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爭與讓的真諦:爭的未必會得到,讓的未必會失去 第1章 讓三分優勢與人,智者不爭先手(1 / 3)

第一篇:爭與讓的真諦:爭的未必會得到,讓的未必會失去 第1章 讓三分優勢與人,智者不爭先手

在你還默默無聞不被人重視的時候,不妨試著暫時轉移一下自己的物質目標、經濟利益或事業目標,做好普通人、普通事,在學與做中觀察對手的得失,決定自己的進程。

讓人先走一步,不是對命運的屈服,也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在為未來做好鋪墊和積累。

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先別急著表現

就在我們身邊,不難發現有這樣的人,他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或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喜歡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失掉了在人群中的威信。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一個人的談話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無形之中是對對方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鄭偉是一個聰明的小夥子,頭腦靈活、思路敏捷。但是他總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能力,在學校的時候就不是很受歡迎。畢業後,他去一家大公司參加應聘。主持麵試的是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在同鄭偉談完一般情況後,他接著問道:“我們公關部需要經常接待外賓,因此對外語有所要求,你在學校學的是哪一門外語,水平如何?”

“我學的是英語,成績在學校總是數一數二!”

經理笑了一下,接著又問:“做一個出色的公關人員,還要有多方麵的知識和能力,你……”還沒有等經理把話說完,他便搶著說:“我認為這絕對不成問題,我在學校的各門考試成績都在優秀水平,而且我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快。”

“那麼說,就你的學識來說,當一名公關人員是綽綽有餘了?”經理問道。

“肯定沒有問題,我敢保證!”鄭偉斬釘截鐵地說道。

“那好吧,今天我們的麵試就到這裏,你回去等通知吧。”經理委婉地說。

鄭偉於是就滿懷信心地回去等待公司應聘錄用通知的到來,但是,他最終等到的卻是不予錄用的委婉致歉函。

身在職場、處於優勢時,自然是可喜可賀的事。如果別人一奉承,你就馬上陶醉而喜形於色,這就會在無形中加強別人的嫉妒心理。所以,麵對同事的讚許恭賀,應謙和、虛心,這樣不僅能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同事對你的嫉妒心理,還能博得同事對你的敬佩。

“小薑畢業一年多就提升為業務經理,真了不起,大有前途呀!祝賀你啊!”在外單位工作的朋友小葉十分欽佩地說。“沒什麼,沒什麼,老兄你過獎了。主要是我們這兒水土好,領導和同事們抬舉我。”小薑見同一年大學畢業的小吳在辦公室裏,便壓抑著內心的欣喜,謙虛地回答。小吳雖然也嫉妒小薑被提拔,但見他這麼謙虛,也就笑盈盈地主動招呼小薑的朋友小葉說:“請坐啊!”

不難想象,如果小薑此時說什麼“憑我的水平和能力早就應該提拔了”之類的話,那麼小吳不妒忌才怪呢。

在社會上,言談中多一些謙虛的話,就能有效地減弱同事們的嫉妒心理。

人心都是很微妙的,對於一個四處炫耀自己的人,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排擠心理:“他那點兒成績算什麼呀!”“沒有我們的幫助,他能做到這一步嗎?”各種抵製和不滿的情緒就會擴散開來。而對一個低姿態的人,大家反而會記得他的成就。

其實,以低姿態出現在他人麵前,更加容易讓對方認可、接受;而毫不謙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瞧不起別人的人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低姿態隻是一種表象或假象,是為了讓對方感到心理的滿足,使他對你消除戒備心理,使他樂於和你合作。表麵上謙虛的人,可能是非常聰明、工作認真的人。當你大智若愚的時候,當對方麻痹大意的時候,你的工作已經完成了一半。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在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當我們讓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會有一種得到肯定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們還優越時,他們就會有一種自卑感,甚至對我們產生敵視情緒。

由此可見,還是謙虛一些好,謙虛謹慎是一種美德,更是每個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備品質。隻有謙虛,才會不斷上進,才會善采人之長而補己之短,才會兢兢業業,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才會達到事業的成功。

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不會以為你會對他構成威脅,而你正是因為謙虛才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因為謙虛,你可能會學到別人本來不願意透露的東西。因為謙虛,你會贏得別人的尊重,為你與領導、同事、下屬的關係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因為謙虛,往往還能得到別人友善的幫助。

流水不爭先,暗中積蓄力量

中國人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謂“人上人”並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說,在你還默默無聞不被人重視的時候,不妨試著暫時轉移一下自己的物質目標、經濟利益或事業目標,做好普通人、普通事,這樣你的視野將更廣闊,或許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5年前,陳明18歲,高中畢業後進城謀生。在城裏轉了兩天,總算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是當一名送水工。他一沒有閱曆,二沒有工作經驗,有的隻是年輕力壯,當送水工正好合適。

他對每一位客戶都很有禮貌,敲門總是輕輕的,進門總是把鞋子脫了,光著腳進屋,而且每送一次水,他都會記下客戶的地址,並在心裏默念上幾遍。這樣,下次送水的時候,就不用走彎路,可以走最近的路。如此一來,他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每天,他都比別人多送些水,他的收入也增多了。

一個送水工,一般每個月隻有500元錢的收入,而他,也不過隻有600元左右。那些送水工,幹上一年半載不幹了,另謀高就去了。而他,幹了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