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胸藏甲兵,腹隱韜略——彎腰是一種隱藏(2 / 3)

在曹操攻打袁尚時,袁譚趁袁尚回撤得以喘息,並攻戰了河北諸多地區。但誰知曹操攻占鄴城後,繼續揮戈北進,轉而進攻袁譚。袁譚初戰不利,便退保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東北)。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軍冒著嚴寒進擊,一舉攻克南皮,處死了袁譚、郭圖。

至此,冀、青二州皆為曹操占據。隨後,曹操又再次北上進攻幽州的袁熙、袁尚。二人早已成驚弓之鳥,聞風逃奔至遼西烏桓。這樣,幽州也就落入了曹操之手。郭嘉精心謀畫的巧平二袁之計,至此已經全部實現。

郭嘉此計,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型。若當時直接乘勝追擊二袁,以曹操的實力,似乎也能取得成功,但強攻硬拚,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對於袁氏集團而言,由於曹操大兵壓境,內爭已退居次要地位,也就是說,袁、曹集團之間的矛盾已衝淡或暫時壓抑住了袁氏內部的矛盾,他們必會“困獸猶鬥”,正所謂“一人拚命,萬夫莫當”。而曹操此時恰恰采納了郭嘉的建議,停止進攻,主動退出,使曹、袁矛盾暫時淡化,讓袁氏內部矛盾激化,給二袁創造了一個自相殘殺的時機和環境。借敵人之手削弱敵人的實力,從而坐收漁人之利,這實在是一條統觀全局的奇謀妙計。

做人低調,穩紮穩打,是以靜製動的城府。當某一利益初露端倪時,切忌盲目躁動,此時的冷靜沉著才更加可貴。辨析出是一時還是一世,顧大局而舍小利,才有可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軟硬兼施,天下通吃

為人得體,須軟硬兼施。做人要七分溫和、三分銳氣。過硬,則狗急跳牆、兩敗俱傷;過軟,則“馬善被人騎”、得寸進尺。若能軟硬結合,交替輪換,則是黃金的處世分寸。恰如其分,軟硬兼施,既不欠火,亦不過火,實在是做人難得的藝術。

做人做事要學會軟硬兼施,這是有“心眼”的處世哲學。軟與硬,作為一種策略,或是交際手段,無論怎樣結合都不可偏頗。

與人交往中,軟與硬是相輔相成、兼而有之的。如果有所偏倚,我們自己便要吃虧。為人太軟,會給人以無能的印象,讓人覺得你好欺負,於是自然而然地就會經常受到別人的戲弄與傷害。也許人性中總有點欺善怕惡的劣根性,所以,人可以溫和,但不可以軟弱。

然而我們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另一極端,不能總是態度強硬、好勇鬥狠。一個人太強硬,必然會使他人覺得你頭角崢嶸,渾身是刺。這種強硬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以致遭到千夫所指,觸犯眾怒,落得個沒有絲毫回旋餘地的下場。

清朝名臣曾國藩就通曉軟硬兼施之道,在兩者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適時地收服了性格各異的將才,從而為他所用。

曾國藩手下有一員悍將,叫陳國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將。他從未讀過書,更不懂得禮節修養,一張口便是粗話連篇;隻要想幹的事,任天塌下來也要辦成。

陳國瑞15歲時,在家鄉湖北應城投了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清軍,幾經輾轉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據說他異常驍勇,打仗時,炮彈擊碎了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營房外,高叫“向我開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說他是粗魯莽撞之人,僧格林沁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傳說僧王是個暴虐、狂躁、喜怒無常之人,聽手下彙報戰況也要到處走動,讚賞時不是割一大塊肉塞進對方嘴裏,就是端一大碗酒強迫別人喝下去。發怒時則用鞭子抽打或衝過去擰臉扯辮子,搞得很多人都難以接受。隻有陳國瑞不怕這僧王,他是打心眼兒裏佩服僧格林沁。

僧王死後,曾國藩接替剿匪事宜,與陳國瑞軍打上了交道。當處理陳國瑞與劉銘任所統率的兩軍械鬥事宜時,曾國藩感到隻有讓陳國瑞對自己心服口服,才有可能在今後真正為己所用。

於是,曾國藩拿定注意,先以凜然而不可侵犯的正氣打擊陳國瑞的囂張氣焰,繼而曆數他的劣跡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過錯和別人的評價。

曾國藩的措辭異常嚴厲,使得陳國瑞都有些灰心喪氣,準備打退堂鼓了。這時,曾國藩話鋒一轉,又表揚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貪財等優點,告訴他是個大有前途的將才,切不可因莽撞而自毀前程。

這使陳國瑞又振奮起來。緊接著,曾國藩坐到他麵前,語重心長地教導他,還親自為他訂下了不擾民、不私鬥、不違令三條規矩。一番話說得陳國瑞心服口服,無言可辯,隻得唯唯退出。

但是,僅靠這一次談話是很難使陳國瑞的莽性徹底轉變的。果然,他一回營就對曾國藩所下的命令不管不顧。

看到“軟力量”的作用不大,曾國藩馬上請道聖旨,撤去陳國瑞幫辦軍務之職,剝去黃馬褂,責令其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並且警告他再不聽令就要撤職查辦,發往軍台效力。陳國瑞一想到那無酒無肉、無權無勢的生活,立即表示唯曾大人是從,率領部隊開往指定地點。

曾國藩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剃了陳國瑞這個刺兒頭。

曾國藩既沒有表現得過分妥協、軟弱,又沒有一味地強硬和固執,而是在軟硬兩手之間交替使用,可謂恩威並施。如此,才能讓陳國瑞服得徹底,減免日後之患。

在日常的生活中,因為世事是複雜的,人們的心情是多變的,在不同的事情與時機上,人們會采用不同的態度和策略。所以,即使是軟硬兼施,我們也要表現得靈活一點,針對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采用多樣的方法。

在平時的工作上,軟硬兼施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可謂把諸葛亮軟硬兼施“借荊州”表現得淋漓盡致,對這一手段的運用,諸葛亮真稱得上是爐火純青。

為了催討荊州,東吳分別先後4次派魯肅和諸葛瑾前往劉備之處。諸葛亮軟硬交替,或強或弱,4次擋回了來使,從而占據了荊州。

赤壁之戰後,曹操北還,留大將曹仁守南郡,夏侯敦守襄陽。此時,東吳周瑜領兵去爭奪南郡,數次惡戰之後,趕走了曹仁和夏侯敦。在周、曹交戰中,劉備卻趁機奪取了南郡和襄陽。

周瑜憤怒異常,正待興兵,魯肅攔住,請命去和劉備談判歸還之事,若不成,再打不遲。

魯肅到南郡拜見了劉備,說明來意後,軍師孔明開場就義正辭嚴地說道:“常言道:物必歸主。荊襄九郡,非東吳之地,乃劉景升之基業。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雖亡,其子尚在;以叔輔侄,而取荊州,有何不可?”隨後,竟請出公子劉琦,以正視聽。魯肅無奈,最後隻得達成“若公子不在,須將城池還我東吳”的協議。

後劉琦病死,劉備也攻下了荊州南部的4個郡。魯肅第二次來催還討債。劉備和諸葛亮把魯肅迎進帳內,隻以酒相待,卻一直不提荊州一事。魯肅強飲數杯,又開口相問。

此時諸葛亮突然變色說:“子敬好不通情理,直須待人開口!自我高皇帝斬蛇起義,開基立業,傳至於今;不幸奸雄並起,各據一方;少不得天道,複歸正統。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今皇上之叔,豈不可分茅裂土?況劉景升乃我主之兄,弟承兄業,有何不順?汝主乃錢塘小吏之子,素無功德於朝廷;今倚勢力,占據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貪心不足,而欲並吞漢土。劉氏天下,我主姓劉倒無份,汝主姓孫反要強爭?且赤壁之戰,我主多付勤勞,眾將均用死命,豈獨是汝東吳之為?若非我借東南風,周郎安能展半籌之功?江南一破,休說二喬置於銅雀宮,雖公等家小,亦不能保。適來我主人不即答應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細說。何公不察之甚也!”

一席話,說得魯肅緘口無言,半晌喃喃自語道:“昔日皇叔當陽受難時,是肅引孔明渡江,見我主公;後來周公瑾要興兵取荊州,又是肅擋住;至說待公子去世還荊州,又是肅承擔:今卻不應前言,教魯肅如何回複?我主與周公瑾必然見罪。肅死不恨,隻恐惹惱東吳,興動幹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荊州,空為天下恥笑耳。”

諸葛亮遂話鋒一轉,賠笑說:“素知子敬乃仁義厚德之人,可現中原急未可圖;西川劉璋暗弱,我主將圖之。若圖得西川,那時便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