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此之後,楚莊王對安纏陵更是百般寵愛,縱有年輕、美貌的女子,楚莊王也是情不他移,獨鍾愛安纏陵。後人有人說:“安纏陵知時。”這句話歎服安纏陵善於把握說話的時機。在關係到生死的話語麵前,安纏陵一個弱女子能夠沉得住氣,平時一點都沒有透露出自己的想法,直到機會出現時才“待機而動”,所以她一生都受到楚莊王的寵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古書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藏而不露,並非不露。鋒芒外露,於交友、處世都不利。自恃滿腹經綸,在人前口若懸河,人們難免將你視為狂妄自大之徒,當麵對你“洗耳恭聽”,轉身卻對你嗤之以鼻。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夾起尾巴做人”,時時謙虛,事事謹慎,才能獲得良好的人脈與人緣。
我們要把握好藏與露的分寸,最後才能露出真正的鋒芒。空空無跡,浩浩無垠,藏之愈深,發之愈厚。正所謂:“靈芝與眾草為伍,不聞其香而益香,鳳凰偕群鳥並飛,不見其高而益高。善藏者,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像楚莊王和安纏陵那樣都是懂得藏匿自己、尋找時機的人,所以他們最終也都如願以償了。
能屈能伸,進退有度
我們的生活不會總是像一泓平靜的湖水,有時會像一座火山,當它爆發時,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悲歎,要冷靜地想出對策。
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順心,有時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使心情不愉快。當你心情不愉快時,動輒生氣固然可以緩解一時的心理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對自己並無益處,甚至還可能會自毀前程。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矛盾和問題,在處理這些矛盾和問題時,不能僅憑自己的心血來潮或一時的意願,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靜。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能夠有忍耐之心。
能夠忍耐,才能夠做到“能屈能伸,進退有度”。藺相如就是這方麵的典範。
戰國時期,秦強而趙弱,而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大臣,他最初是宦官繆賢的一個門客。一次,繆賢向趙惠文王進獻了一塊和氏璧。這個消息被秦昭王知道了,於是秦昭王就派使者去趙國,說秦國願意用15座城池換取和氏璧。
雖然趙惠文王明知秦昭王不會用趙國15座城池來換和氏璧,而自己也不想將和氏璧白白送給秦國。但無奈的是,當時秦國勢力強大,他又不敢違抗秦王的命令。於是,繆賢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保證能夠完璧歸趙。
藺相如奉命來到秦國,在秦國的宮殿上,將和氏璧呈獻給秦昭王。秦昭王拿到和氏璧後,隻顧自己把玩,絲毫沒有兌現承諾的意思。於是,藺相如走上前去告訴秦昭王:“大王,這塊璧有些瑕疵,請讓臣指給您看。”
秦王不知是計,將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誰知道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忙後退幾步,退到一個柱子附近,怒氣衝天地說:“大王隻想得到和氏璧,根本不想給趙國15座城池。和氏璧是天下罕見的寶物,大王卻隻顧自己隨意把玩,沒有一點誠意。現在璧在我的手中,如果大王硬要強逼,我的頭就會和這塊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大王也隻會得到一個欺世盜名的壞名聲。”
秦昭王怕和氏璧摔壞,立即阻止了他,並命人拿出地圖,指出準備劃給趙國的15座城池。藺相如見狀,就和秦昭王約定齋戒5日後,舉行隆重儀式交換和氏璧,秦昭王隻好答應了。當晚,一回到住處,藺相如覺得秦昭王不會兌現承諾,立即讓人連夜將和氏璧送回趙國。5天後,秦昭王舉行儀式,想借此機會炫耀一下秦國的實力。藺相如空著手來到秦王宮中,秦昭王大怒,藺相如卻不慌不忙地說:“現在和氏璧在趙國,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真的給趙國15座城池,趙王一定不敢留著和氏璧不交給大王。”
秦昭王這時雖然惱怒萬分,但是沒有辦法,隻好放藺相如回趙國。藺相如麵對秦昭王的強勢並沒有退縮,反倒是自己的強硬給秦昭王沉重的一擊,讓其敢怒卻不能夠發作。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秦國沒有給趙國15座城池,而趙國也沒有將和氏璧給秦國。秦昭王這次沒有占到便宜,心裏一直不痛快,很不甘心就此罷休。
事情還沒有完,秦昭王又請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去會見。趙惠文王害怕被秦王扣留,不敢前去。但是,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趙王如果不去,就是向秦國示弱。此番前去,還能借此顯示趙國的強硬和趙王的果敢。
於是,趙惠文王決定冒險去一趟秦國,就讓藺相如隨同一塊去,並讓廉頗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除此之外,又派大將李牧帶精兵5000護送,並令相國平原君帶幾萬人馬在邊境接應。
在澠池上,秦昭王和趙惠文王酒至半酣,秦昭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一曲,以助酒興。”說罷,立即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雖然趙惠文王不情願,但也不好推辭,隻好接了瑟,勉強彈了一首曲子。秦國的史官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受到侮辱,氣得臉色發青,但也無可奈何。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瓦盆,突然跪到秦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會演奏秦國的樂器。我這裏有一個瓦盆,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王聽了,臉色勃然一變,但他轉過頭去,不理會藺相如。
藺相如說:“大王未免欺人太甚了!秦國雖然兵力強大,但現在我和大王之間隻隔5步的距離,在這5步之內,我卻能和大王同歸於盡。”
秦昭王知道自己碰到了亡命之徒,無奈,隻好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亂敲了幾下。藺相如叫趙國的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令秦王敲擊瓦盆。”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對秦王如此無禮,大傷秦王的體麵,很不服氣。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15座城池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毫不示弱:“請秦王把鹹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王眼看局麵越來越緊張,而且,他事先也探知趙國早已派了大軍駐紮在邊境,明白一旦真的動起武來,自己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就喝住秦國的大臣,說:“今天兩國君主在澠池相會,是個歡喜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兩國在澠池之會,麵對藺相如的強硬,秦昭王又一次負氣而去。
藺相如兩次出使,均保全趙國不受屈辱。尤其是在澠池之會時,他隨身侍奉趙王,當麵斥責強秦,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相信藺相如,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
麵對秦王,藺相如毫不退讓,步步為營,這是藺相如“能伸”的一麵,下麵讓我們來看看,藺相如是怎樣“屈身”於廉頗的。
廉頗是趙國的大將,屢次攻城略地,威名遠播。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強秦虎視趙國,卻一直不敢貿然進攻,也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
但是,廉頗認為原本地位低下的藺相如,現在僅憑口舌之功就位高於自己,便對將藺相如心懷不滿,公然揚言有機會就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這事很快被藺相如知道了,但是他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讓的態度。藺相如為了在上朝時不使廉頗覺得位居自己之下,每次早朝,藺相如總是稱病不至。
有一天,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索性引車躲避,讓廉頗的車先過。
藺相如的退讓,引起了舍人門客的極大不滿,門客一齊勸他說:“我們因為仰慕您高尚品德,才來侍奉您。現在您比廉頗位高,廉將軍散布惡言惡語,您卻怕他,一味地躲著他,您太怕他了。一般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實在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竭力挽留他們,解釋說:“我並不是畏懼廉頗,麵對虎狼般的秦王,我都敢當庭嗬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但是,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爭,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安危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進退有度乃君子耳。”
這番話很快傳到廉頗的耳朵裏,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讓廉頗深感慚愧。一天,廉頗赤裸上身,背著荊條,去藺相如的府上請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至此,廉、藺和好,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軍中上下都盡心報國,趙國也一度強盛,成了阻擋秦國東進的有力屏障,以後10年間,秦國一直不敢攻趙。因為,秦國知道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但是造成這樣局麵的正是因為藺相如當初的能屈能伸、進退有度。懂得進退,外可抵禦強敵,內可和睦君臣。
我們的生活不會總是像一泓平靜的湖水,有時會像一座火山,當它爆發時,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悲歎,要冷靜地想出對策。人際關係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方麵,當雙方矛盾爆發時,不要憤怒,也不要驚慌,因為,憤怒和驚慌非但無濟於事,還會使矛盾加劇,最終,你不但沒有遏製住火山的噴發,反而被巨大的火山烈焰所吞噬。遇到這種情況,理智的辦法就是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