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吃得眼前虧,舍得眼前利——彎腰是一種舍得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會忽略了舍,或者說沒有舍棄的勇氣。每一個人都需要懂得放棄,因為不會放棄,也不會得到什麼。隻有懂得放棄、敢於放棄、果斷放棄,才能把握住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舍“君王”之尊,得“天下”之勢
人生說起來很複雜,其實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主題:學會放棄。
屈原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感歎人生任重而道遠。人生在世,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各種挫折和磨難。麵對各種磨難,應該如何應對呢?我們應該懂得取舍,懂得暫時地隱忍,才能夠渡過難關。
因為一個人隻要善於忍耐,就能突破心理障礙、衝破困難的處境。一個善於忍耐的人,必然也是一個成熟穩重的人。這樣的人,意誌堅強、誌向遠大,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成常人之所不能成的事,因而常常能夠在逆境中轉敗為勝。
忍耐,在很多時候都是需要舍棄一些看似重要的東西,這樣才能夠達到長遠的目標。就像勾踐那樣連尊嚴都可以舍棄,臥薪嚐膽,最後一舉報了一箭之仇。
話說春秋末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輔佐下,最終打敗楚國,成為南方霸主。吳國與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山水相連,風俗相近,可是互相爭鬥,大有你死我活之勢。
吳國成為南方霸主後不久,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認為越國正值國喪,有機可乘,決定出兵攻越。老臣伍子胥是闔閭的得力大臣,認為時機不成熟,一再勸阻闔閭不要出兵攻越。可是,闔閭不聽勸告,輕敵大意,執意起兵攻打越國。
於是,吳越兩國在邊境兵戎相見,發生一場大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槜李之戰。吳、越兩軍戰於槜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在越弱吳強的不利形勢下,勾踐下了一步險棋,派敢死隊在吳軍陣前自殺,趁吳軍目瞪口呆之際,越軍突然出擊,吳軍一擊即潰。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卻吃了敗仗,大軍落荒而逃。吳王闔閭也被擊傷腳趾,再加上又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後,病情加重,不久就不治而亡。臨死前,闔閭對兒子說:“不要忘記為我報仇。”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繼位。
吳王夫差為了牢記這個囑咐,還專門安排了一個侍從提醒自己,每天隻要一看見他經過,就大聲說:“夫差,你忘記越王殺死你父親的事了嗎?”夫差一聽,就含著眼淚回答:“沒有。夫差不敢忘。”可以說是槜李之戰揭開了吳越兩國之間長達30多年戰爭的帷幕。吳王夫差時刻不忘報仇,天天做著複仇的準備。他讓伍子胥、伯嚭在太湖裏操練水軍,自己在靈岩山日夜苦練本領,等待著複仇的那天。
而此時,越王勾踐認為,吳國比自己強大,如果不趁吳王闔閭剛剛去世、夫差還不是特別強大的時候及早出兵勝之,便後患無窮。
於是,勾踐不聽大夫文種、軍師範蠡等人的勸告,發兵偷襲吳國。吳王夫差命伍子胥為大將,親率大軍進攻越國。吳軍士氣大振,越軍招架不住,連連後退,最後隻好退守固城。夫差率軍隊將固城團團圍住。越王勾踐命令範蠡堅守固城,自己則與大夫文種帶5000殘兵拚力突圍,逃到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附近)。眼看越國即將遭到滅頂之災,越國江山難保,勾踐十分著急,他為自己在關鍵時刻沉不住氣而懊悔不已。
文種對勾踐說:“現在形勢非常危急,當下之計,惟有向吳王夫差求和,才有可能暫時保全越國。”
“現在我們已經成為甕中之鱉,對方哪會有講和之意?”勾踐覺得求和隻是自己一相情願的想法。
文種又說:“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而且還忌賢妒能,但是這個人深受夫差寵信。相國伍子胥功高自負、持嚴太急,二人素來誌趣不合,相互之間經常有衝突和抵觸。如果能私下賄賂太宰伯嚭,討他的歡心,請他向吳王表示求和之意,吳王便沒有不聽的道理。即使伍子胥勸諫,吳王也一定不會采納。他們君臣越是不同心,就越對越國有利。”
於是,越王勾踐馬上派人到王宮裏選了一些美女,另外還有上好的玉石和黃金,派文種連夜送到吳國太宰伯嚭的軍營內,請伯嚭幫助自己向吳王說情講和。伯嚭這個貪財好色之徒,果然悉數收下,並帶文種晉見吳王,訴說越王勾踐的求和之意。
伯嚭對夫差說:“越王願意向大王稱臣。越國願意把全部的珍奇寶貝都貢獻給大王。隻求大王保留他們的宗廟,不要滅掉他的國家。”
夫差當然不會答應,“我與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我的父王就死在他們手上,怎麼可以講和呢?”
伯嚭不慌不忙地繼續說:“勾踐願意做大王的臣仆,帶妻子前來吳國贖罪,他的生死都操在大王的手裏,大王您想,連越國君王的性命都掌握在您的手裏了,這和得到越國又有什麼兩樣啊?同意講和也隻是為大王留下個寬仁的名聲罷了。這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如果不答應豈不是錯過了好機會?”
伯嚭一向對夫差投其所好,百依百順,因此,一直以來,夫差十分相信他。見他這麼說了,夫差也就欣然點頭同意了。在伯嚭的極力勸說之下,夫差同意了越國的求和,要求勾踐及其妻入吳為人質,做臣奴3年。伍子胥得知消息,非常憤怒,極力反對。但夫差一意孤行,斷然拒絕了伍子胥的提議。
伍子胥氣得七竅生煙,無奈之下,隻得退出中軍帳,對天長歎說:“唉,等越國10年休養,10年生聚,20年後,吳國就要亡國了!”這些話到了吳王夫差耳朵裏,並沒有引起他的重視。而且從此以後,夫差對伍子胥漸漸地疏遠了。
吳國沒有滅掉越國,越王委托文種和諸大夫治理國家,自己則帶著妻子、大臣範蠡等人到吳國服苦役。吳王命人在闔閭的墓地附近造了一間小石屋,讓勾踐夫婦住在裏麵,讓他們為自己喂馬,勾踐夫婦穿著奴仆的衣服,整日蓬頭垢麵,一心鋤草喂馬,在馬廄裏挑水清理馬糞。範蠡就一直在勾踐夫婦旁邊,為他們拾柴做飯。
在吳國服役期間,為了博取夫差的信任,勾踐憑著常人罕有的忍耐力,一直十分小心地侍奉夫差。這時,吳王夫差為了確認勾踐是否真有臣服之意,便在乘車外出時故意讓勾踐給他牽馬,勾踐就低著頭,恭恭敬敬地牽著馬在前麵步行,十分盡心盡力。漸漸地,吳王放鬆了對勾踐的警惕,甚至還生出了同情之心。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3年過去了。一天,夫差生病,勾踐夫婦多次請求前去探視。一次,夫差要大便,勾踐就趕忙把便桶拿到床前,還幫夫差擦身。在眾目睽睽之下,勾踐跪在地下用手指蘸著便桶裏的糞便放到嘴裏去品嚐,還裝出很高興的樣子,對夫差說:“病人的糞便如果不臭,就有性命危險,如果是臭的,就表示生理正常。現在,大王的糞便是臭的,我看一定會很快痊愈的。”勾踐放棄了“尊嚴”就是為贏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讓他覺得自己是真心實意地臣服。
果不其然,夫差大為感動,他感歎道:“為了醫治寡人的病,勾踐不惜親嚐糞便,他真是一個仁至義盡的人。對於一個人來說,至重的是生命,最苦的就是疾病,能夠得到越王如此厚待,我卻一直把他當囚犯對待,實在是慚愧。”這次夫差下定決心要釋放勾踐回國。於是當他病好了以後,就將勾踐提前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吸取了教訓,並沒有馬上就想報仇。他知道如果沉不住氣,結局就隻有真正的亡國了。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國內挑選了一位絕世美女送給吳王夫差,這位美女便是後來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西施。西施天生麗質,很快就成了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夫差還特地為西施在姑蘇城外修建了一座最豪華的宮殿——姑蘇台。從此以後,夫差更是迷戀美色,日夜銷魂於姑蘇台的輕歌曼舞之中,卻將軍國大事完全置之腦後。
而此時的勾踐立誌報仇雪恥,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一心為複國進行著緊張而秘密的準備。勾踐將都城遷至會稽,自己還親自到田間拉犁耕種,並讓夫人自己動手織布。同時獎勵生育,以增加人口;7年不收賦稅以發展生產。同時,勾踐還讓範蠡秘密地訓練軍隊,以準備複仇。
勾踐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為了激勵自己,讓自己時刻不忘在吳國受苦的日子,勾踐還將苦膽吊在床頭,每逢吃飯的時候,都要先嚐一嚐苦膽的味道,問自己:“你難道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
不僅如此,為了不忘報吳國之仇,勾踐吃東西非常節省,穿衣服也很樸素,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做褥子。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的來曆。
越國在勾踐和文種的治理下,國力一天比一天強盛起來。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親率大軍北上爭奪霸權,在黃池大會諸侯,爭當盟主。此時吳國的大軍主力全被派往黃池,勾踐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率軍突然襲擊吳國,很快就包圍姑蘇,焚燒了姑蘇台。
夫差得知消息後,立刻匆忙趕回救援。在姑蘇城外,由於之前和各諸侯連日交戰,吳軍已經非常狼狽,很快就敗下陣來。無奈之下,夫差向勾踐求和,勾踐說:“20年前,蒼天把越國賜予你,你不接受。現在蒼天又把吳國賜予越國,我不敢拒絕。”夫差見求和無望,被迫自殺。吳國就此滅亡了,勾踐臥薪嚐膽總算得到了完美的回報。
越王勾踐在取得“槜李之戰”的僥幸勝利之後,頭腦發熱,性情也變得浮躁了。他不聽大夫文種的勸告,執意要攻打吳國。結果,在“夫椒之戰”中,被吳王夫差打得慘敗,差點丟掉性命。經此一劫後,越王勾踐選擇了忍耐,他知道如果沉不住氣隻會導致亡國的下場。
蘇軾有一首詩歌是這樣寫的:“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在長達20年的忍耐後,終於厚積薄發,將吳國滅掉。在這20年中,他不是消極地忍氣吞聲,而是舍掉了君王的“尊嚴”,舍棄掉了君王的奢華生活,做攻打吳國的各種準備,這是一種積極的忍耐。這種舍棄,除了需要智慧和意誌,還需要寬闊的胸襟。
人生說起來很複雜,其實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主題:學會放棄。盡管有的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並不妨礙事實就是如此。即使在一個具體的生活或工作方麵,有所得亦有所失,有意識地放棄往往是爭取更大成功的前提。即使是貴為君王,也要懂得此理才能夠成就萬世之基業。
不懂得舍棄失敗,實際上就是在放棄成功
懂得放棄的人,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準人生的方向。
有一篇古文被選做中學的語文教材,說的就是魚與熊掌的問題:麵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人們常常要麵臨舍魚而取熊掌,抑或是舍熊掌而取魚的困惑。倘若我們懂得果斷放棄,這種困惑其實是不難消除的。處在當今令人眼花繚亂的精彩世界中,我們麵對的“魚與熊掌”的選擇越來越多。“魚與熊掌”的寓意演繹到“成功和失敗”上就是:如果不懂得舍棄失敗,實際上就是在放棄成功。
懂得舍棄失敗,是人生的一大財富。懂得丟棄失敗記憶的人,不會過分計較眼前的得失,他們的心胸寬廣、目光遠大,把暫時的放棄當成更進一步的階梯,為發展積蓄能量,為成功奠定基礎。而懂得放棄的人,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準人生的方向。人在回憶裏徘徊,也在回憶中撲空,而生命也就在同時悄悄流逝。一時的失敗並不代表什麼,你還可以重新來過。忘記失敗、忘卻痛苦,我們才能夠堅定地前進。
愛迪生就是一個善於舍棄失敗的人,因為沒有幾個人失敗的次數有他那麼多,所以也沒有幾個人能夠企及他的成功。
眾所周知,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發明創造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氣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他一生總共獲得上千項發明專利,是專利製度實行以來獲得個人專利最多的人。但實際上他也是嚐試失敗最多的人,暫且不談別的,就說他在做燈絲實驗的時候就經受過無數次失敗。
事情是這樣的:在很早以前,人們一般用各種油燈或蠟燭來照明。到後來,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雖已衝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製中徹底解放出來,這個時候,電燈已是呼之欲出了。愛迪生認為,在他眾多的發明中:電燈是最重要的發明,雖然他自己最喜歡的是留聲機。電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隻有它才使人類的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們活動的範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使得光明能夠延續。
時至19世紀初,一位英國的化學家製成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有一種缺點:光線太強,隻能安裝在街道或廣場上,普通家庭無法使用。無數科學家為此絞盡腦汁,想製造出一種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家用電燈,愛迪生也是其中的一員。
愛迪生很早就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實驗。他提出了要搞分電流,變弧光燈為白光燈。但是這項實驗要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就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受熱度2000度以及1000小時以上的燃燒。
與此同時,電燈的用法要簡單,能經受日常使用的擊碰。不僅如此,要想普及,價格要低廉,還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這在當時是極為大膽的設想,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去探索、去實驗。但是愛迪生無疑有這個勇氣去實驗。
尋找燈絲用的物質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失敗後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1600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都失敗了。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的玻璃球內,而不易熔掉的道理。失敗並沒有讓愛迪生放棄希望,他隻是放棄了那些“失敗”,把那些“失敗”丟到腦後,繼續進行著自己的實驗。
盡管愛迪生晝夜不息地實驗,然而他的白熾燈實驗仍無結果。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前後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他毫不氣餒,終於用棉紗變成了焦炭。他小心地把這根炭絲裝進玻璃泡裏,一經試驗,效果果然很好。燈炮的壽命一下子延長13個小時,後來又達到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白熾燈問世了。1889年歲末的晚上,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的那條街道燈火通明,這就是愛迪生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