個十分的硬幣,讓小哈裏森從這兩者之中挑選一個,小哈裏森每次都會挑那個五分的。大家均以此為樂。

一個外地人路過此地,聽說這件事後,感到很奇怪,於是親自試驗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說的一樣。外地人仔細觀察小哈裏森的言行後,拍拍他的肩膀筻著說:“小朋友,你一點也不傻,你很聰明。”小哈裏森也笑了。外地人沒有再說什麼就走了,鄰居們都感到有些納悶。

後來,終於有人想明白了為什麼:如果小哈裏森拿了十分的硬幣,下次就不會有人去做這樣的試驗了,他每次五分的收入就將終止。原來是棄眼前的小利來保留長遠的利益,小哈裏森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長遠眼光,鄰居們都讚歎不己。

所謂高明、有智慧的人,不過是能見人所未見,能把眼光放長遠的人。哈裏森便是這種人,小時候的哈裏森在小事上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具有長遠的眼光,所以鑄就了他以後的成功。

眼前的利益或許很具誘惑力,但是你必須知道什麼東西更值得你去期待。辦事一定要有長遠眼光,這樣才能獲得長久的利益。而鼠目寸光、隻顧眼前利益,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最後導致得不償失。

善於辦事的人,往往不容易被跟前的得失所迷惑。當他們麵臨各種誘惑時,能夠執著於自己的夢想,衝破困境的束縛。因為他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未來的前景,所以能意誌堅定,矢誌不移。日光短淺者隻能迎接失敗,即使他們曾經擁有過很優越的條件。他們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時,忘記或忽略了給明天播種,最後隻能被明天拋棄。

在京為官的清代大學士張殿英,有一天收到一封家書。信中告知,自己家裏的鄰居想向外擴三足院牆,而張殿英的家人寸土不讓,由此爭執不下。無奈,家人寫信給張殿英,希望借他的權勢威嚇鄰居,以使鄰人停止侵占院牆,張殿英隨即回信一封:“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誇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立即按照張殿英的意思讓出了三尺地給鄰居。鄰居知道此事後,深感愧疚,也主動讓出了自己的三足地.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有名的“六尺之巷”。張殿英是寬容的,麵對衝突,他不是針尖對麥芒,而是退一步,所以贏得別人的景仰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