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魯肅隻好立了一紙文書,相約“得西川,還荊州”,簽字畫押後,悻悻而歸。
臨走時,諸葛亮又囑托魯肅說:“子敬回見吳侯,須善言伸意,休生妄想。若不準我文書,我翻了麵皮,連八十一州都奪了。今隻要兩家和氣,休教曹賊笑話。”
魯肅第三次來催討時,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早嫁給了劉備,劉備已成為了江東的女婿。
魯肅說看在兩家結親之麵上應早早歸還交付,剛一開口,劉備就掩麵而泣,好不傷心。
魯肅一時不明就裏,慌了手腳。此時諸葛亮從屏風後走出,說:“子敬可知我主人何故而哭?當初我主借荊州時,許諾取得西川便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是我主人之弟,都是漢朝骨肉,若要興兵去取他城池,恐被外人唾罵;倘若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若不還時,於尊舅麵上又著實難看。事實兩難,因此淚斷肝腸。”
諸葛亮說罷,觸動劉備衷腸,真個捶胸頓足,放聲大哭。
魯肅勸說:“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軍師從長計議。”
諸葛亮順勢而言道:“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此煩惱情節懇告吳侯,再容幾時。”
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劉備如此哀痛,隻得應允。
第四次談判,東吳帳下的諸葛瑾前來,他是諸葛亮之兄。無疑,這次東吳想利用親情而威逼。
但是諸葛亮與劉備已事先約好。首先,劉備看了孫權手書,怒斥說:“孫權既以妹嫁我,卻趁我不在荊州,竟將妻潛地取去,情理難容!我正要大起川兵,殺下江南,報我之恨,卻還想來索荊州乎!”
此時,諸葛亮哭拜於地,以示諸葛瑾:“吳侯執下亮兄長老小,倘若不還,吾兄將全家被戮。兄死,亮豈能獨生?望主公看亮之麵,將荊州還了東吳,全亮兄弟之情!”
劉備再三不肯,孔明隻是哭求。半響,劉備才徐徐說:“既如此,看軍師麵,分荊州一半還之: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他。”
諸葛亮遂請劉備手書與關羽,令其交割三郡,且囑托:“雲長性如烈火,切宜仔細。”
果然,諸葛瑾執手書付荊州,關羽聞聽來意後,頓時變色說:“吾與吾兄桃園結義,誓共匡扶漢室。荊州本大漢疆土,豈得妄以尺寸與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雖吾兄有書來,我卻隻不還。”
諸葛瑾有意借軍師諸葛亮之麵再言,關羽喝斥道:“休再言!不看軍師麵上,教你回不得東吳!”
諸葛瑾滿麵羞怒,急辭下船,再往西川見諸葛亮。諸葛亮已自出巡去了。瑾隻得再見劉備,哭告雲長欲殺之事。劉備這時方說:“吾弟性急,極難與言。子瑜可暫回,容吾取了東川、漢中諸郡,調雲長往守之,那時方得交付荊州。”
至此,4次催討均已化解。從“公子死,還荊州”,到“得西川,還荊州”,以至於“取漢中,還荊州”,諸葛亮巧妙地運用軟硬兼施的謀術,著實達到了長期霸占荊州的戰略目的。
所以說,軟與硬,作為一種策略,或者一種交際手段,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可偏廢。從理論上講,軟,體現樂友善、涵養和通情達理;硬,則顯示尊嚴、原則和力量。同時,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隻有軟硬得當,才能更好地儲存力量,以待厚積薄發。
抓住機遇,趁勢而為
機遇在手並不代表著就會成功,它隻不過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條捷徑。往往,捷徑就在懸崖邊上,底下便是萬丈深淵。捷徑雖快,但風險也高,也就是說,準確把握機遇後,不能心浮氣躁,反而需要更大的馬力、趁勢而上,衝向我們理想的巔峰。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裏,它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然而,機遇又是隨緣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常言道“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在其沒有來臨之時,我們不必急躁,反而要更加積極努力、蓄勢待發;一旦機會來臨且已準備充足,那麼接下來就看我們是否能準確選擇並及時抓住了。
選擇最佳時機,也就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像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在球場上的激烈爭奪中,能巧妙地將球射入球門,靠的不僅僅是他精湛的技術水平,還要選定最佳角度,準確地把握戰機。能否及時並準確地抓住機遇,則是決定我們是否能走上通往成功的捷徑之道。在快速分析完何時能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後,便要果斷抓住機遇,順勢而上,方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法國科學家別涅迪克就是及時從啟示中抓住了機遇,從而使他的科研之路有了新的高峰。
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在一次實驗時,不慎碰掉了一個燒杯。但令別涅迪克驚奇的是,燒杯掉在地上卻裂而不碎。對此,他非常好奇,但又一時找不到答案,就將燒杯貼上標簽,注明問題,保存起來。
一天,他偶然看見一則報道說,有兩輛客車相撞,司機和乘客都被擋風玻璃碎片劃傷。玻璃的相撞而碎讓他立刻聯想到那個燒杯。經過化驗,別涅迪克發現燒瓶曾盛過硝酸纖維素溶液,這種溶液蒸發後留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粘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護作用,使燒杯不易破碎。
“如果將這種溶液用到汽車玻璃上,車裏的人不是更安全嗎?”別涅迪克頓時想到。
於是,他便借著上次化驗燒杯的實驗繼續延伸下去,潛心研究,一鼓作氣,終於提煉出這種可以用在汽車玻璃上的溶液。
因為這個意外的發現,別涅迪克博士獲得了20世紀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
我們必須善於抓住機遇。每一次機遇的到來,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它不僅需要我們有堅實的功底和知識儲備,更需要我們在看到機遇的時候,拿出拚搏和創新的魄力來。
在這個機遇盛存的世界裏,隻要我們平時注意加強知識的積累,培養敢為天下先的創造意識和勇氣,恰切地把握時機,那麼就會獲得事業的成功。有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某著名洗手液品牌在“非典”事件中的充分表現,不僅確立了自身“社會公民”的角色,更奠定了在家庭衛生市場上的絕對領先地位。
2003年,該品牌公司率先敏銳地預見到了非典的商機。隨即,他們迅速采取了分階段的營銷戰略,趁勢而為,徹底改變了自身的市場占有率。
第一階段(2月10日~13日)為啟動階段。2月10日,以生產消毒藥水,著名的某外商獨資企業中國部營銷人員通過搜集各方信息,敏銳地預見到非典商機,迅速成立了專門應急小組,並於2月11日在某地幾大主流報刊推出平麵廣告:“預防流行性疾病,用×××消毒藥水”,從而拉開了消毒市場的第一輪戰役。
第二階段始於2月11日。這天,該地政府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呼籲廣大市民“注意手的清潔和消毒……”新聞發布會上午召開,該公司下午就將原定於2月12日在××報投放的消毒藥水廣告改為“防止病從手入,請用×××牌洗手液”。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廣告剛好和該地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報道同日出街,從而增加了廣告的可信度。
至此以後,該品牌洗手液在市場上的銷售量大增,其品牌也在大街小巷中迅速宣傳開來。
客觀地講,在“非典”橫行之前,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一直是不慍不火,畢竟一個注重家庭衛生和安全的時代還未完全到來。而在“非典”事件之中,該品牌果斷采取一係列“非典”營銷實驗,搶占並壟斷“手”這一認知資源,迅速奠定了其在消毒市場的霸主地位,並大幅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美譽度。而這備受營銷界首肯的“非典”營銷實驗,絕非投機取巧,而是趁勢而上。
機遇不是命運,並非要靠“碰”才能得到。捕捉、把握並善用機遇是一種能力,趁勢而為,會幫助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苦苦跋涉時,有一次轉折性的飛躍,從而取得成功。
沿著螺旋式軌跡上升,步子才會穩健
在緊盯矛盾“縱麵”時,也要重視與思維對象相關的側麵或對間接信息的注意與感知。有意識地走一條曲折的Z字形道路,以求避開或者繞過障礙。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輕巧,無疑降低了問題的解決難度,減少代價,以求更好的效果。
《孫子兵法》曾雲:“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曲中有直,直中有曲,這是辯證法的真諦。山穀凹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