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爭與讓的真諦:爭的未必會得到,讓的未必會失去 第2章 讓三分風光與人,智者不爭虛榮
我們在做人與處世的過程中,不必靠表麵上的榮耀立足。一切以人為本,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環、桂冠擋住了前麵的道路,你應該毫不猶豫地拋開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幹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妨礙自己的大成功。
■ 在從天而降的榮譽麵前穩住心神
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你在工作和事業上幹出點名堂、小有成就時,這當然是值得慶幸之事,你也應當為自己高興。但是有一點,如果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大家的功勞,你千萬別獨占,否則他人會覺得你自私不可交,搶占了自己的成績。如果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當然應該值得高興,而且他人也會向你祝賀,但你千萬別高興得過了頭,一來可能會傷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麵,現實社會中患“紅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過分狂喜,可不就逼得人家眼紅嗎?
某公司,按照公司業績提成的管理製度,主管會得到一筆數目不小的獎金。老板很是高興有這樣一位得力的助手,慶幸自己沒有看錯人,決定在公司的例會上把她推為典型,以此激勵其他員工,於是特意安排這位主管作演講。
這位主管在她的講話中,把自己的業績歸功於自己是如何的調配人員?是如何的有技巧?處理大訂單是如何的果斷和聰明,以及如何辛苦加班。她說的這些確實很對,可以說沒有絲毫的誇張,她一直也都是這麼做的。整場報告她就坦然地接受員工對她的祝賀和上司對她的表揚。從始至終,她沒有對老板的信任表示感謝,更沒有提及同級部門的合作和下屬的努力。下屬和同事們開玩笑要她請客慶祝一番的時候,她卻一本正經地說:“我得獎金,你們用得著這麼起勁嗎?下次我會拿更多,到時再考慮考慮……”
可是到了下個月,這位主管不僅沒有拿到獎金,還因為沒有完成銷售任務而被扣掉了當月獎金。可悲的是,她沒有注意到下屬越來越懶散,老板也開始故意為難她了。
一個工作勤勤懇懇的人最終卻不一定能成為受歡迎的人,是不是很不公平?聰明的人即使有才華,也會藏拙,這是一種能量的內斂,也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他們明白,不能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費在無謂的人際鬥爭中,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不動聲色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做出色,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小試鋒芒,也隻能偶露崢嶸。而獨享榮譽是一個最容易讓別人胸懷不滿、心生恨意的不良習慣。
其實再美味的蛋糕也不能一個人吃得幹幹淨淨,應付好了周圍人等,就可以緩解種種雞毛蒜皮的爭鬥,給自己省下不少力氣來。我們在電視中常可見那些得了各種獎項的人,在台上囉囉嗦嗦一大堆,感謝領導、感謝同仁乃至感謝為公司做清潔的大媽。這些客套話,觀眾也許會聽得打嗬欠。可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他是你身邊的人,如果他提到的名字裏有你呢?滋味一定大不相同了吧?與人分享榮耀,可使大家酸溜溜的心理得到些平衡,可謂是繼續團結協作的潤滑劑。
李旭年紀輕輕,但是工作能力很強,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領導也非常看好他。
有一次,他獨立完成了一個非常好的項目,開會的時候,大家就向他討教經驗。李旭高興地說:“這其實是我已經醞釀了一兩個月的時間才提出的方案,常常夜裏還在思考。經過仔細計劃之後我才打的報告,執行的時候全力以赴,所以才會有這麼好的結果。”
聽了這些話之後,領導周總監覺得完全沒有麵子,他的麵子都被李旭搶了,於是就站起來說:“這個結果實際上並不如你當時給我呈現的計劃那樣好,原本可以做得比現在好。雖然你已經盡心盡力,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如意。”
領導的話讓李旭非常吃驚,回家後,就和父親談起了這件事情。父親退休前是多年的領導幹部,一聽完,就告訴李旭他錯在哪裏。原來李旭的那一番發言,搶了領導的功勞。有的功勞,讓來讓去,大家都有功勞;搶來搶去,大家都沒有功勞。
而且,父親還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認為在開會時,提一下領導的幫助隻是客套話,實際上,沒有領導的信任,你的項目就無法展開。”
果然,一次偶然的機會,開會又提到了這個項目,李旭再次發言的時候,就非常有分寸。他說:“這件事情都是在周總監的高明指導之下我才能完成,做得不好請大家指教。”
當時,周總監就站起來說:“做得很好。沒什麼不好,我隻是偶爾做了一些指導。”
所以,有了榮耀要懂得分享。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這種分享可以無窮地擴大範圍,反正禮多人不怪!另外一種是實質的分享,別人倒也不是要分你一杯羹,但是你主動地和別人分享會讓人有受到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成就事實上是靠眾人協力完成的,那麼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實質的分享有多種方式,小的榮耀請吃糖,大的榮耀請吃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分享了你的榮耀,他們就不會和你做對了。
所謂:留一步,讓三分,不僅給別人留一條活路,也是拓寬人際資源的絕妙之策。今天你讓了他一步,明天他會還你兩步,等於交了一個好朋友,在社會上打開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門。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則,凡是好處都自己獨吞,那麼即使有驚世的才華也隻能是無用的白紙!如果學點分享主義,將好處、利益分給眾人,讓每個人的心理得到平衡,這樣大家肯定會通力合作,協助你順利成功。
■ 不遭人嫉是庸才,常遭人嫉是蠢材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清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世則不留餘地,待人則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來。他們往往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架勢,這種人常自以為是、高高在上,這種人的處世哲學是高調做人,有一點本領就覺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藝,到處張揚。殊不知,這種人在人生旅途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釀成悲劇。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與“不知”的相對性,有一點聰明、有一點成就就趾高氣揚,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又怎能窮盡呢?過於賣弄聰明、鋒芒畢露,覺得自己全知全能,肯定要碰釘子。
唐代的順宗在做太子時,亦豪言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條件。但如果太子能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舉動,就非常危險了,往往會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響的名氣。順宗做太子時,曾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收買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後如雷貫耳,於是立刻閉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有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而隋煬帝的太子楊暕就沒那麼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太子卻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於是尋了個罪名把楊暕的太子名號給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