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胸藏甲兵,腹隱韜略——彎腰是一種隱藏
那些安心藏鋒的人,都能笑對人生中不可改變的事實。“頭”和“尾”在現實中蜷縮,內心卻在局勢和韜略間架起橋梁,這便是智者。學做一個“善藏鋒者”,坦然接受坎坷,及時思考自我,隨時尋找機遇,最終都能如願以償,一擊必成。
舍萬乘之尊,得天下之勢
能忍者胸中自有遠大的抱負,故而眼光長遠,在自己暫時不利的形勢下隱忍深沉,以圖將來,終成他人所未成之大事。
或許你仍然向往一帆風順,可是卻在麵對曲折的人生。其實,所謂的一帆風順隻是對心靈的一種自我安慰,當不願成為命運的奴仆而又暫無扼住命運咽喉的能力時,切記要學會忍耐。
張公藝九世同居,隻以忍為題目;張良忍辱下橋取履,終為帝王之師;韓信忍胯下之辱,統率百萬大軍,終於拜將封王;劉備隱忍苟活,寄人籬下,終成帝王大業;司馬懿忍辱負重,終挫諸葛亮之計謀。這些人雖然沒有“萬乘之尊”,但都能在對自己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含垢忍辱,忍常人所不能忍,終於取得常人未有的成就,名留後世。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辱負重,以圖將來。也許忍到最後一刻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才有希望看到轉機,隻有笑到最後的人方才是真正的英雄。
商朝末年,商紂王建酒池肉林,設炮烙之刑;對內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對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使得民不聊生,國勢日漸衰微。而生活在陝西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領姬昌,廣施仁德、禮賢下士、發展生產,深得人民的擁戴。這逐漸引起了商紂王的猜疑,於是就找了個借口將姬昌抓了起來,囚禁在當時的國家監獄羑裏。這時的姬昌已是82歲的老人了,這一關就是7年。
其間,紂王以種種野蠻手段對其進行侮辱和折磨,最為惡毒的是將其長子伯邑考殺害後做成肉羹逼其吞食。相傳文王長子伯邑考非常孝順,在父親被囚禁後非常擔心父親的安危,於是不顧一切來到殷都,想到上層活動活動,懇求紂王釋放年邁的父親,不料卻被紂王扣為人質。這時姬昌演易的事已被紂王得知,為了檢驗姬昌算卦是不是準確,紂王想出了殘忍的一招,將伯邑考殘忍地殺害了,竟然還烹成肉羹,派人送給姬昌吃。
姬昌看到肉羹,知道這是愛子的血肉,也很清楚這是紂王來試探他的,如果不吃,必定會引起猜疑。於是強忍悲痛,裝作若無其事地把肉湯喝了。紂王聽了彙報,自鳴得意地對手下人說:“誰說姬昌是聖人?喝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湯都不知道!”從此就放鬆了對姬昌的警惕。
其實姬昌並沒有消化兒子的肉,相傳他每天都到演易台後邊把吃到肚子裏的食物吐出來,日久天長就形成了一個大土塚,後人稱為“吐兒塚”。傳說當時姬昌吐出的肉都變成了兔子,所以現在羑裏城附近的老百姓中還流傳著一句俗話:羑裏城的兔子打不得。
當然這都是後話。隻是說姬昌能夠“忍難忍恥”,胸藏智慧,腹隱韜略。一方麵,姬昌在被囚羑裏城的7年歲月裏,潛心研究,發奮治學,將伏羲八卦推演為64卦384爻,完成了《周易》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另一方麵,姬昌在回到自己的領地後,暗中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準備與紂王對抗。後姬昌的兒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了父親的遺誌,禮賢下士,拜薑子牙為軍師,率兵討伐,與紂王軍隊激戰於商郊牧野。最終使得紂王大敗無路,縱火自焚。自此,姬發推翻了暴政,建立了自己的周朝,開創了曆史上的盛世之基。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為曆史上的賢明之君,被後世景仰。
故“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這需要大見識、大度量、大胸襟、大氣魄。那些缺乏胸襟氣度、目光短淺的人隻能成為世人笑柄,以提供血的教訓成為他人借鑒的對象。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適時地引身而退,並不是退縮,更不是放棄,而是以回旋之力跳到更高的視角,用全局的眼光縱覽長短。這其中是需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的。待二力相鬥而懈時,再全力出擊,使利益最大化。
古今中外,但凡取得輝煌成就之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僅目標明確,而且不計小利,胸懷大局意識。在追求人生最終的大目標時,伴隨著許許多多小目標的達成,我們會不時遇到各種小利小成,但此時應該培養長遠的眼光,是爭一時還是爭一世,必然要懂得取舍。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謀略就是充分利用對方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坐享其成。這就要求首先要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雙方乃至多方的情況必須了然於胸。然後抽身而出,不僅避免了魚龍混雜的消耗,還可享受到非一人之力可取得的成果。把對方的爭執之力合而為一,沉住氣,待雙方實力全部消耗殆盡時,自然便有現成的收獲。一代梟雄曹操可謂深諳此法。
官渡戰敗後,袁紹耿耿於懷,終積鬱成疾,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嘔血而死。其時,袁氏集團仍有很強的實力,但袁紹的幾個兒子卻不能同心協力,共繼父業,而是忙著各自擴充實力。其中以袁尚、袁譚之間的矛盾最為激烈。
另一方麵,曹操讓軍隊先休整了一段時日,然後利用袁尚、袁譚之間矛盾衝突加劇的機會,渡過黃河,北上征伐。建安七年(公元202年)9月,曹軍攻打屯兵黎陽的袁譚,袁譚無力抵抗,情急無奈,隻好向袁尚告急求援。袁尚欲分兵助兄,又怕袁譚借兵不還;但若坐視不管,又怕黎陽有失與己不利,隻好讓審配守螂城,自己親率大軍救援黎陽。次年2月,兩軍大戰於黎陽城下,結果,袁譚、袁尚、袁熙、高斡(袁紹外甥)全部大敗,放棄黎陽,退守鄴城。曹操占據了冀州的重要門戶黎陽,為進一步消滅袁氏集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屢戰屢捷之下,曹軍諸將都請戰乘勝追擊,一舉拿下鄴城。唯獨郭嘉在大家的興頭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停止攻擊、南征劉表的方案。眾人對此迷惑不已:當年在下鄴攻打呂布時,就是采用了郭嘉的急攻戰術,在敵人人困馬乏的情況下,圍攻兩月,終於擒殺呂布;現在二袁已露敗相,隻要圍住鄴城,奮力強攻,破城指日可待。此時撤軍而調頭南下,遠征劉表,豈不是給了二袁以喘息的機會?
對此,郭嘉自有他的獨到見解,他很有把握地解釋說:“袁紹生前最喜愛這兩個兒子,究竟立誰繼業,一直沒有定下來。有郭圖、逢紀這分屬兩派的人做謀臣,肯定會讓他們兄弟二人內爭不斷,最終相互分離、反目成仇。此時如果攻勢過猛,他們一定會團結一致對付我們;假若暫緩進攻,他們就會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所以,我們不如掉頭向南,假裝去荊州討伐劉表,以觀其變。等到他們內部發生變亂後,我們再出兵擊之,便能一舉平定河北了。”
聽了郭嘉的解析,眾人連聲稱讚,曹操欣然采納。建安八年(公元203年)8月,曹操下令南征劉表。南下退軍後,曹操留下賈信守黎陽,曹洪守官渡,自己回許昌,一路南下,裝出進攻劉表的姿態。此時的曹操雖然揮師南下,卻是一步三顧,時刻注意著二袁的動靜。當曹軍率軍開拔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時,便接到袁譚派辛毗前來請求投降的消息。
原來,事態正如郭嘉所料。曹軍南撤後,膽戰心驚的袁譚、袁尚可謂大喜過望。緊接著,兄弟二人便開始了對冀州的爭奪。因為軍隊裝備之爭,袁譚在部下的挑唆下,領兵攻打袁尚,結果大敗而歸,隻得逃到平原(今山東省平原南)。而袁尚又領兵追蹤而至,四麵合圍而打。袁譚眼看城破將損,一時間無計可施,隻好聽從郭圖的建議,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向曹操投降並求援。
曹操見二袁果然火並,心中萬分高興。在一番恩威並施的試探後,應允袁譚的求降,並立即出兵救援。為了進一步拉攏袁譚,當年(公元203年)10月,曹操趕到黎陽,還與袁譚結成兒女親家。袁尚得知曹軍北渡黃河,急忙放棄圍攻平原,退回鄴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2月,袁尚又出兵攻袁譚,留下蘇由、審配守鄴城。曹操乘機出兵,進軍至洹水時,蘇由率部降曹。如此,守成二將中,一將已破。曹軍直搗鄴城,審配堅守不出。曹操讓曹洪繼續攻城,而自己統軍掃清外圍,並在鄴城周圍挖了一條長40裏、深寬各兩丈的壕溝,引漳水灌入溝中,將城圍住。城內給養不足,餓死大半。此時,袁尚不得不率主力部隊回撤,救援鄴城。但不曾料到途中又遭曹軍伏擊,袁尚隻得倉惶逃至岐山,後至中山。最後,由於曹軍一路追擊,袁尚竟率殘部逃亡幽州,依附次兄袁熙去了。同年(公元204年)8月,審配的侄子審榮在一夜守城時大開城門,迎接曹軍入城。鄴城遂破,審配亦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