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你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3 / 3)

其間,曾國藩因指揮湘軍與敵交戰無功,在給朝廷的奏章中用了“屢戰屢敗”之語。

然而,最後遠在京都的皇帝與重臣們讀到的卻是“屢敗屢戰”。滿篇陳奏雖悲壯卻精神振奮,氣度朗朗朝日。

原來,是曾國藩的部下李元度見到最初的折子,建議改為“屢敗屢戰”,字無不同,但順序如此一倒,則滿篇精神大變,境界也就大不一樣。

果然,朝廷讀完呈上來的奏章,隻覺曾國藩及其率領的湘軍精神可嘉,不覺其屢屢失敗有罪。

更重要的是,正因為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屢敗屢戰,總結教訓,才使湘軍不斷地走出逆境,不斷地積小勝為大勝。曾國藩終率領湘軍會同左宗棠、李鴻章等指揮的部隊,逐漸實現了對太平天國“天京”的戰略包圍,並在同治三年6月攻破了天京,取得了最終勝利。

“屢戰屢敗”,突出的是一個“敗”字,說明戰者無能、次次戰敗,讓人產生對其能力的極大懷疑;而“屢敗屢戰”突出的是一個“戰”字,說明戰者勇猛,次次戰敗但卻次次卷土重來、不肯認輸。

跌倒並不可怕,隻要決心和毅力不倒,一切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隻要我們能敢於接受失敗,敢於從跌倒處站起來,那麼我們就會在這屢敗屢戰的過程中,鬥誌變得一次比一次更強大。

要想把自己變成一名真正的強者,就不要整日憂心忡忡,不要總強調“我已經失敗了”的信息,而是更多地捫心自問“下一步應該幹什麼”;把每一次挫折都當成對自己意誌和恒心的磨煉和提升。如此,披荊斬棘的勇氣就會逐漸增強,於是也就有了另一番不同的景象。

逆境中,隻有自救才是最實際的

拿破侖在一次去郊外打獵的途中,突然聽見不遠處的河裏有人喊救命,便快步走到河邊。隻見一個男子在水中拚命撲騰、呼喊掙紮。

拿破侖看了看,覺得這河並不寬。隨即,他不但沒有跳下河去救人的意思,反而端起獵槍,對準落水者大聲喊道:“你若再不自己遊上來,我就把你打死在水裏!”

那人見求救無望,反而更添一層危險,便隻好奮力自救,終於遊到了岸邊。

身邊的隨從臉色不禁有些難看,小聲嘟囔著:“這也太殘忍了!連一點兒愛心都沒有。”

此時,拿破侖收起了厲色的威嚴,轉而心平氣和地對隨從說:“我之所以拿槍逼迫讓他自己遊上岸來,是想告訴他,自己的生命本就應該自己負責。”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誰都難免陷入各種危機中,而人們下意識的反應大都會是求助。這時,外因最多也隻是一個充分的條件,內因才是起主導作用的;與其求助於他人,不如自己幫助自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自身得到了拯救,而且各種生存的技能也有了鍛煉,這種改變是自救更高層次的意義。

是的,唯有在逆境中懂得自救的人,方能在今後昂首挺胸地走過人生之河。就像《魯賓遜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曆險記》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身陷絕境的情況下,依舊冷靜下來自己尋找“出口”,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擺脫困境。

其實,我們都有可能掉入人生的“枯井”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就是外界加諸在身上的“泥沙”。與其悽慘地號叫、抱怨命運的不公或是渴望他人的憐憫和幫助,不如換個角度來看,把它們當做是一塊塊的墊腳石。隻要堅持不懈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裏,我們也依然能走出枯竭之境。

從更廣義的範圍上來說,自救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要求。如果適應不了大環境,最終隻能像幾億年前的恐龍那樣被淘汰。也就是說,自救是一個不斷改變、進化的過程:在審時度勢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與周圍的事物、人或自然去磨合,扼住“求生點”,從而轉換局勢。從適應環境到利用環境,自救的門道也就算是爐火純青了。

我們總說,每個人遇到各種苦難或厄運的幾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對待困境的態度。堅忍不拔的信念和希望讓人們創造出奇跡,他們深知身處逆境的第一時間,救世主隻有也必須是自己。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沒有人會忘記。

5月16日下午5點,在北川縣城核心現場,有一股從背後深山逃出的人流。他們的眼神充滿了對親人的依戀,生怕再次分開。其中就有一對兄妹倆。11歲的張吉萬背著3歲半的妹妹張韓,非常吃力地走著。同行的爺爺、奶奶已經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萬就勇敢地擔負起小男子漢的責任。早上5點出發,一直走了12個小時還沒停。途中,小吉萬對家人說,他很愛妹妹。

此外,北川女子龔天秀砸腿、喝血,親手鋸腿,被困3天後獲救。

還有,初三學生馬健雙手刨挖4個小時,從廢墟中救出女同學。

……

還有太多在四川地震中自救互救的英雄們,他們沒有等、沒有放棄,抱著篤定要活下去的念頭,冷靜而堅強,在困境中自救,用智慧和勇氣保護和挽救了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積極的人決不會坐失對自己有用的手段或機會。他會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調動的資源和條件。他會在看起來似乎毫無希望的時候發現生機,從而化險為夷、轉逆為順。大自然可以給我們的,除了困境,還有困境中積極的生活態度。

遇到困境,總是環顧左右、希望別人拉一把的人,也許能較快地逃離暫時的不幸,但在不遠的前方還有多少困境,誰也無法預料。他們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大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墮落。而在逆境中懂得自救的人,也許在苦痛中煎熬的時間會長一些,但他們從中鍛煉並增強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當再一次身逢逆境時,就能變得從容而機智。

永遠不要放棄反敗為勝的機會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和家人打橋牌的時候,抓到不好的牌就摔掉。

羅斯福的媽媽把牌攤開,對他說:“你看,我的牌並不比你的好,但我很冷靜地去把手上的牌打好。而你老摔牌,其實就已經輸了一半。”

隻要有改變既有思維的意願,便隨時都會有翻身的機會。總是摔牌,其實就已經輸了一半;那麼換個角度想,若能沉著麵對牌局,又何嚐不是贏得了先機呢?

臨床心理學家西比爾·沃林和她的丈夫——精神病醫生史蒂文,對一些在童年時期飽受苦難的人做了大量采訪,進而發現這些人在成年後大都健康能幹。由此,他們認為:“我們的文化極其重視人的弱點,但是對人的回彈力或潛能卻認識不足。我同意他們的觀點。我們應該重視研究那些能夠幫助人們在困難時刻應對挑戰的內在能量。然而,大多數人,包括那些經曆過極大痛苦的人都在困難時刻表現出回彈力,即恢複到某種‘新正常’狀態的能力。”

這種被史蒂文夫婦稱為“超越回彈的心理複原力”和過去的正常狀態有很大的不同。具體看來,當“命運之輪”帶我們走過一個循環之後,我們並不是回到原來的出發點。有些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獲得了精神上的啟迪,變得更加有智慧、有愛心,更加自信。這些人已經超越了回彈,像鳳凰涅槃那樣從火焰中獲得了新生。

正如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在他的傳記中寫到的那樣:“我的人生就是失敗的連續。”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曾失敗過,不是一些人,也不是大多數人,而是每一個人都體會過失敗的痛苦與掙紮。區別就在於勝利者沒有放棄被擊倒後再次站起來的機會,因為誰都無法預料,改變是否就會在下一次的嚐試中發生,無論對於事情本身的走向,還是對於自身。

1832年,有一個美國人,和千萬個遭受大時代背景衝擊的國民一樣,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工作。這讓他備感傷心,遂決定改行從政,參加州議員的選舉。糟糕的是,競選也沒有成功。一年裏連續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幾乎可以算得上是滅頂之災了。

後來,他著手開辦自己的企業,可是不到一年,這家企業就倒閉了。此後幾年裏,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1850年,他再次參加競選州議員,終於當選。他內心升起一絲希望,認定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他與一位美麗的姑娘訂了婚。可誰曾想,生活從來對他都是那樣殘酷:離結婚的日期還有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卻不幸去世了。這對他的精神打擊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因此患上了神經衰弱症。

1852年,當感到自己身體漸漸康複過來的時候,他決定競選美國國會議員——這一次,他仍然名落孫山。

他似乎已經習慣了生命中的挫折和失敗,不但沒有放棄嚐試,反而在3年後再度參加競選。他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爭取作為國會議員的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選舉他。可是結果終究讓他大失所望。

為了掙回競選中花銷的一大筆錢,他向州政府申請擔任本州的土地官員。不久後,收到了州政府退回的申請報告,上麵的批文是:“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具有卓越的才能、超常的智慧,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在他一生經曆的11次較大事件中,隻成功了兩次,然後又是一連串的碰壁,可是他始終沒有停止自己的追求,沒有放棄自己主宰命運的權利。終於,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他,就是後來在美國曆史上解放黑奴、結束南北戰爭、創造豐功偉績的亞伯拉罕·林肯。

林肯有許多承認失敗的理由,但他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放棄努力,因為他不願放棄下一次的機會。所以,他成功了。

其實,林肯遇到過的“敵人”我們都曾遇到過,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放棄嚐試則意味著放棄希望,放棄改變的可能性。隻要擊倒後可以選擇重新站起來的身姿,就並非是最糟糕的失敗。

海明威說:“世界擊倒每一個人,之後,許多人在心碎之處堅強起來。”成功者不在於跌倒的次數有多少,隻在於總是比跌倒的次數多站起來一次;不在於沒有失敗,隻在於決不被失敗所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