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爭與讓的真諦:爭的未必會得到,讓的未必會失去 第3章 讓三分餘地與人,智者不爭完勝(1 / 3)

第一篇:爭與讓的真諦:爭的未必會得到,讓的未必會失去 第3章 讓三分餘地與人,智者不爭完勝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生存空間的競爭、出人頭地的競爭。既然是競爭就有一定的殘酷性,但也並非就是“你死我活”,給對手一條生路,等於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以此為原則,根據形勢做出正確判斷,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氣度。

■ 看起來很誘人的地盤,不一定適合你

每個人自從懂事時起,就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往哪裏去?這是人生最複雜的問題,又是人生必須麵對的問題。人生的很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決定於能不能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

有一則《井蛙歸井》的寓言說:井裏的青蛙向往大海,請大鱉帶它去看海,大鱉欣然同意。青蛙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驚歎不已,急不可待地撲進大海之中,卻被一個巨浪打回海灘,摔得暈頭轉向。大鱉見狀,就讓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背著它遊。青蛙逐漸適應了海水,能自己遊一會兒了。過了一陣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它喝不了又苦又鹹的海水;它又有些餓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一隻可以吃的蟲子。青蛙對大鱉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狀況,不能適應海裏的生活。看來,我還是要回到我的井裏,那兒才是我的樂土。”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正視自己,不要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給自己以準確定位,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記住,井底之蛙有井底之蛙的生存空間,河邊之蛙有河邊蛙的生存環境,田間之蛙有田間蛙的生存條件。忽視自己的生存價值而盲目追求,是可怕的。一個公司員工尤為如此,給自己準確定位至關重要。

喬治畢業於法國一所著名的工程學院,畢業後,他毫不費力地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是,幾年後,他越幹越力不從心。後來,他回憶說,工程師需要一種嚴肅而自律的精神,但是,自己恰恰缺少這種精神。與此相反,他性格外向,富有親和力,又特別鍾愛四處活動。按部就班的工程師工作很難使他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提高不了工作的積極性,無法在這個行業實現事業的突破,所以,他很苦悶。在一次經濟大蕭條中,喬治被淘汰出局,成為一名失業者。這一次,他準備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進入了一家工程銷售公司,負責產品銷售。結果他的特長漸漸地得到了發揮,不到兩年,他成為一名頗有成就的職業經理人。

自己的長處是幫助自己實現成功的最好工具。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長處了解不夠,所處位置不當,他就永遠別想有所建樹。反之,如果找到自己的長處,就會挖掘出自己無限的潛能,便更容易取得成功。

隻有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這對於成功來說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一個人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麵辛苦拚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據調查,有28%的人正是因為做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才徹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門檻,而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為總是別扭地、違心地做著最不擅長的事,因此,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卓越的人士,就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德塞納維爾是別人眼裏一無是處的庸才,但他總覺得自己有點兒與眾不同的地方。有一天,他腦子裏飄起一段曲調,他便將它大致哼出來,並用錄音機錄了下來,請人寫成樂譜,名為《阿德麗娜敘事曲》。阿德麗娜正是他的大女兒。曲子譜好後,他就在羅曼維爾市找了一個遊藝場的鋼琴演奏員為之錄音。這個演奏員毫無名氣,窮酸得很。德塞納維爾給他取了個藝名,叫理查德·克萊德……這一彈奏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賣了2600萬張,德塞納維爾輕而易舉地發了財。他說:“我不會玩任何樂器,也不識樂譜,更不懂和聲。不過我喜歡瞎哼哼,哼出些簡單的大眾愛聽的調兒。”德塞納維爾隻作曲,不寫歌,他的曲子已有數百首,並且風靡全球。20年來,德塞納維爾靠收取巨額版稅,腰纏萬貫。

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獲取成功的一件法寶。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立大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科學家、發明家。培養一技之長,一步一步去累積自己的個人資源,才是成大事的必由之路。許多成就卓越的人士,他們的成功首先得益於他們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最終找準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行業。

成功人士都是這樣,保持特質,最後他們得到了一片藍天。人的興趣、才能、素質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把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行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麼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於設計自己,從事你最擅長的工作,你就會獲得成功。每個行業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隻要你選準位置,做出成績,就會受人尊敬,或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劣勢可以變優勢,隻要努力去選擇,就會有收獲。

■ 職責之外,手不要伸得太長

職場上,一些人因為能力比別人強,處處自以為是,即便在領導麵前也不懂得收斂。他會說:“由於季節的原因,我決定將咱們的那批貨降價促銷。”如果你是領導,聽了這話有什麼感覺?雖然我們不能否認一些人在工作中的聰明才智,他們能力非凡,能獨當一麵,但是他們說話的口氣和方式卻犯了領導的大忌,他們或許能接受你的意見,但絕對不容許你替他做決定,你的越俎代庖,會讓他覺得你是自作聰明,對他不夠尊重。聰明的人一定要懂得,對上司可以獻策,而非決策。

張瑋年輕幹練、活潑開朗,工作沒幾年,職位“噌噌”地往上升,很快升為單位裏的主力幹將。幾天前,新老板走馬上任,上任伊始,就把張瑋叫了過去:“張瑋,你經驗豐富,能力又強,這裏有個新項目,你就多費心盯一盯吧!”

受到新老板的重用,張瑋歡欣鼓舞。恰好這天要去上海某周邊城市談判,張瑋一合計,一行好幾個人,坐公交車不方便,人也受累,會影響談判效果;打車吧,一輛坐不下,兩輛費用又太高;還是包一輛車好,經濟又實惠。

主意定了,張瑋卻沒有直接去辦理。幾年的職場生涯讓他懂得,遇事向老板彙報一聲是絕對必要的。於是,張瑋來到老板跟前。

“老板,您看,我們今天要出去,”張瑋把幾種方案的利弊分析了一番,接著說,“所以呢,我決定包一輛車去!”彙報完畢,張瑋發現老板的臉不知道什麼時候黑了下來。他生硬地說:“是嗎?可是我認為這個方案不大好,你們還是買票坐長途車去吧!”張瑋愣住了,他萬萬沒想到,一個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議竟然被打了“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