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斷進取,從平凡到卓越的升華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進取人生,就是把人固有的發展需求盡可能地釋放出來,在發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以及生存的意義。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每時每刻都麵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上下求索、積極進取,方能在不斷的超越中展現生命的輝煌。
在生活的熔爐裏經受磨煉,才會有挑戰的希望
慧能,原本一介樵夫,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打柴而贍養母親,苦苦度日。青年時,慧能受佛教義理的吸引,不遠千裏來到湖北黃梅,拜師學佛,在寺廟中擔負起擔水、劈柴、踏碓、舂米等雜役。在此過程中,因個小身輕,慧能便在自己腰上綁係了一塊重達60多斤的墜腰石頭,借以起重碓頭。
經曆了人生種種艱苦逆境的磨煉之後,慧能的韌勁、耐性、毅力和佛學知識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數月的雜役勞苦後,終以著名的求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贏得了祖師的傳法。
後來,慧能創立了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禪宗,記錄了他講法內容的典籍《壇經》,是中國佛教界曆代高人達士所寫的無數作品中唯一被尊稱為“經”的典籍。慧能終生未進學堂,卻在困苦的磨煉中成就了自身非凡的領悟能力,促成了萬世的功業。
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說過:“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是信徒的洗禮之水、是強者的無價之寶、是弱者的無底深淵。”
這話的意思是:逆境與挫折是對人生的挑戰,可以鍛煉和增強我們的意誌力。在戰勝困窘和逆境的過程中,就經受住了挑戰,迎接到了新的希望。
生活有時就像一個大熔爐,經過烈火的煆燒後,有人變得軟弱,有人變得堅強,有人雖熔化了但卻流芳千古。就像有句話所說:“在上帝麵前,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普天之下的每一個人都是他的寵兒,不偏不倚。麵對不佳的際遇、一時的坎坷,或抱怨命運的不公、上帝的捉弄,或正視自己,冷靜地反省內心。一塊足以讓人一目了然的金子必將是經過熔煉後才能發出熠熠的光輝,這時的出爐便也是一種功到自然成的結果。
有一個女孩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稍有不如意就哀聲歎氣。身為著名廚師的父親把女兒帶進了廚房,一堂“生活實踐課”從此改變了女兒。
父親把3個同樣大小的鍋裏裝滿一樣多的水,然後將一根胡蘿卜、一個生雞蛋和一把咖啡豆分別放進不同的鍋中,再把鍋放到火力一樣大的3個爐子上去燒。
不到半個小時,在女兒的疑惑中,廚師將煮好的胡蘿卜和雞蛋放在了盤子裏,將咖啡倒進了杯子。他指著盤子和杯子,微笑著詢問女兒:“孩子,說說看,你見到了什麼?”
“當然是胡蘿卜、雞蛋和咖啡了。”女兒一頭霧水。
“那麼,你再來摸摸或用嘴唇感受一下這3樣東西的變化吧!”女兒雖然疑惑不解,但還是照做了。
這時,廚師不再微笑,卻十分嚴肅地看著女兒說:“你看見的這3樣東西是在一樣大的鍋裏、一樣多的水裏、一樣熱的火上,用一樣多的時間煮過的。可它們的反應卻迥然不同:胡蘿卜生的時候是硬的,煮完後卻變得綿軟如泥;生雞蛋是那樣的脆弱,蛋殼一碰就會碎,可是煮過後連蛋白都變硬了;咖啡豆沒煮之前也是很硬的,雖然在煮過一會兒後變軟了,但它的香氣和味道卻溶進了水裏,變成了香醇的咖啡。”
聽了父親的話,女兒似乎仍然不解其意,一臉茫然。
廚師接著說:“孩子,麵對生活的煎熬,你是像胡蘿卜那樣變得軟弱無力,還是如雞蛋一樣變硬變強,抑或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損卻不斷向四周散發出香氣,用美好的感情來感染周圍所有的人?簡而言之,生活中的強者會讓自己和周圍的一切變得更加美好而富有意義。”
一番話後,女兒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從此再也沒有對生活消極怠慢過,而是堅強樂觀地去接受一切考驗。
生活的熔爐裏,溫度各異、色彩紛呈;麵對不幸與潦倒,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隻是沿襲了舊有的退卻,若想擁有一片不一樣的天空,就應該不斷捕捉生命的智慧,學會勇敢和堅強;始終如一地奮勇努力,直至磨礪出生命的真金。
人逢於世,遭遇淒風苦雨實屬自然;沒有始終不驚的大海,也沒有永遠平坦的大道。縱使驚濤駭浪,縱使溝壑縱橫,經得住、跨得出,人生也就變得豐富而多彩。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晶瑩光亮,生命也需要錘煉方能飽滿厚重;這是一種挑戰,更是某種希望。
現實中,如果把一切苦難的磨煉都想象成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便不再那麼難以接受,反而以樂觀的態度將其變成美好未來的前奏。
其實,不僅是在我們大千凡人的世界裏充滿磨難,連芸芸眾生的自然界中也都暗存著這樣的規律。要不,怎會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曠古流傳呢?從積極的角度去看,風雨,是成長的助推劑;挫折,是前進的發動機。我們隻有在磨礪中才可能鍛造出鋒利的寶劍,隻有在敲打中才能鑄就堅硬的鋼材。再進一步說,磨難,不僅要“經得起”,更要主動去“迎接”,這樣,在挺胸昂頭擔負人生各種挑戰的同時,也就孕育出不朽的希望。
把缺陷變成一種激勵,不為它長籲短歎
一位花季少女被突然襲來的災難奪去了右臂。麵對這滅頂之災,她絕望、掙紮、呐喊,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一隻“拐杖”伸到了她的麵前,她抬頭,看到一雙目光堅定的眼睛和失去了一條左腿的偉岸身軀。一隻有力的大手伸向少女,她看到了信任、激勵和關愛。當兩隻手觸碰在一起的時候,少女心中所有的悲傷和委屈像決堤的洪水奔騰而出。兩個殘缺的身軀,兩個同樣的命運,將他們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就這樣牽手,走向愛的港灣,走向生命的輝煌。
這是感動了億萬觀眾的雙人舞《牽手》的劇情。而這兩位舞者在現實中,一位是折翼的蝴蝶,一位是折腿的雄鷹,馬麗和翟孝偉用他們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舞蹈天賦,向人們展示了生命的奇跡。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就說過:“在生理上的不足能激起精神上的補償。”缺陷不僅限於生理,任何的“先天不足”都能激發起人們後天超乎尋常的努力。這是一種磨難,可以把被打趴下的弱者埋藏到大海深處;但同時也是一係風帆,把敢於改變的勇者推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缺陷不僅限於生理,更多的是來自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困境。《菜根譚》中有言:“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則身心受益,不受其鍛煉則身心受損。”不合理的打擊或窮困的生活,都是上天要鍛煉優秀人才時所使用的打鐵錘。鐵錘鑿鑿,若能經得起種種磨難而未被打壓下去,必能有益身心;反之,若予以逃避,則身心必將受損。
一個人如果身處在不如意的“缺陷”之中,往往會被逼得發憤勵誌,仿佛周圍都是治病的針砭,盡管自身並未感覺,但事實上,自己的弱勢、缺陷已經時時刻刻在接受矯治,進而在成就修為上完成了從平凡到卓越的改變。
有一個女孩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她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她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麵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她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從1983年開始,她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她就是著名作家、“當代保爾”——張海迪。
人生在世,要想有所收獲,就要在遇到的每種磨難中不斷地激勵自己。不要輕易放棄任何與困境直麵的機會,直到它成為我們前進的基石,此時的“缺陷”就是為下一刻的挑戰而做的準備。
關於生理上的缺陷、關於生命和死亡,關於希望、失望和絕望,我們都可以認為會有痛苦;但同時,我們可以選擇憔悴或者鮮活,可以選擇留下或者走開,一切都在自己手中。強者並非體會不到缺陷的痛苦,而是他們在戰勝缺陷的過程中超越了痛苦,同時也就改變並超越了自己。就像鳳凰涅槃,經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才能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一種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