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
海明威說:“世界擊倒每一個人,之後,許多人在心碎之處堅強起來。”成功者不在於跌倒的次數有多少,隻在於總是比跌倒的次數多站起來一次;不在於沒有失敗,隻在於決不被失敗所擊倒。
隻有在經曆了痛苦與折磨後,我們才能真正成熟起來;隻有超越了痛苦,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麵對挫折,希望是最強的力量
“撫著臉上的淚痕/我知道/你們能行的/有那麼多希望和夢想支撐著/死神終將被打敗/即使滿眼淚水/也不放棄希望”。
這是“5.12”汶川地震後,一位詩人向災區同胞表達的深切情意。
人的力量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生理上的力量,另外一部分就是心理上的。隻要心中還有希望,就還有力量,就能堅持下去。甚至可以說,隻要不放棄希望,就會出現奇跡。奇跡並非來源於它本身的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對生命的渴望和不放棄的信心。隻要堅持不放棄,下一秒鍾就會有希望。
地震發生時,40多歲的張曉平正在位於都江堰市某街道附近一處樓房的一樓家裏。
一塊預製板斜著掉了下來,正砸在張曉平的兩個膝蓋上,房屋的牆壁開始坍塌,倒了下來。結果,倒下來的牆壁和斜著砸下來的預製板抵在了一起,形成了30度角。預製板靠地麵的一頭,死死壓住了張曉平的膝蓋,讓他動彈不得。
然而,對生活的希望讓張曉平沒有放棄這即使是在30度角下的生機,一撐就是4天4夜。消防官兵曾試圖分別從樓房的上層和側麵打穿出一條通道,結果打通後卻發現,張曉平容身的空間非常狹小,根本沒辦法進一步施救。
在廢墟裏堅持了近125個小時的張曉平,即使救援人員每隔一小時就給他喂一次流質食物,但他的身體仍然越來越虛弱了。最後,在要腿還是要命的抉擇中,他發出最後一點細微的聲音:要命。
最終,兩位醫生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洞口,給張曉平做了截肢手術。在被困129個小時後,張曉平被從一個狹小的洞口中活著運送了出來。
為什麼在地震中被困的人們甚至可以堅守上百個小時後而重見光明?為什麼被醫生認定活不過數月的人卻活過了5年、10年?當他們生命垂危時,就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持著他們,這種精神的力量和積極的心態,以及內心對一個好結果的希望,正是他們能堅持更長時間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為有希望在前方閃著光芒,生命的意誌才變得無比堅強而不可戰勝,這就是希望的力量。在挫折麵前,希望是讓我們繼續走下去的最有力的支撐。就像一生致力於改變南非種族隔離體製的圖圖大主教所說:“沒有不可轉變的情況。沒有絕望的人。沒有一種命運,會在最深刻的愛的激勵下還保持原貌。”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裏主人公安迪說:“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在最易磨滅希望的監獄裏,安迪用各種方式提醒著自己和身邊的人們:這世上還有無法用高牆鐵欄圍起的地方,是任何人都無法隨意觸摸的,這便是存於每一個人心底的希望!隻要有希望,一切就都有可能。
6年裏,安迪每周給州長寫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擴建圖書館。開始人人都說不可能,但他最終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監獄圖書館,讓囚犯們享受著音樂的洗禮,接觸到外界的知識。在輔導年輕囚犯考取高中文憑時,安迪將對方揉爛的試卷從廢紙簍中拾起,寄出,最終使對方獲得了文憑認證。
他窮盡了20年,把在別人看來需要600年的牢牆挖穿了;忍著熏天的臭氣,爬行了在別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500碼距離。當他站在瓢潑的雨中張開雙臂、享受著向往已久的自由時,我們從這個自由者的身上,隻體會到一種深刻的力量——希望!
影片教會我們一句話——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讓人自由)。其實,希望是一種由內向外、運足精氣後的力量,它讓我們篤定地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實現的。無論是在怎樣天塌的挫折前,還是在如此地陷的災難中,隻要默念著這個詞語,心靈的溫度便永遠不會讓生命凍傷。依賴著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荊棘中看到的都隻有一種顏色;因為被內在給予了勇氣,便不再有害怕。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幸運之神要贈給你成功的冠冕之前,往往會用逆境來嚴峻地考驗你,看看你的耐力與勇氣是否足夠。”
也許,現實生活的殘酷遠沒有電影結局所表現出來的畫麵那般動人,但當我們麵臨人生困境的時候,是絕望還是希望,卻是可以從中獲得的。有句話曾經觸動了無數人的心:“你不必害怕沉淪與墮落,隻消你能不斷自拔與更新。”而這種更新的基礎,就是內心永遠憧憬著未來的希望。它像一扇窗,在黑暗中射進光明,在軟弱中給予力量;而往往雪中送炭的溫暖,是最深厚而恒遠的。
逃避隻會讓困難永遠擋在你麵前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名,東徙,猶惡子之聲。”
梟在麵臨“鄉人惡我鳴”的困境時,選擇了“東徙”,就等於懦弱地選擇了逃避。而最終無論遷徙到何處,也都免不了“猶惡子之聲”的窘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困難決不應逃避;在冷靜分析下確定是否應該改進自己,從而直麵困難,最終克服。
人生長路從來就不是一條坦途,其中總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塊”擋住去路。麵對這些石塊,有人選擇繞道而行,而有人則會不斷積蓄力量,移走石塊,朝目標繼續前進。
選擇前者的人,雖然當時好似得到了順利,卻沒有意識到自己離初定的目標已經越來越遠。當一座大山再次擋在麵前而再也無路可退時,才會發現自己是那麼渺小。因為沒有平時的積累,麵對困難,隻能束手無策。就像唐後主李煜,我們在這裏姑且不論其在詩詞方麵的造詣,單就治國而言,他的所作所為又怎能不讓人大失所望:麵對宋軍的入侵,他怯懦地選擇逃避、退縮、妥協,於是有了“江南國主”的卑賤自稱,有了開封受盡屈辱的違命侯,有了天下百姓的罹苦遭難。而最終,當一杯毒酒擺在眼前時,他便再也無處逃避,隻能選擇麵對,麵對即將到來的死亡。
而選擇後者的人,就像魯迅先生的經典之言:“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狹路相逢勇者勝。當困難把他們逼到一個狹小的角落裏時,勇士們不逃避、不退縮,戰勝了擋在麵前的“紙老虎”;而這塊絆腳石也將變為助之起飛的高台。
電視劇《亮劍》的主人公李雲龍曾說過這樣一句被傳遍大街小巷的話:“麵對強大的敵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也是這位“戰神”將軍一生的寫照。
平安縣的那一戰,山本率領著他的特種部隊襲擊了李雲龍的指揮所,趙家峪的百姓全部慘遭屠殺,趙政委也被敵人打傷了。麵對著敵人武裝到牙齒的重武器,他沒有絲毫的退卻。到達安全地區後,李雲龍隨即命令通訊班通知各營、連、排迅速歸隊,投入到攻打平安縣城的行動中。當山本拿出剛剛成為新娘的秀芹作為城門的最後一塊擋箭牌時,李雲龍毅然放下了兒女私情,用土炮轟擊城門,終於攻下了平安縣城。
李雲龍用自己的亮劍精神詮釋了我們的軍魂,麵對敵人,敢於亮劍,敢於與敵人拚搏,敢於戰爭到底,憑借著這個精神而一步步走向強大。
“劍鋒所指,所向披靡”,這是何等的氣魄!隻有勇者才敢於在麵對艱難困苦時說出此等決絕之語,做出這般偉岸之舉。直麵困難,是克服困難的第一步。直麵困難,就是要直接與它交鋒,並采取適時的戰略戰術與之交戰,衝破阻礙、踏過羈絆,最終獲得光明。
遇到困難時,逃避隻會讓我們暫時看不到它,實際上,困難還在幕後積累力量,等到了關鍵的時候再跑出來,給予致命一擊。因此,正確的心態應該是像拔掉釘子一樣直麵困難,然後逐一分解。
直麵困境的勇者,靠的不僅僅是一身蠻氣,更多的是一種在實踐中積累出的大智慧。他們常常在“與敵作戰”的時候產生出新的戰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也是他們敢於直麵的基礎。所以,我們不僅要有直麵困難的膽魄,還必須從困難中汲取經驗,踩著它的肩膀,在困難中前進。遇到困難就氣餒自然不是錚錚鐵骨的表現;而死鑽牛角尖、不從困難中獲取靈感的人也難以取得成功。
雅典奧運會上的女排決賽給全世界的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中國女排在連輸兩局的不利條件下,並沒有被困難和失敗嚇倒。她們在教練組的帶領下,笑對困難,迅速調整狀態,擺脫了壓力所帶來的影響,研究出了破敵的對策。在此之後,進攻變得更加淩厲,防守更加穩固,放手一搏,連扳三局。終於在時隔20年之後,再次獲得了奧運冠軍。
女排姑娘們麵對困難和失敗時,不僅沒有放棄和氣餒,而且還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冷靜、迅速地調整,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最終取得了勝利。
我們必須知道,困難是一種客觀存在,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就像失敗乃成功之母一樣,困難也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它是鳳凰飛升前的涅槃,是“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磨難。沒有困難的考驗,取得的成功也不夠完美;反之,正是因為有了挫折之美,來之不易的成功才尤為可貴。
有這樣一種說法:這世上的苦難都被佛祖化成了一粒粒沙,而我們是河底的蚌。如果為了逃避痛苦而將蚌殼緊閉,那麼一顆珍珠都不會結出;隻有敢於迎接大的沙粒,最終的珍珠才會晶瑩剔透。
失敗是失,也是得
英國有一位叫約翰·克裏西的作家,年輕時勤奮寫作,但得到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743封退稿信。在如此打擊後,他是怎樣來麵對的呢?
他說:“不錯,我正在承受人們所不敢相信的大量失敗的考驗。如果我就此罷休,所有的退稿信都變得毫無意義。然而我一旦獲得了成功,每一封退稿信的價值都將全部進行重新計算。”
所謂失敗,僅僅是失去了這一次達成目標的機會,但同時也得到了排除錯誤的一個寶貴信息。我們可以敗在經驗、敗在技巧上,但決不能敗在心誌和信仰上。意誌力堅強的人懂得在失敗中培養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並將它變成一種習慣,以至於在今後的人生長途中,無論遭受多少挫折,仍有堅持朝成功頂端邁進,直至抵達為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