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鯉魚曲身,獵豹拱背——彎腰是一種蓄勢(1 / 3)

第十二章 鯉魚曲身,獵豹拱背——彎腰是一種蓄勢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表麵有氣無力的病態似真似假,但足以體現它們的落魄。但在自然界中我們可以看到,就像獵豹拱背一樣,往往這樣的姿勢才正是它們準備出擊捕食前的手段。

做人要有方有圓

方是做人的正氣,是挺直身杆的原則;圓是處世的手段,是彎得下腰的蓄勢技巧。為人處世須方外有圓、圓中有方。有圓無方則和眾,有方無圓則寡獨。

教育家黃炎培有這樣一句名言:“取向於錢,外圓內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時候的銅錢是圓形方孔的,要不怎麼叫“孔方兄”呢?外麵的圓是對外的,“邊緣”要圓活;裏麵的方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內心”要守得住,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孔方兄”能夠曆經千百年的流傳而不衰,畢竟有它的過人之處,值得我們後人借鑒。

圓活地待人、應變地處世可以說是一種藝術。日常生活中需要它,它可以讓我們放低姿態去適應外事外物,如同鯉魚曲身,以求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追求成功的時候需要它,如同獵豹拱背,讓我們在命運的轉折點及時地把握機會、蓄勢待發;在危及生命的關頭同樣需要它,適時地彎腰不僅可以讓我們少受傷害,甚至還能救己一命。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高僧就是高僧,古寺裏的這兩句詩已經說明了他們為人之圓、處世之方的境界。曲徑不是直的,彎彎曲曲的路才通往幽靜之處,一味地直來直去很容易就會撞傷了頭。自古就有變通之理,我們理應沿襲。俗話說通則不痛,變通以後再做事,自然也就順暢了許多。

然而,尚未熟諳變通之道時,就很容易失去立場,使自己暈頭轉向。此時,做事的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如同定海神針,隨時指明方向,幫助我們保持清醒。如此,既能堅守原則,又能隨機應變,這才是成大事者的處世之道。

在我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不乏有深諳方圓之道、精於變通的人,他們或者叱吒商界風雲,賺得一個腰纏萬貫、富可敵國;或者是在仕途中翻雲覆雨,謀得一個大權在握、一手遮天。可往往虎頭蛇尾者居多,善始善終者卻寥寥。如果要找一個既能名利雙收,又能壽終正寢的完美高手,不得不說的還是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手下,他全力輔佐劉邦打下了江山。可是劉邦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在他登基坐殿以後不久,就開始猜疑和嫉恨那些軍功卓著的功臣們,比如大將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要麼將他們滿門抄斬,要麼被逼謀反,幾乎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蕭何雖然屢屢受到猜忌,終日戰戰兢兢,但終究還是逃過了殺身之禍。

蕭何幫助劉邦將韓信除掉以後,劉邦封蕭何為相國。當滿朝文武都來向蕭何道賀的時候,隻有東陵侯召平非常坦誠地對蕭何說:“這下您可要大禍臨頭了。”

蕭何忙問他這是為何,召平回答說:“您被封為相國,整天在都城裏待著,而主上卻要冒著槍林彈雨四處征戰。您沒受到打仗的勞累,反而得以加官進爵。這個事情在名義上是對您的賞賜,可實際上是主上對您有些不放心啊。您想,韓信是有百戰百勝之大功勞的人,卻被殺掉了,難道您的功勞還能趕上韓信嗎?”

蕭何馬上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明白君臣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必然會引來殺身之禍。於是,他趕緊跑到劉邦的麵前感謝主上隆恩,然後婉言謝絕了這次加封。不僅如此,蕭何還跑回家把家裏的私財全部拿出來交給劉邦,用以充實軍需。蕭何的舉動果然奏效,不僅免除了禍患,還得到了劉邦大大的表揚,說蕭何是何等的忠心。

當劉邦討伐英布的時候,蕭何留在後方負責督運糧草。隻要一有時間,劉邦就會問押運糧草的官員:蕭相國最近都在做些什麼事情?押運官就如實地回答,說蕭何隻是在安撫老百姓,或者是籌措糧草軍械之類。劉邦聽了以後也沒有說什麼。

押運官回到關中後,就把這一情況向蕭何做了彙報。蕭何聽了以後有點茫然,他猜不透劉邦的心思。

一天,蕭何與一位幕僚談到這件事。這位幕僚忽然說道:“您不久就要被誅滅九族了!”蕭何聞言大驚失色,趕緊問是怎麼回事兒。那位幕僚又說道:“主上如此關心您在做什麼,很明顯就是怕您久在關中深得民心。主上經常外出打仗,後方的關中會很空虛。如果您在關中起事造反,那可就斷了主上的後路了,而且他打下的大好江山也會毀於一旦。

蕭何很清楚幕僚是要他自賤品性,如果他能做一些貪贓枉法的事情反而會讓主上放心,但是他的為人和處世風格又不允許自己如此。再三權衡下,蕭何認為這位幕僚說得很有道理,便還是做了一些搶占土地、仗勢欺人之事。押運官回到前線後,就把蕭何強買民田、被人非議的情況報告給了劉邦。

等劉邦平定了淮南,回到長安養傷時,蕭何前去探望,劉邦就把人們誹謗他的書信交給他看,叫他自己去向百姓道歉。蕭何看到主上的反應,認為這次的行動達到效果了,回家後叫仆人或是補上田價,或者幹脆就把田宅還給原主,逐漸平息了那些謗議。

蕭何不但成功地保全了自己,而且還沒有違背自己的處世原則,這實在是難能可貴。君臣的方與圓就是高低貴賤的關係,忠臣也好,良相也罷,這種關係是不能改變的。蕭何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懂得隨機應變,為人時時低調,處世處處圓活且又不失原則,如此方可化險為夷,遊刃於仕途上下、人生高低之間。

真正懂得方圓的人,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審時度勢,彎腰做好蓄勢準備,以求東山“再起”之機。方是對內的原則,圓是對外的機變,以不變應萬變,做到方圓並濟,才能事事如己所願。

笑傲江湖方顯英雄本色

沒有人能夠跳過困境直接走向成功,困境也不會一直阻礙我們前進。當身陷困境時,不能武斷地以失敗或結束而定論,隻有胸懷大誌的人,眼光才會更加高遠。真正的英雄,是彎腰而不彎誌。

強者在成為英雄之前,並非都是一帆風順的,或已經揚眉吐氣,更多的是處於困境中的窘迫。而恰恰正是這些困境,成為他們日後薄發的蓄勢條件。隻有能夠承受困窘的磨難,才能曆練出任重而道遠的力量。落魄對於英雄來說隻是暫時的休整,一旦走出人生的低穀,英雄本色隨即還原,昔日風采便會展現。

英雄落魄時的遭遇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可能是生活上的困苦,有的可能是精神上的磨難。但是這些都不能改變英雄的品質,不能阻擋英雄注定要走的路。

射擊界的六朝元老王義夫,在奧運賽場的領獎台上上下下,可都沒有改變這位“一槍定乾坤”的老將那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1984年7月29日,王義夫和許海峰一起站在了領獎台上,共同見證中國奧運零的突破。隻是那時,他比許海峰站的矮了一截,他是第三名。

1988年,他第二次參加奧運會,成績一般;1992年,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他用最後一槍創造了輝煌,獲得了他個人在奧運會上的第一塊金牌。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當所有人認為王義夫將獲得他的第二塊金牌時,他卻因病猝然倒地,被送往醫院緊急輸氧,最終以0.1環的差距丟掉了這塊金牌,那一幕也成了中國奧運史上悲愴的一幕,英雄落寞的背影長久地留在了世人心中。

2000年,王義夫又來到了悉尼,複出後的他隻獲得了銀牌。雖然包括他預賽在內的大部分成績都打得已經很好了,但很多人還是認為王義夫不獲得金牌似乎就像一個失敗者。

轉眼間,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8月14 日,王義夫又站在了射擊場上,他成為了中國軍團唯一的一位六朝元老,終於以一顆曆練後極其淡定之心,憑借最後一槍獲得了中國代表團在雅典奧運會上的第二塊金牌。

2005年3月,王義夫出任中國國家射擊隊總教練,同時兼任手槍隊主教練。他說:“我願把我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隊員們,做一塊基石,讓他們踩著我的肩膀迅速成長起來。”

而他的徒弟們也沒有辜負這位“老槍”的希望。比如說,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得首金的杜麗。

2004年以後,杜麗從不為人知的冠軍“隊友”到真正的奧運會冠軍,一時間被世人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尤其是2008年在自家門口的北京奧運會上,全國人民更是希望杜麗能再次勇奪首金,為國爭光。

然而,2008年8月9日,杜麗在北京奧運會首日比賽中率先登場。在巨大的壓力下,杜麗最終在決賽中名列第五,與獎牌無緣。

可就在5天後的8月14日,杜麗笑了,一掃首金失利的陰霾,她摘得了女子50米步槍三姿的奧運會金牌。

相隔4天,最黑暗的時間,杜麗落而再起、調整心態、重整旗鼓。除了億萬名觀眾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教練王義夫在背後的鼓勵與支持,他總說:“不以眼前論成敗。”麵對困境,他們的腰彎下了,但是並沒有停止絲毫奮進的努力,因為他們心中時刻都裝有比眼前得失更大的誌向。

一時的困境可能隻是英雄成就一生的一個小插曲,也許會帶來些許困難和煩惱,但決不可能成為其一生的主題曲。一時的困境不會成為永遠,它隻是前進路上的一次磨煉和調整,以眼前得失論成敗,是一種視短利淺的行為,並很有可能因此而錯失未來更大的成功。

放下架子,以羸弱之勢博得強力支持

對於求人幫助,我們無須感到難為情、開不了口。這不僅是懂得彎腰借力的智慧,同時,也是維護、促進我們人際關係最自然的手段。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話流傳了幾百年,可見其中蘊涵了深厚的道理。天才也好,超人也罷,他們的特長和能力隻不過局限於某一方麵。即使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裏,個人力量有時候仍然會顯得力不從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幾乎不可能永遠隻做自己熟悉的事。因此,幾乎沒有人做事時不需要與他人合作,求得幫助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