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爭與讓的真諦:爭的未必會得到,讓的未必會失去 第2章 讓三分風光與人,智者不爭虛榮(3 / 3)

離婚之後,馮豔好不容易掙來的麵子又沒了,她一下子從無限風光的頂峰跌落了下來。但她把麵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她不能讓人們看她的笑話,她要不惜一切代價把丟失的麵子挽回來。這樣,她陸續賣掉了從前夫那裏得來的6處房產和豪車來維持富姐的麵子。

本來,馮豔如果不是為了麵子,靠著幾處房產,下輩子的生活完全不用擔心。可是,就是為了保住麵子,她丟了婚姻,丟了僅有的財產,甚至還執迷不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一個人的需要應當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相符合,否則就會出現偏差——如通過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想要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會產生虛榮心。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應該在交往中學會做最真實的自己,不必戴著偽裝的麵具來生活,一切以真實為本,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環、桂冠擋住了前麵的道路,你應該毫不猶豫地拋開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幹自己的事,不因暫時的小成就妨礙自己的大成功,這樣,才能使你獲得真正的榮譽。

■ 不動聲色,等待最好的行動時機

有的人心裏藏不住事,一衝動便喜歡和盤托出全部真相,人生中並非所有真相都可以講。真誠固然可貴,卻不是人人都是以誠相待。尤其是剛剛走入職場的年輕人,更不可以滿世界地去張揚。《易經》中的“潛龍在淵”,指的就是君子待時而動,要善於保存自己的實力,切不可輕舉妄動。

在山區有一種鳥,捕魚的技術十分高明。這種鳥體態十分輕盈,渾身羽毛油黑發亮,像一個小精靈。它在岸邊的枝頭上停下的時候,頭頸的轉動頻率之快十分驚人,大約一秒鍾就有3次左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放過任何一次獵物出現的機會。果然,它瞄準了一處深水灣,那裏魚兒成群,正在來回遊動。它得意地用嘴整理一下羽毛,而後挺直身子,子彈一樣射向正對深水灣的空中,稍一停頓,又炮彈一樣“嘟”地一聲紮進水灣。

我們一定以為它在這一瞬間會叼起一條魚來的,其實錯了——它是直入水底後迅疾將身子收作一團,蜷縮在灣底的砂石上。起初被驚得四散而逃的魚兒見沒有什麼動靜後,又慢慢聚攏過來,好奇地看著那團射進水裏的、在陽光下顯得十分怪異的東西,有的魚兒甚至湊過去試探地叮咬幾下,希望那是一口美味。

此時的它,看似不動聲色,其實正微張雙眼四下觀望,很快就瞄定了一條又大又肥的魚兒。待這條大魚遊到它攻擊的最佳位置時,便從灣底展開身子,箭一般射出去。那魚兒尚未反應過來,便被它叼住,躥離水麵,落在岸邊的枝頭上。

許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不懂得這種心理,總是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和才能,希望自己能早日被重用。其實,假如你比別人真的聰明,也不一定非張揚著讓滿世界的人都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如果一件事情你事先張揚,但又沒做成,人們就會嘲笑你、輕視你。如果一件事情你對誰也沒說,但做成了,那麼大家就會說你做得對!

東漢末年,曹操憑自己的權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院種菜,親自澆灌,以蒙蔽曹操。但是關雲長和張飛被劉備蒙在鼓裏不知情,所以,他們認為劉備不關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隻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地對劉備說:“在家做得大好事!”說者有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麵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下心來。

曹操接著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聚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隻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他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誌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探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你和我兩個。”

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在地上。正巧突降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誌、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懷疑劉備了。

而劉備正是憑著這種深藏不露的本事,在曹操麵前藏鋒露拙,故意裝糊塗才最終騙過了多疑的曹操,使他放下了對自己的戒心,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其實曹操也算是聰明之人,但與劉備相比,卻又稍微遜色了些。正是因為劉備的藏鋒露拙,才有了後來三分天下的曆史。

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自己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一種更為靈活,同時效率也更高的人生成功招術。如果不分時機和場合,不看對象,時時處處鋒芒畢露,隻能失敗,甚至會遭到厄運。

俗話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做大事者,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動聲色,不泄露自己的底牌,做出對大局不利的事情。一定要明白什麼是應該說的,什麼是不可以說的。不該說的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麵對什麼人都應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半點。

所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生存、成大事,就必須懂得藏鋒露拙,把自己所具有的本領和才能深深地隱藏起來,偽裝得如同什麼也沒有一樣,也就是靜不露機、蓄而待發。否則,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圖,一定會遭到失敗。所謂“謀出於智,成於密,敗於露”就是這個道理。過於突出的表現會讓你身邊的人忌恨你,疏遠你,注意收斂自己、自製是保護自己的一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