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斷進取,從平凡到卓越的升華(3 / 3)

這是凱撒大帝在參加祭司長的選舉當天,母親含淚把他送到門口時,他親吻了母親後所說的一句話。

凱撒大帝並非出生於帝王之家,並且因血統等關係一直受到排擠。直到當權者死去,他才得到立足和發展的機會。參加祭司長的選舉則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站,而他背水一戰的氣勢也足以讓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後退三尺,從而開啟了一代英雄偉大的人生旅程。

對於英雄,我們除了驚訝於他們所創造的豐功偉績外,還經常會為他們在建功立業時所表現的豪邁氣概所震動。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具有這種將自己置身於懸崖之上而不留後路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給了自己一個向生命高地衝鋒的機會,給了自己一個成為強者的機會。

據科學家研究證明,人在處於險境時,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進而能使人在短時期內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力量更強。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曾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被曆代兵家政客奉為行事真言。的確,在這句話的指引下,李靖橫掃吐穀渾,納爾遜大敗無敵艦隊,英勇的誌願軍戰士在上甘嶺頂住了數倍於己的美軍強攻。

而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沒有後路的境況來得更加實在。當命運賦予我們無力承受的委屈和苦楚,以至於沒有第二個選擇的時候,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才會更有力量地去開始新的生活。有一部叫做《不歸路》的電影,主人公在被砍指、毒打、活埋之後所迸發出的勇氣,讓人們再次體會到了絕望中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一些後路牽絆了自己的腳步,隻在留戀和唏噓裏一味地找尋過去的蹤跡,遮住了雙眼,看不清別人,也挪不動自己,前進也就顯得有氣無力。所以說,要想獲得大的改變,就不要顧此失彼,哪怕孤注一擲,也至少可以讓自己的目的更加純粹、更加淋漓,從而收獲一個急轉彎後的重新站起。被傳為佳話的“破釜沉舟”的史例就足以說明這個道理。

秦國的30萬人馬包圍了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率領20萬軍隊去援救趙國。

然而宋義本是個膽小如鼠的人,聽說秦軍勢力強大,又反觀自己兵力懸殊,走到半路就膽怯了,遲遲駐紮不肯前行。當時軍中補給不夠,士兵隻好把蔬菜和雜豆煮熟當飯吃,而宋義卻大擺宴會,酒肉成席。同時,為了堵住項羽的嘴,下了一道指令:有誰敢違背我的指令,力斬不赦。

項羽一身豪氣,如此退縮之氣怎能下咽!某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宋義大發脾氣地喊道:“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

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發令!”說罷一劍斬下他的腦袋。

將士們聽說宋義被殺,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通道,自己則率領主力渡過漳河,解救巨鹿。

待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餐了一頓,並讓每人帶足3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灶。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進,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就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後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戰士們一看沒有了退路,便明白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由此,士氣大增,全軍上下都抱著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鬥。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奮勇拚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鬥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章邯也被迫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

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也奠定了項羽在軍中的統帥地位。

往往,當遇到困難時,不給自己留後路是對於挑戰的另一種決絕的積極。對生活的態度越積極,對人生的挑戰越勇敢,就越能找到最佳的心態和定位。

人的潛力是有彈性的,隻要勇於挑戰,就能產生出一種超乎常規的力量。背水一戰、破釜沉舟,就是不斷給自己加碼,也就是在跟自己競爭。“沒有一件事比盡力而為更能滿足你,也隻有這個時候你才會發揮出最好的能力。這會給你帶來一種特殊的權利,以及一種自我超越的勝利。”

讓拚搏成為一種慣性

“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一首《愛拚才會贏》從閩南地區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同時,在香港遭遇金融危機的重創時,越來越多的香港人用粵語唱出了自己的拚搏,唱出了讓一個“繁榮、自由、資訊發達”的“東方之珠”。香港人信奉一句話:“你肯搏,就肯定有(成功)!”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都把拚搏作為一生的精神習慣和行為動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曹操的拚搏;“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是毛澤東的拚搏;“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是王勃的拚搏;“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魯迅的拚搏……生活告訴我們:既然為水,就應該成為波浪;既然是土,就要壘成大山;既然做星辰,就應該放射光茫。我們渴望事業的成功、渴望生活的溫馨、渴望為社會做一份貢獻。所以,唯有愛拚才會贏。

拚搏精神是指在一定理想、信念的驅使下,人的拚命爭取、全力搏鬥的意誌品質。一顆種子有了拚搏,才能滿足它長成參天大樹的願望;一條小溪有了拚搏,才能實現它會聚大海的雄心。人生也會因為拚搏,而實現精彩的壯誌。

或許,我們不能成長為經世偉人,也不能創造出驚天動地的豪業,但我們可以把拚搏注入潛意識的思維中,從而形成一種行為的慣性。如此,生活的困惑與艱難就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雖然,拚搏有時要經受一次次的失敗和痛苦。但真正的強者,會從失敗和痛苦中汲取力量,站在新的高度開始新的拚搏。唐太宗落喪過,因為懂得拚搏,他開創了貞觀之治;司馬遷痛苦過,因為懂得拚搏,他著成名垂千古的《史記》;愛迪生失敗過,因為懂得拚搏,他成為世界發明大王;貝多芬絕望過,因為懂得拚搏,他創作了《命運交響曲》……生活中有一座座困難之山,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不怕曲折坎坷、不懼路遠山高,必須一路拚搏。在拚搏的路上也許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惑,但隻要敢於拚搏,未來終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麵對困難、麵對對手時,隻有敢於拚搏才能取得勝利,創造出新的成績。

2006年,是劉翔的“傳奇年”。他在7~9月的整個賽季中,包括多哈亞運會在內,一共參加了9個國際大賽,拿下了7個冠軍、1個亞軍和1個第4名,其成績之穩定,令人歎為觀止。當被問詢其中的秘訣時,竟問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其實,我小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劉翔娓娓道來,“小時候,碰到很多事情都會慌。比如說,小時候最怕考試,還有就是比賽。就連做錯事也會慌,怕回家後被爸爸打。但越是怕、越是慌,就越是做錯事。”

是2000年的世青賽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是我第一次到國外比賽,結果還是去了最遠的地方智利。”因為是第一次到國外比賽,遇到的都是從沒碰到過的外國選手。比賽開始前,劉翔還覺得那些對手看上去實力都很強,好像比自己厲害許多。“可預賽比完一看,那些壯壯的、肌肉很發達的家夥,也不過如此嘛。”那一次,劉翔拿了個第4名,“雖然比第3名的成績差了一點點,沒能拿到一枚獎牌,但感覺已經很滿意了。畢竟,我的年齡比他們都小,而且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國際大賽,覺得沒有輸給他們太多,隻要敢拚,自己還是有很多潛力可挖掘的。”

跨過了這道坎,劉翔的心理素質才真正和他的成績一起飛速發展起來。“2001年是我飛躍的一年。從那一年起,我的進步就特別的快。那時候,我覺得,比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積累經驗的機會,是一次能讓自己拚一把的鍛煉。所以,隻要一有比賽,我就比、比、比。心理素質的錘煉和做事拚搏的習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拚搏,就是在困難麵前不低頭、在壓力之下不逃避、在坎坷路上不退縮。這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並非堂而皇之的空喊口號。這是一種需要長期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來導航的力量。在人生的每一個台階前,都能拋開平庸與怯懦,用短跑般的爆發力全身心地投入,也許開始時的確費勁,但久而久之便有了一種起重機的慣性。如此,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人生終究會有綻放光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