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酸甜苦辣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到來了,我們要“能屈能伸,進退有度”,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成就一番事業。
忍下一時之氣,免去百日之憂
忍受,不但要忍“氣”,還要忍“辱”。氣憤來自於生活中的不公,屈辱是由自己的人格受到貶低而來。忍則是為了求安,正如俗話所言:忍下一時之氣,免去百日之憂。
古人造字,忍字上麵有“刃”,下麵有“心”,寓意是人不得意,心如刀割,不得已忍受痛苦,所以凡別人認為難做的事,自己不怕艱苦,積極去做,這就是忍。所謂忍字頭上一把刀就是這個道理。忍受,不但要忍“氣”,還要忍“辱”。氣憤來自於生活中的不公,屈辱是由自己的人格受到貶低而來。忍則是為了求安,正如俗話所言:忍下一時之氣,免去百日之憂。
真正看得遠的人,不會計較一時短長,也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這樣才能夠做大事,司馬懿就是這樣的人。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不但是一個謀臣,而且也是一個叱吒風雲的武將。最能夠體現司馬懿才華的就是與諸葛亮的祁山之戰。這是一場持久戰,整整打了6年。在這一場戰爭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下了千古遺憾,而司馬懿“掃平蜀、吳,統一天下”,奪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這一戰中,麵對諸葛亮的“巾幗之辱”,司馬懿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大忍”。
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親自率領蜀國大軍北伐曹魏,而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來襲,後援補給必定不足,所以司馬懿決心閉門休戰,對諸葛亮的蜀國大軍不予理睬,準備拖延時日以消耗蜀軍的實力,等待取勝的良機。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的厲害,多次派兵到城下罵陣,企圖激怒魏兵,引誘司馬懿出城決戰,但司馬懿卻一直按兵不動。諸葛亮於是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件女人的衣裳,並修書一封說:既然你身為大將,統率數萬大軍,卻不敢應戰以決勝負,安於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著刀箭,這和一個女人沒有什麼兩樣。現在我派人送給你一套女人的衣服,如果你還不敢出戰,就應該恭敬地跪拜接受。但凡你還有羞恥心,還有點兒男子漢的氣概,就立即擇期決戰。
司馬懿看後很淡然,心中雖然大怒,但是表麵上還是故作鎮靜,笑著說:“孔明把我看成了婦人嗎?”當即接受下來,下令好好招待前來送衣的蜀國使者,還當著大家的麵把那件女人衣服穿了起來。
得知這件事情之後,魏軍的眾將無人不氣憤,紛紛來到司馬懿大帳請命:“我們都是魏國的名將,哪能忍受蜀軍這樣的侮辱?請允許我們立即出戰,以決勝負。”
馬司懿說:“眾將有所不知,我並不是不敢出戰,而甘心忍受侮辱,無奈天子早就有了旨意,令我們堅守不戰,如果現在輕率出戰,就是違抗國君命令啊。”
見眾將憤恨難平,司馬懿便又說:“既然大家都要出戰,待我向天子稟報批準以後,大家再同心協力迎敵。”司馬懿立即寫好奏章奏明曹叡,假裝憤恨難平,請求出兵。
魏明帝曹叡看完奏章後有些不解,便召眾大臣商議:“司馬懿之前曾要求堅守不出,為什麼如今又上表求戰?”
這時,大臣中的衛尉辛毗說:“司馬大人本來不想出戰,想必是因為諸葛亮的這一番侮辱,使得眾將憤怒,才故意上了這道表章,目的也隻是希望陛下更明確地重申堅守不戰的旨意,以平複眾將之憤怒。”
曹叡認為十分有道理,便命令辛毗持著皇帝的符節,到司馬懿大營傳旨不許出戰。辛毗到了司馬懿大帳之中,當眾宣讀道:“如果再有人膽敢提出迎戰,便以違抗聖旨論處。”眾將也隻好按聖旨的意思,不敢再提出請戰的要求。
麵對這樣的羞辱,司馬懿的手下眾將都不堪此辱,紛紛要求決一死戰,而司馬懿身為兵馬都督、三軍統帥,卻強忍住了怒氣,保持了應有的冷靜,並想辦法穩住了軍心,度量之大令人不得不佩服。盡管諸葛亮在信中充滿了侮辱和輕視,激怒了他,但是司馬懿畢竟老謀深算,沒有上諸葛亮“激將法”的當。他知道為了長久之計,不能夠計較一時的得失。
所以,後來的事態發展也正如司馬懿所料:相持數月後,諸葛亮由於長期積勞成疾而舊病複發,不幸病逝,蜀軍也因群龍無首,而且補給不足,隻得悄悄退兵。這一戰,司馬懿不戰而勝。
諸葛亮六出祁山,幾乎展現出了自己全部的軍事才能,卻被司馬懿擋在渭河以南寸步難行,雖然從戰術上看,諸葛亮要高出司馬懿一籌,但最後還是以司馬懿的勝利而告終。如果當時麵對諸葛亮的侮辱,司馬懿不能忍耐一時之忿,貿然出城應戰,恐怕那段曆史將會被改寫。一個真正成功的英雄,應當做到能屈能伸、剛柔並濟,能夠“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之所在。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除了才智以外,司馬懿能忍耐,能夠不爭一時之短長,拒不出戰,最後不戰而勝。
其實司馬懿的一生,幾乎處處體現著“忍耐”兩字,忍耐鑄就了司馬懿沉著冷靜的性格,司馬懿在與諸葛亮數年的對峙中,始終臨危不懼,他幾次陷入險境,幸虧采取了忍耐的策略,才成功地化險為夷。他忍耐著眼前的屈辱,不計較一時的短長和得失,最後終於戰勝了“神話”一般的諸葛亮。
固守名分,不覬覦名器
居功而不自傲,有能力而不炫耀,為人處世要低調謙和,才能讓成功更為長遠。“固守名分,不覬覦名器”在很多時候都是真理,隻有明曉了這一點,才能夠保全自己,成就大事。
皇帝自然是高高在上的,如果有人膽敢觸及他們的權威,越雷池一步,會有怎樣的下場呢?法國的富凱就成了這樣的實驗品。他因為沒有固守名分,在法國國王麵前炫富,結果落得了個階下囚的下場。
很久以前,富凱是法國的財政大臣,他為了博得國王路易十四的歡心,決定策劃一場前所未有的宴會。他費盡心機籌劃準備,邀請了當時歐洲最顯赫、有名的貴族和學者,甚至著名的劇作家莫裏哀為這次宴會還專門寫了一個劇本。
這次宴會極盡奢華之能事,有許多人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食品和水果,庭院的裝修、室內的裝潢、煙花的設計乃至莫裏哀的戲劇表演,甚至是宴會中的每一個細節,無不讓嘉賓們大開眼界。人人都從心底發出感歎,認為這是他們所參加過的最為完美傑出的宴會。富凱本以為國王觀看了他精心安排的表演會感動於他的忠誠和能幹,可以讓國王明白他的高雅品位和受人民歡迎的程度,從而任命他為宰相。然而事與願違,每一個新穎壯觀的場景,每一幕精彩絕倫的表演,每一位嘉賓的讚賞和微笑在國王看來,都是財政大臣的炫耀,這深深地刺激了路易十四,傲慢自負的他,怎麼能容忍富凱比自己還富有、比自己還引人注目呢?富凱其實在這時已經為自己種下了禍根。
所以,時隔不久,人們還在回味富凱舉辦的盛宴時,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國王逮捕了富凱。3個月後,富凱以竊占國家財富罪被關進了監獄,他人生最後的20年都是在單人牢房裏度過的。
要固守名分,不要將自己的光輝蓋過皇帝。富凱如果懂得這一點,恐怕就不會身陷囹圄,在牢房中度過自己人生的最後20年了。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也有,這個人就是我們在此書提到過的韓信。
本來,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楚漢相爭之時,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奇製勝一舉攻下關中,為劉邦爭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成皋間,韓信又被劉邦任命為左丞相,帶領兵馬攻魏、平趙、破齊,最後韓信帶兵在垓下一戰,將項羽擊敗,使其在烏江自刎,為漢室江山的建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如果沒有韓信的話,今天的曆史究竟會怎麼樣,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決定了韓信的命運。在韓信平定了齊之後,劉邦在與項羽的對峙中屢遭險境,處境艱難,派人要求韓信帶兵援救,韓信卻居功自傲,趁機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讓劉邦很是惱火,但是考慮之後仍然封韓信為假齊王,這件事情也讓劉邦對韓信起了很大的猜忌之心。韓信,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最終因為不明白低調做人的道理,不知道固守名分,表露出野心,結果卻死在呂後的手中。究其原因,韓信居功自傲、不知進退為他被殺埋下了禍根。
做人要低調,待人要謙和,不居高自傲,才能避免讓人嫉恨,有個好的結果,當今為人處世者,當引以為鑒。“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古往今來,功高震主者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更別提居功自傲、處處顯擺的人了。居功而不自傲,有能力而不炫耀,為人處世要低調謙和,才能讓成功更為長遠。“固守名分,不覬覦名器”在很多時候都是真理,隻有明曉了這一點,才能夠保全自己,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