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既然你愛我,為何不給予我?”她問。
“是呀,既然你也愛我,就應該把相同的愛給予我呀。”他說。
“我的碗是空的,如何能給予呢?”她問。
“我的碗難道是滿的嗎?”他反問。
兩個乞丐彼此乞求著,彼此向對方伸著空空如也的碗,乞求著對方的情感。
這樣相持了很久,他們彼此什麼也沒有乞求到,最後他們筋疲力盡,各自歎息著,走自己的路去了。他們去向另外的人乞討。
尋覓愛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把愛就等同於被愛,而不關注愛的真諦。他們注重怎樣獲得愛,於是男人熱衷於追逐權利與財富以期吸引別人的注意,女性注重著裝華麗、濃妝豔抹來增添自身的魅力,他們都在為了求得別人的愛忙忙碌碌著,小心翼翼著,矜持著,扮演著。
隻關注索取愛的愛往往不能長久。那麼愛的真諦是什麼呢?隻有那些擁有健康的愛的心理素質的人才能夠收獲到真正的、甜蜜的愛,這些素質諸如給予、理解、寬容、信任、尊重、自信等等,而給予正是其首要素質。隻有那些無私給予、勇於付出的人才能夠獲得真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是毫不做作的,是真誠的,是可以為了所愛的人奉獻一切的。愛的真諦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鬆手才能被救
舍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懂得舍棄的人往往會有大收獲。
有一個人,他喜歡跋山涉水,雲遊四方,並以此為樂。
一次,他在經過一個險峻的懸崖時,一不小心,竟然從懸崖上掉了下去。
慌亂中,他雙手在空中胡亂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卻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他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生命危在旦夕,不知該如何處理。
在他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一位慈悲的老者站立在懸崖上,他如同見到救星一般,立刻請求老者說:“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吧!”
老者慈祥地說:“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
那個人忙說:“到了這種地步,隻要能救我的性命,我肯定聽您的話的。隨便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
老者不慌不忙地說:“好吧!既然這樣,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鬆開!”
那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老者看到他執迷不悟,隻好離他而去。
其實,他把手鬆開,正好可以用手抓住老者伸出來的手。雙手抓樹枝抓得太緊,不願舍去,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有舍才有得。
雄鷹的翅膀,蝸牛的毅力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達到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就是蝸牛。雄鷹能夠到達塔頂,是因為它有一雙扶搖千裏的翅膀;而蝸牛能夠到達金字塔頂,靠的就是堅持不懈的執著。如果你是雄鷹,那麼恭喜你,你可以不用太過努力就能輕而易舉地踏上成功的峰巔;如果你是蝸牛,那麼更要恭喜你,因為你可以靠著毅力爬上人生的最頂峰,而且你還能慢慢欣賞沿途的風景,收獲感動。其實,在成功人士中,不乏蝸牛式的人物,新東方校長俞敏洪就是一個典型。
俞敏洪雖然是北大學子但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那種天之驕子。他高考落榜兩次,直到第三次,他的高考分數超過了北大錄取分數線七分,才終於下定決心填了“北京大學”四個字,結果被錄取了。用三年的時間考上北大這塊理想中的聖地,這是“堅持”給俞敏洪的一份恩賜。在以後的道路上,他越來越明白,“堅持”就是上天給他的最大恩賜。就像上天給了雄鷹翅膀,卻給了蝸牛毅力一樣。
俞敏洪剛進入北大時,英語成績並不好。他在農村讀的中學,單詞、語法、閱讀都沒有問題,但是既不會聽也不會說,完全是“啞巴英語”。分班的時候,因為英語考試分數不錯,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個月以後,他就被調到了C班——語音語調及聽力障礙班。
身在北大的俞敏洪發現前後左右都是智商極高的同學,不是省狀元就是榜眼。盡管他每天幾乎都要比別的同學多學一兩個小時,但是到了大學二年級結束的時候他的成績依然排在班內最後幾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四畢業。但是,此時的他不再焦灼,也不再盲目地向誰看齊,因為他看清楚了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畢業的時候,他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雖然聰明上比不過周圍的同學,但是他發現自己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的努力。
在班級的畢業典禮上,他是這麼說的:“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後同學。但是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五年幹成的事情我幹十年,你們十年幹成的我幹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幹成的我幹四十年。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八十歲以後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這就是俞敏洪,沒有閃光的外表卻有著豐富的內心和持續發展的動力。他是班裏的“最後幾名”,卻同樣爬上了人生的頂峰。而且,他在攀爬的過程中,比那些一舉成名的人獲得更過的體驗和感受。心靈因經曆磨難愈益豐富,那顆溫柔、飽滿的心就是上天給蝸牛式人物的一種恩賜。如果你是蝸牛,千萬不要在雄鷹的翅膀下自卑,要知道你是上天特別的恩惠,是大地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
一天做一件實事
工作已經把人折磨得筋疲力盡,身邊的人和事已經夠忙的了,誰還有閑心去想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的人生成了重複,成了習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消費社會,人好像成了賺錢的機器,吸進吐出,沒有什麼能夠沉澱下來。當你安靜下來,仔細想想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你能找出生活意義,找出有趣和難忘的事情嗎?如果你這輩子都沒有做過值得自豪的事,恐怕也是挺悲哀的。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現實與夢想之間的距離,終究要靠日複一日的腳步來丈量。人有了遠大的目標後,還要學會把這個目標分散成多個小目標,貫穿到日常的工作當中,一天做一件實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除了一天要做一件實事外,還要做新事。人生本身就是無數次大膽的創新,其過程就是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突破的創新過程。創新在我們工作中占據越來越重要地位。運用各種新構思、新方法或新手段,是出奇製勝的一個重要法寶。
一個人一生的目標可能很大,正因為大,我們常常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在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如何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憑智慧戰勝對手。”後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說:“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過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目標衝去。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標定在40千米外的終點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人這一輩子,想要得到的很多很多。親情、愛情、友情,票子、房子、車子,名譽、地位、身份,但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機遇有限,所以就必須付出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這些。人們以為是在尋找幸福,事實上,這種忙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寧靜。也許你會功成名就,但是你的人生可能貧乏如水。如果一個人的一輩子是由簡曆上的職位和工作組成的,那麼,這很讓人悲哀。你在植樹節栽過小樹苗嗎?你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嗎?你有沒有養過寵物?你寫過哪怕一首詩嗎?你和家人一起看過日出嗎?
當你老了,在一個涼爽的夏日黃昏或者在一個雪後初晴的早晨,你能回憶的、你能跟孫子孫女講的,除了工作,還有什麼?
也許,你也想改變現在忙碌的狀態,做自己想做的事,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可是沒有時間啊,也沒有條件。人們總是這樣抱怨,像是被生活壓榨的奴隸,隻能默默忍受和偶爾發發牢騷。這究竟是事實還是借口?如果你想去行動,就沒有什麼是能阻攔的。一天做一件實事,不要總是得過且過,像是“熬日子”;一月做一件新事,不要總是走重複的道路,有時不妨到岔路上看一看;一年做一件大事,不要讓自己的生活太過平庸,曾經那些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去完成;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當你感歎“轉眼已百年”的時候,帶著的不是遺憾,而是欣慰,是不白走一遭的欣慰。成功的人生就是由這麼四件事組成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組成一生,隻有不虛度,才能沒有悔恨和遺憾,才能踏實地創造生活和享受人生。
你是否想過重回故鄉,看看老屋,看看小河,看看那些商店,看看小學的教室和老師。那是你生命的最初印記,無論那時的家境是貧窮還是富足,無論父母是慈祥還是嚴厲,都為我們的人生畫了一道起跑線。一個沒有童年記憶的人是悲哀的,一個懂得不斷地回頭看的人才會更加懂得活著的真諦。
你是否想過延續曾經的夢想。也許你小時候很想當個畫家,但是你沒有條件學習,後來讀書高考選專業,你就這麼一直稀裏糊塗讀過來了。當你忙著工作的時候,是否想過曾經的那個畫家夢。現在有機會了,你可以重新拿起畫筆。也許,生活已經很忙碌,但是那些閑聊的時間、上網的時間、胡亂發呆的時間都可以省下來奉獻給夢想。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為夢想奮鬥過、爭取過,不也太悲哀了嗎?
你有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你有沒有特別想看到的人?你有沒有特別想完成的心願?你有沒有想過站在眾人麵前談笑風生?你有沒有特別想給報社投一篇稿?你有沒有就算竭盡一生都要贏得的位置?
開始行動吧!一天做一件實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也不枉人世間走了一遭。而成功的人生,就是由這四件事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