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追求成功時,有時候低調求人是一種策略。這並不是低人一等,更沒有貴賤之分,而是在必要的時候,放下架子,以羸弱之勢博得強力支持,以最小的負力獲得最大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即使是一個心腸再硬的人也不會冷酷到底。當我們求別人幫助的時候,可以激發他人樂善好施之心,引起他人的同情,從而為辦事掃清障礙。
美國的獨立戰爭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爭,為了驅趕英國殖民統治者,全軍將士英勇奮戰,這是一次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戰爭勝利後,為了表彰軍隊的功績,國會對軍隊作出了很多承諾。
但是國會在善後方麵進展得很緩慢,作出的很多承諾也沒有兌現。軍隊認為自己受到了冷落,準備在國會前舉行遊行。遊行的請求送到了華盛頓的手裏,華盛頓告訴他們不可以這麼做,這是一種叛國行為。那些固執的軍官有些憤怒,他們召開了一個會議,準備謀劃一次叛亂行動。
如果軍官們在會議上達成了一致,那麼剛剛建立的美國政權很可能會因此而夭折。華盛頓聽說後,準備在會議上發言來勸阻他們。華盛頓講了一個多小時,在座的聽眾中有很多都是革命中的英雄和軍隊裏的將軍。華盛頓的講話可以說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講到人民過去飽受殖民者之苦,講到他們為什麼要投身革命,講到他們為何而戰。但是,如此語重心長的講話仍然無濟於事,原因其實很簡單,國會給他們的承諾太多,卻無一兌現,華盛頓的話也不能再讓他們相信了。
此時,華盛頓也幾乎快要無計可施了。他看到自己無法勸服軍官們,便不再長篇大論地講道理了。他把手伸進鬥篷裏,掏出了一副眼鏡。在此之前的很長時間裏,人們從來沒有見過華盛頓戴眼鏡。眼鏡在那樣的戰爭時代,被看作是一種很累贅的東西,隻有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才會使用。
華盛頓慢慢地戴上了眼鏡,麵對這些曾經和他一起浴血奮戰的軍官們,他說了最後幾句話:“先生們,我老了,現在,眼睛也快瞎了。”說完以後,華盛頓沒有再作任何爭取,轉身離開了,給在座的所有軍官留下了一個蒼老而蹣跚的背影。
最後的這句話說得是那麼柔軟、那麼脆弱,所有在場的人聽到以後都流淚了,全場一時悄然無聲。就這樣沉寂了片刻,一個人突然說:“噢,天哪!也許喬治是對的。讓我們給國會最後一次機會吧。”很多人隨即表示同意,軍官們的固執與憤怒好像一下子都被化解了。這次會議的結果可想而知,叛亂最終沒有發生。
華盛頓的這次“求人”算是級別很高了,他所求的對象不是軍隊的將軍就是開國的功臣。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味地下達命令已經不能湊效了,低調而巧妙地求人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勝利,為了讓美國人民不受軍事獨裁的統治,華盛頓以一國總統的身份求人,他如此低姿態的舉動,獲得了人們的同情心,達到了最終的目的。
在商業經營中,真誠地請求別人的幫助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1964年,鬆下電器公司下屬有很多家銷售公司、代銷店等。在所有l70個公司中,贏利的隻有二十幾家,其餘的全部赤字經營。
作為鬆下的掌門人,鬆下幸之助當然不能無動於衷,他邀請了這l70個公司的代表,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公司會議。會議一開始,銷售公司、代銷店方麵就怨聲載道,公司的經營方針成了最大的焦點,鬆下幸之助成了眾矢之的。
鬆下幸之助一直站在講台上和代表們交流。但逐漸地,交流變成了談判,持續了兩天,而談判雙方始終沒有達成一致。
就在第三天的談判一開始,鬆下幸之助意外地說了一句話:“使大家蒙受這樣的損失,是我鬆下不好。”然後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鬆下的態度讓在場的所有銷售代表都很意外,會場頓時鴉雀無聲。鬆下沒有繼續前兩天的討論,而是講了他30年前剛起家時的故事。
原來,鬆下在30年前製造了電燈泡,他跑到很多家商店希望老板幫他銷售,起初很多商店都不同意,經過鬆下的一再請求後,很多老板同意了。後來,鬆下經過努力,終於製成了一流的電燈泡,而他的公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鬆下最後說:“在座的很多代表就是當年的店主,鬆下電器能夠有今天,多虧了在座的各位,鬆下目前的難關能否渡過,還要請諸位多多關照。”
此時的鬆下幸之助早已聲淚俱下,他的誠心感動了各位代表,再也沒有人責怪他了,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
鬆下電器是當時日本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在危難麵前並沒有以高姿態打壓經銷商,而是采用了彎腰的策略,激發了經銷商的同情,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從而幫助自己擺脫了危機。
既然我們不是無所不能,那麼求人辦事就是在所難免的。求人和保持自尊並不矛盾,求人辦事並不丟失顏麵。適時地彎腰並借助一些巧妙的方法和婉轉的方式,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味依靠個人力量單打獨鬥,不但會因力不從心而損耗過多精力,而且往往不如合力而為所達到的效果。
隻有心態上“虛”了,身體上才能“彎”
如果想不斷地提升自我,接受更多的知識,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使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也要當做自己尚有諸多不懂,甚至抱著歸零的心態,做到虛懷若穀。
“虛心學習”雖然說的是一件事,但其中包含了兩個狀態。首先是虛心,然後才是學習。虛心其實是一種心態,如果心裏麵裝得滿滿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那麼再多的知識也裝不進去,再好的學問也接受不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空杯心態”。
如果想不斷地提升自我,接受更多的知識,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使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也要當做自己尚有諸多不懂,甚至抱著歸零的心態,做到虛懷若穀。隻有心態上“虛”了,身體上才能“彎”,思想上才能允許我們接受更多的知識,行動上才能做到不恥下問,使我們不斷進步。
曾經有一位醫術非常高明的老醫生,收了一個年輕的醫生做徒弟,並且留在診所內幫忙看診,年輕的醫生聰明能幹,逐漸成為老醫生的得力助手,老醫生理所當然地是年輕醫生的導師。
師徒兩人合作得很愉快,來診所的病患也越來越多。時間一長,單憑老醫生一個人已經應付不過來了。為了避免病患者等候時間太久,師徒兩人決定分開問診,年輕醫生診斷病情比較輕的患者,病情較重的則由師父出馬。
就這樣實行了一段時間,年輕醫生的掛號數量明顯增加,師父的掛號數量開始減少。老醫生也高興地認為:“小病都醫好了,看大病的自然就少了。”直到有一天,老醫生發現,有幾位病患者的病情很嚴重,但是掛號的時候並沒有掛自己的號,而是掛了徒弟的號,這讓老醫生感到有些蹊蹺。
好在師徒二人的感情很好,彼此十分信賴,所以老醫生並沒多想,更不至於懷疑徒弟從中搞鬼。但是這種現象一直持續著,而且越來越嚴重,徒弟的房間門庭若市,而老醫生的房間卻是門可羅雀,這下師父真的坐不住了。
老醫生向一位心理醫生請教:“為什麼大家不找我看診?難道他們認為我的醫術不高明嗎?我可是遠近聞名的醫生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心理醫生沒有馬上回答老醫生的問題,為了解開他心中的疑團,心理醫生決定實地考察一下。
心理醫生裝做一個普通的病人去掛號,掛號的護士對待患者很公平,並沒有偏向師父或者徒弟。於是進入了問診的環節,這時心理醫生發現,在問診的過程中,徒弟的經驗雖然不豐富,但是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問診時非常仔細,虛心地問這問那,慢慢地研究推敲,跟病患者的互動溝通比較多。而且態度非常親切,讓患者很容易接受。
而老醫生這邊,情況正好相反。由於師父的經驗豐富,看診速度很快,往往無須病患開口多說,他就知道問題在哪裏。在態度方麵明顯沒有徒弟親切,由於資深加上專業,使得他的表情顯得有些冷酷,仿佛對病患者的苦痛漸漸麻痹,缺少同情心。看到這裏,心理醫生基本上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是老醫生的醫術不夠高明嗎?不是的,問題就出在做事的態度上。徒弟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時,都能保持一個虛心好學的態度。這個心態讓他能夠放下架子去麵對患者,逐漸獲得了更多的就診機會。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多了,他的醫術自然會有很大的提高,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是淳樸而謙遜的。”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大家,無一不是虛懷若穀、謙虛謹慎的人。
朱棣文是美國華裔物理學家,他是一個典型的學者,既有美國人外向大方的性格,又有著中國人謙虛隨和的優點。正是因為他虛心好學的態度,還有孜孜不倦的研究,終於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他得獎的那天上午,斯坦福大學為他的獲獎舉辦了一場臨時記者招待會,校長盛讚他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而朱棣文卻特意更正說:“不,我隻是一位普通的物理學教授。”當記者希望他發表一下獲獎的感受時,朱棣文說:“對於這次獲獎,我深感高興和榮耀,因為我的研究得到了肯定。我能得到這個獎,隻能說我的運氣比較好,當我想到還有這麼多比我傑出的科學家都沒有得獎時,我心裏就會覺得十分慚愧。”
當天下午,學校的師生們為朱棣文舉行了一場慶祝會,朱棣文感謝人們的祝賀,他說道:“斯坦福大學有著出色的學術研究環境,培育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我隻是其中較為幸運的一個。”當有學生問到,他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朱棣文說:“我的成功離不開我的父母和家庭,我生活在一個人才輩出的家庭裏,在整個家族中至少有12位擁有博士學位或大學教授職位,生活在一個人才眾多的家庭中,我常常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