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斷進取,從平凡到卓越的升華(2 / 3)

不隨時“充電”,終究要被“貶值”

美國著名的大提琴家麥特·海默維茨的第一次音樂會是與由梅塔擔任指揮的以色列愛樂樂團演出的,那時他才15歲。演出立即轟動當地,受到各階層人士的關注。

一年後,他獲得了艾佛裏·費瑟職業金獎。著名的德國唱片公司與他簽定了獨家發行其唱片的合約。之後,他更是多次獲得唱片大獎、金音獎等各項著名大獎。

就在海默維茨聲名大噪的時候,這位大提琴神童卻突然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4年,幾乎讓人們淡忘了他的名字。

原來,他是去哈佛大學進修了。一篇以貝多芬《第二大提琴奏鳴曲》為課題的畢業論文,在他詳盡的論述之下,贏得了哈佛大學的最佳論文獎。

身處於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大融合的今日,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日益加快,不抓緊時間學習,就難以跟上時代的節拍、適應工作的需要。隨著新情況、新問題的不斷出現,對人們知識水平、理論修養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那麼很快就會“沒電”,會被社會所拋棄。古之聖賢早有教導:“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禮義不交,便覺麵目可憎,語言無味。”

任何人,從事任何行業,都需要不斷學習。隻有隨時從知識的“源頭”汲取養料,生命這一汪甘泉才不會是“死水一潭”。

美國西點軍校前校長米爾斯曾告誡他的畢業生們:“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通常的情況是,從他人那裏被動獲得的知識往往容易讓接受者有種被“灌輸”的厭倦,而通過自身勤奮和創新所發現的知識,將會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深刻而久遠的財富。

在追求更好的今天,未來的競爭實質上是學習的競爭。“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就是,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好。”誰學習得更快、理解得更深,誰就會走在發展的前列。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已經成為當代人們求進步、促發展的一個共識。

通用電氣公司(GE)首席教育官、GE發展管理學院院長鮑勃·科卡倫在《我們如何培養經理人》一文中就曾提出:“在GE內部,一旦你進入了公司,你是來自哈佛大學,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學校並不重要。因為一旦你進入公司,你現在的表現比你過去的經曆更重要。”

“如果你從事一項新工作,你做得不是太好,沒關係,隻要我們知道你在學習,就有理由相信你能追上來。我們希望人們的表現高於一般期望值,工作得更出色。不過期望值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時間而變化。如果你停止學習,一段時間內一直表現平平,而期望值因為競爭關係、因為客戶需求,或是技術進步而上升,但你卻不再學習,你就可能被淘汰。要知道在企業,期望值年年上升。如果你今年的銷售額達到2000萬美元,明年就要達到2200萬美元,而在接下來的年頭,你需要做更多。”

“如果你停止學習,從個人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就像水在漲,而你就站在那裏,並不去學習提高遊泳的技巧,那就隻有被淹死了。這對你個人和事業來說都是一件壞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個真正有誌向、渴望充實並造就自己的人,他們大都懂得隨時隨地積累知識,對於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留心觀察、研究,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汲取,使自己的視角更加開闊、思維更加全麵,從而對各類問題應對自如。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時時的“充電”來保持成功之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永動力,進而探索並挖掘出個體前所未有的潛質,使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

在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當知識不是以多寡而是以新舊來衡量的時候,差距是相對的,機會、財富也是暫時的,如果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一切,可以放鬆了,那麼就在放鬆的那一刻起,競爭對手就開始超越我們,並將我們的成果全部毀滅。

正如李嘉誠先生所說:“知識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富強和一個民族的提升。”他還有一句著名的論斷:“知識改變命運。”而命運的改變,隻是單純憑借“靜止不變”的學曆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要靠自身不斷的更新。所以,不管身處何業,唯有孜孜不倦地有效學習,不失時機地充實自己、更新自己,才能步步為營,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

不斷進取,才能遙遙領先

太平天國初期,農民起義軍一舉攻占天京,又大步西征、北伐,鞏固了政權,與清王朝形成對峙,所取得的成果可喜可賀。但起義者們就此滿足,以為已經握在手心裏的就足夠了,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結果天京被攻陷,起義失敗,連握在手裏的也失去了。

隻有那些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人才能保住現有的,否則連現有的也將被奪去。試想,幾千年前的秦國若滿足於雍州之地而安守溫保,又哪裏有一統天下的成就呢?若紅軍僅僅認為握在手心裏的就是最好的而死死守住幾個根據地,建立新中國的輝煌又從何談起呢?

相反,不滿足於所擁有的,不斷追求,才有可能取得不斷的成功。

居裏夫人在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並未滿足“現有的”。一次,居裏夫人的朋友去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她的金質獎章,不禁大為驚異。居裏夫人卻笑道:“我就是想讓孩子知道,現在所取得的,隻能像玩具一樣玩玩而已。決不能死守著,否則你將一事無成。”

居裏夫人正是憑著這種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達成事業上的另一個巔峰。一個人成功與否在於他是否做什麼都力求再進一步。成功者無論幹什麼工作,都不會輕率疏忽、滿足現狀。相反,他會在工作中以最高的規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就必須那樣去做。

人生要不厭倦,必須要有連續目標的追求。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斷給自己設定新的奮鬥目標,並為實現目標頑強拚搏,克服一切困難。如果止步不前,不去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話,就很難取得卓越的成就。

想來,追求進步和發展應該是自然界的固有本性,是宇宙萬物永恒運動的原動力。人類內在的智慧也總在推動我們去追求自我發展,追求自身價值的完美表達。古往今來,人類的進步和對周圍事物的再發現、再創造,實際上都產生於一種進取的品格。畢生無畏的探索與追求在帶來變革的同時,也推進了曆史的進程。正如16世紀歐洲著名的醫學家帕拉塞爾蘇斯帶給我們的啟示一樣。

帕拉塞爾蘇斯,1493年生於瑞士,全名是“特奧弗拉斯特斯·博姆巴斯特·馮·荷恩海姆”。他似乎生來就是為了向這個世界挑戰的,他蔑視一切傳統,尤其是對當時的醫學實踐更是不屑一顧,甚至公然將傳播1000多年的教科書扔進學生集會的篝火裏。為了否定舉世公認的古羅馬最偉大的醫學家塞爾蘇斯,他給自己起了一個非常簡潔明快的名字——帕拉塞爾蘇斯,意為“超過塞爾蘇斯”。

他主張放棄一切傳統的醫學手段,而從實踐中創新出一種全新的化學療法。他曾嚐試著用鹽、水銀等物質的合成去治療使整個歐洲束手無策的疾病——梅毒,給絕望之中的醫學界帶來了一縷希望的曙光,而這種療法的效果又不能不使皓首窮經的傳統醫學界瞠目結舌。

1552年,帕拉塞爾蘇斯在瑞士巴塞爾用全新的化學療法治愈了著名的新利徒、印刷商約翰·弗洛本尼留斯的腿部感染,把他“生命的一半從地獄裏帶了出來”,從而享譽整個歐洲。巴塞爾市政廳因此而不顧醫學界的反對,堅持讓帕拉塞爾蘇斯在大學任教。如此,他那些離經叛道的新主張、新觀點也得以傳遍天下。

不思進取,隻知道躺在現在所擁有的溫床上享受成果的人,終究注定了一生的無為。甚至,他們在循規蹈矩中漸漸忘記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從而造成千古遺憾。正所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不斷進取、不斷超越,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不被曆史的潮流所激退,才能保持遙遙領先的勢頭。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要觀賞到這些世間奇景,隻有不斷進取。進取人生,就是把人固有的發展需求盡可能地釋放出來,在發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以及生存的意義。何況“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集高科技、高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無時無刻地不在麵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隻有上下求索、不斷進取,方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處於時時更新的不敗之地。

若想取得大改變,還是別留退路的好

“母親,今天你要麼看到你的兒子成為祭司長,要麼就看到他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