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2 / 3)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生命裏程中永遠存在著的障礙,不會因為我們的忽視或逃避而消失。沒有巨石當道,怎能激起燦爛的浪花?無論我們遭遇身體或情緒上怎樣的創痛,最要緊的是能夠在創痛中尋找出意義。

英國《泰晤士報》前總編輯哈羅德·埃文斯一生中曾經曆過無數次失敗,其中包括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泰晤士報》進行改革的失敗。但他卻從未在失敗中沉淪。他說:“對我來說,一個人是否會在失敗中沉淪,主要取決於他是否能夠把握自己的失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失敗,因而失敗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得以失敗為階梯。換言之,成功包含著失敗。關於失敗,我想說的唯一的一句話就是:失敗是有價值的。因此,麵對失敗,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要勇於正視失敗,然後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樹立戰勝失敗的信心,以堅強的意誌鼓勵自己一步步走出敗局,走向輝煌。”

往往,那些經得起失敗考驗的人們常常以其恒心和耐力而獲酬甚豐。作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回饋,不論他們所追求的是怎樣高遠的目標,都能如願以償。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將得到比物質報酬更為可貴的經驗:“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一顆同等利益的成功種子。”

最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對於失敗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否則也不會有那千萬次的“嚐試”。

在愛迪生的發明中,遇到困難最多、耗費時間最長的要算是蓄電池了。他一共花費了15年的時間才研製成功,在這個試驗中共失敗了5萬多次。當所有人都灰心喪氣時,他卻樂觀地說:“我想,‘自然’它並不是無情的,它一定不會永遠深藏著蓄電池的秘密。”終於,他成功了!他的蓄電池被用於火車、輪船上,成為發電廠的電力,甚至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使用這種蓄電池。

在研製白熾燈時,嚐試了上千種材料,均告失敗。有人嘲笑他說:“你永遠不會成功。”愛迪生不為所動,沉下心、廢寢忘食地堅持進行研究。他將每一次失敗都視為又一個不可行方法的減少,而確信自己向成功又邁進了一步。

終於,他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盞電燈,給自然界帶來了光明。而他的名字也熠熠生輝地烙印在史冊上,經歲月流洗而不褪色,盛名流傳至今。是愛迪生對於人生中挫折持有的罕見精神,讓他創造了非凡的成就。

當我們因為某件事而受到挫折時,不妨想想愛迪生在給整個世界帶來光明前,那千萬次的失敗。愛迪生的堅韌不拔在於:他知道有價值的事物是不會輕易取得的;若真的能不經曆失敗就一次成功,那麼也許人人都可以做到了。正是因為他能堅持到一般人認為早該放棄的時候,才會發明出許多當時的科學家想不可企及的東西。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淋漓的鮮血和慘淡的人生。華羅庚曾說過:“隻有在逆境中掙紮過、奮爭過的人才可以說無愧於人生。”知難而上、挑戰挫折,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精神。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看清了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必須加以征服、超越的自我。每一次失敗後的重生就是為了最終的勝利而排除了又一個否定的因素,是為了不斷修正和蛻變的一種積累。如此看來,失敗又何嚐不是一種得到呢?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國民間有一個習俗:一個孩子剛剛生下來時,喂養的不是純淨水,也不是母乳,而是大黃!然後,逐漸喂以甘草汁,最後才進入正常喂食的哺乳過程。

聽老人說,這裏包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要想嚐到甜,就要先知道苦的滋味,先苦後甜。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苦”是客觀存在的,吃苦是一生中無法避免的。所以,要從出生開始,就給生命一個無限韌性和耐力的意識;也就是說,隻要擁有吃苦耐勞的個性,外界任何的困難都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一個苦難,就是一級新的台階,隻要願意,任何一個障礙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在人生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麼順利,隻要稍微遇上一丁點兒的不順利,就會習慣性地抱怨,進而祈求上蒼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麵價值。

苦難是催人奮進的源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人傑。”李嘉誠曾經說過:“一個人隻有麵對和忍受逆境帶來的痛苦,這個人成功的機遇才能表現出來。很多人要是沒有遇到逆境,他們是不會發現自己的強項的。”身處逆境,吃的苦本身就要比別人多。然而,“苦”則思變,苦難就會成為擺脫困境、奮力崛起的動力。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流傳千百年的至理名言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道理:吃苦耐勞是成功的秘訣。苦吃慣了,味蕾便不再覺得苦澀。遇到危機能泰然處之,遇到挫折也能積極進取。

王永慶,從一個米店的小學徒,曆經苦難,一步步發跡,成為聞名世界的“塑料大王”。他的成功就說明了:但凡能吃苦耐勞的人,很少有無所建樹的。

王永慶小時候家裏十分貧窮,由於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擔負著繁重的家務。6歲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腳擔著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後兩百多級的小山坡,再趕到山下的水潭裏去汲水,然後從原路再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

小學畢業後,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王永慶沒有繼續去上初中,而是來到嘉義一家米店當學徒。幹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父親見小永慶有獨立創業的潛能,就向親戚朋友借了兩百塊錢,幫他開了一家米店。

米店雖小,但對於王永慶而言,這是他人生中第一家自己的“產業”,所以經營起來特別精心。為了建立客戶關係,他用心盤算每家用米的消耗量。當他估計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的時候,就主動將米送到顧客家裏。這種周到的服務一方麵確保那些老主顧家裏從來不會斷米,另一方麵也給顧客提供了方便。尤其那些老弱病殘的顧客更是感激不盡,自從在王永慶的米店買過米後,就再也沒到別家去過。

王永慶的胸懷大誌讓他並不滿足於單獨賣米。為增加利潤,他減少了從碾米廠進貨這一中間環節,添置了碾米設備,自己碾米賣。在王永慶經營米店的同時,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經營的碾米廠,一般到了下午5點鍾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慶則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半,結果可想而知,日本人的業績總落後於王永慶。

正是由於從小培養的吃苦耐勞精神,後來在經營台塑企業時,王永慶便得心應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麵對。如今的王永慶深有體會地說:“對我而言,挫折等於是提醒我某些地方疏忽犯錯了,必須進行理性分析,並作為下次處世的參考與借鑒。這樣便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人生所不能忍的挫折,並從中獲益,挫折的殺傷力就等於銳減了一半。因此,我成功的秘訣就是4個字——吃苦耐勞。”

海明威曾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正在經曆的苦難或許正孕育著未來的希望,過去的創傷或許正是我們應對生存危機的力量。不願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往往要苦一輩子。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將打擊變為促人上進的催化劑,助我們向成功的巔峰邁進。

如果能忍受一般人忍不了的痛,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想一般人想不到的事,堅持一般人堅持不了的信念,那麼終究有一天會走出困境、享受人生。曆經並能承受無數苦難的人,才能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成就一生的偉業。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作為開國皇帝,和李世民、朱元璋相比,劉邦在軍事上的才略著實相差甚遠。但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卻為後世樹立了值得稱頌的典範。

劉邦曾數敗於項羽,而且打敗仗不但丟臉,還很危險。有一次在敵兵追逼之下,劉邦差點兒丟了性命,還有一次是由於別人替死才幸免於難。鴻門宴上若非項羽大發婦人之仁,一縷陰魂早已飄落黃泉。在楚漢相爭的動蕩年代,劉邦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挨打、一直在逃跑。在項羽巨大身影的籠罩下,劉邦是那樣的卑弱可憐。

然而,積極豁達的心態使劉邦承受住了屢戰屢敗的打擊。他不但沒有消沉氣餒、一蹶不振,失敗的恥辱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鬥誌。死亡的威脅與對手的挑戰,把劉邦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出來。正是在與強敵的殊死較量中,劉邦才成功地實現了自我超越,最終垓下一戰,四麵楚歌的項羽以自刎把江山拱手於劉邦。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被打敗,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劉邦多像海明威筆下那個同大海搏鬥的倔強老者。作為大漢王朝的締造者,劉邦對漢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以屢敗屢戰的不屈意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順風好走路,逆水難行船,多少人一下子摔倒之後便再也爬不起來,但他們同時也就沒有了改變的空間。成功的人不是從未被擊倒過,而是在被擊倒後還能夠積極地往成功之路不斷邁進。跌倒了再爬起來,這才是能夠在不斷突破中實現自我的人生態度。也唯有那些遇挫奮起、知恥後勇,擁有強大內心的人,才會在抗擊挫折的過程中把荊棘小路鋪就成一條鮮花大道。

“屢敗屢戰”這個讓人奮起的詞語,起初還是來自於它的反義詞——屢戰屢敗。故事還要從清朝名臣曾國藩組建湘軍、出戰太平軍說起。

曾國藩新組建的這支新軍大都是以其家鄉的練勇為基礎,招募的士兵多為質樸的農民,以當地儒生為軍官,不曾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故而兩軍初戰時,湘軍在嶽州、靖港就連戰連敗。

曾國藩痛不欲生,試圖投水自殺,被部下救起。

痛定思痛後,曾國藩重整旗鼓,後攻占武昌重鎮,奉詔任湖北巡撫。其後,曾國藩率水師進攻九江、湖口。卻不曾想被石達開率領的救兵誘入鄱陽湖,使之成為“無翼之鳥、無足之蟲”,遂用火攻。果然,湘軍水師的數十艘大船被毀,曾國藩率殘部狼狽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軍圍困。曾國藩第二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撈起,隻得退守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