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走晚到,慢行早到
“欲速則不達。”這是一句至理名言,明白其中蘊涵的道理的人很多,但事到臨頭不犯糊塗的人很少。像蘇軾這樣出類拔萃的才子,也未能幸免。
有一則小故事,說的是蘇軾帶著書童去一個城市赴任,遠遠地,他們已能看到城市的輪廓了,但因人地兩疏,不知到底還要走多久才能到達,他們隻能急匆匆地趕路。夕陽西下時,正好來在一個岔路口,遇到了一個白發老者,於是蘇軾便施禮相問。老者抬頭看了看天色,又打量了一下書童背上的那一大摞書後,捋了捋長長的胡須說,行得慢兩個時辰能到,走得快三個時辰可達。蘇軾一聽,心中不由大惑:快走晚到,慢行早到,這是哪家的道理?以為這位老者拿人打趣。看看天色已晚,他也顧不得多想,帶著書童邁開大步朝前趕,緊走慢跑,城市的輪廓也越來越清晰,看起來隻要再走一會兒,就能到達目的地了。正當主仆二人興奮不已時,隻聽得嘩啦一聲,書童背上的書散了一地。主仆二人費了半天功夫,也無法把斷了的繩子連接到一塊,不得已,隻好你背一捆,我抱一遝,緩緩地前行——一瞬間,蘇軾明白了老者話語的玄奧。
不了解的人也許會認為白發老者是一個有道行的高人,因為他能預見事物發展的未來結局。其實事情未必有這麼玄妙,隻不過是老者的人生閱曆比別人豐富一點,比旁人多了一些經驗。經驗出智慧。一個長期從事農事活動的人也自然知道,挑水不能快跑,拔苗不能助長。同樣道理,一個背負重物的人走得越快繩索就散得越快——這是基於經驗的一種簡單判斷。出身於書香世家的蘇東坡自然沒有機會負重行走,當然不會有這方麵的經驗,所以被不幸言中了。
人們都想用最短的時間做好一件事,但他們卻忘了收獲與付出的關係往往是成正比的。他們用了最短的時間去做一件事,他們的收獲也隻能是最少的。欲速則不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須一步一步地做,就算你是騏驥,一躍也不能十步;就算你是魯鈍的駑馬,隻要你不放棄,一樣能至千裏。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操之過急,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成功。“欲速則不達”是萬古不變的真理,隻要堅持這一真理,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人性如燈
性格自私的人不願意對別人付出任何關愛,所以他們永遠都體會不到來自他人的友情和溫暖。而那些胸襟開闊的人則始終生活在幸福和關愛之中,這些幸福和關愛既來自於別人,也來自於他們自己。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遠行的哲人走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絡繹不絕的村民們在默默地你來我往。
轉過一條街道,哲人看見有一團昏黃的燈光正從巷道的深處靜靜地走過來。身旁一位村民對哲人說:“挑燈的人是個肓人。”
哲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沒有一點白天和黑暗的概念,他看不見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他挑一盞燈豈不令人迷惘、覺得荒唐可笑?那燈籠漸漸地近了,昏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遊移到了哲人的草鞋上,哲人問:“你真的是一位盲者嗎?”那挑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目失明。”
哲人問:“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呢?”盲者說:“現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裏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點燃了一盞燈籠。”哲人若有所悟說:“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卻說:“不,也是為自己!”
“為你自己?”哲人又愣了。盲者緩緩問哲人:“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過?”哲人說:“就在剛才,還被兩個人不留心碰撞過。”盲人聽了,得意地說:“但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什麼都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既為別人照亮了,也讓別人看到了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
哲人聽了,頓有所悟。他仰天長歎說:“我天涯海角奔波著尋找生命的真諦,沒有想到它就在我們身邊。人性就像一盞燈,隻要點亮了自己的燈,即使看不見別人,別人也會看到自己。”
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在他必經的路邊放上金子,有時候一些提示,一句真心的話,也會成為別人踏平坎坷的機遇,也會成為別人成功的關鍵所在。一個人把自己想象成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一個給予別人方便的人,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給予的方便,正所謂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哲學家莫爾在《烏托邦》一書裏說過,金銀遠遠趕不上鐵的用處大。為別人著想的人,即便自己給出的隻是鐵,對別人來說則會成為金。
為他人著想,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是給自己留下一個緩衝的機會,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藝術;為他人著想,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博愛,更是一種智慧;為他人著想,就好比你種了一盆花,經過悉心照料,花兒開了,它回報你的不僅是五彩的斑斕和滿目的生機,它帶給你的,更是一片春天。
愛更多的是一種默默的付出和承受
人的一生,難免都要經曆寂寞,忍受孤獨。如果把這些當作出軌的理由,那隻能說明彼此之間愛得還不夠深。因為兩個相愛的人,無論怎麼樣孤獨,也不會感到的寂寞,因為他們的心每時每刻是連在一起的。
慧一直在當地的一家大學圖書館裏做管理工作,十分輕閑,她喜歡那種書香繞懷的感覺。工作時間久了,慧的身上總有一種寧靜的氣質,這令她愈加有魅力。慧的丈夫工作很忙,沒太多時間陪她,因此更多的時候就是她一個人,但他們的感情一直都很好。日子過得雖然很平淡,但慧喜歡這種安靜、平淡的日子,像流水一樣輕輕滑過。
學校附近新開了一家功夫茶店,店不大,但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店裏麵有免費的小點心提供。慧很喜歡這種人性化的東西,因為它更符合人的內心需要。慧沒事時都會來這家店呆一會,品著茶慢慢地聽著箏曲。從小店每天放的音樂中可以聽出來,老板是個極有品味的人。
這家小店的老板是個30歲左右的男人,慧雖是這家小店的常客,但他們卻很少有什麼交流,但是兩個氣質有些相似的人總是可以被對方的氣息吸引。有幾次慧抬頭看他時,發現他正在看著自己,於是慧便對他報以微笑,而對方也對她笑笑,然後繼續調製他的功夫茶。
來的次數多了,慧了解到這個男人是一個公司的高管,但他應該是個性格裏有較多散漫成分的人,他不喜歡公司裏的爾虞我詐,想為自己的感情找個寄托的地方,於是便在工作之餘開了這家小店,不為賺錢,隻為給自己的感情找個歸宿。
兩人慢慢熟稔起來,他們常會坐在一起聊詩詞,談音樂。慧感覺和他在一起真的很開心,有種心要飛起來的感覺,感到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人。當她把自己的這種感覺直言不諱地告訴他時,他顯得很開心。
自從和他熟悉之後,她便很少一個人呆在家裏看書,因為現在的她特別害怕寂寞。
慧發現他的女朋友隻來過一次。他說他的女朋友不喜歡這些清靜的東西,她喜歡時尚、動感。他說他很矛盾,他不喜歡她想要的那種生活,而她也不可能喜歡他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愛她,他們在一起已經六年了,怎麼能因為這些原因分手呢?慧平生沒有羨慕過誰,但此時突然好羨慕他的女朋友,有他這樣一個愛她的男朋友。慧也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悵然和失望。
兩人就這樣來往著,一種莫名的情緒不時從兩人的心中劃過,隻是他們都沒有點破。
有一天,他突然對慧說了一句話:“真不明白為何女人之間的差別會這麼大?可是我還是愛她的,這可能就是我的命吧,慧,你是個好女人,希望你幸福。”
第二天,當慧再次來到小店時,卻發現小店已經關門了,上麵貼著“轉讓”兩個字。慧知道他最終還是把心放回了公司,這麼做都是為了滿足他女朋友的希望。慧對自己笑笑,她知道她也必須把心思收回去了,雖然丈夫很忙,很少有時間陪她,但他卻是愛她的。
也許每個人都有寂寞的時候,但一個好丈夫或一個好妻子是絕對不會因為寂寞而出軌的,他們從不把寂寞當成出軌的理由,他們知道如何自製,更懂得如何調理自己的生活。
愛是一種默默的付出和承受,如果不去付出,或者無法承受現有的愛情,那麼就別輕易地將自己的心門打開。一個人隻有承受寂寞,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寂寞時盡量用理智去充實、去化解。誘惑和寂寞,是對愛的一種考驗,不是出軌的理由。
愛,不等同於被愛
愛是一種活力,當一個人通過增強自己的活力感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的時候,這種付出使他內心快樂充實。他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給予愛,而是給予愛行為本身能帶給他無限的力量、充實感和樂趣。在給予愛的過程中,他自然而然地會接收到被給予者的愛的反饋,而這些東西反過來又影響他。因此,一個人在付出愛時,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了回送給他的愛,那不是外界能看到的,是震動心靈的。在主動給予愛的過程中,被動接收者也會成為愛的奉獻者,最終他們共享已經複活的愛、活力、精神和樂趣。
一個男乞丐由北向南而行,一個女乞丐由南向北而行,他們相遇了。
“啊!你怎麼那麼像我,你的神情,你的服飾,以及你手中端著的空碗,與我一模一樣!”他說。
“你也多麼像我,盡管我是初次遇見你,但是我似乎很早以前就認識你。”她說。
兩個乞丐彼此吸引,他們都感覺到對方愛上了自己。
於是,他們不再各自遠行,他們麵對麵站著,手裏端著空碗。
“你在乞求什麼?”他問。
“還用問嗎?乞求你的愛呀,我知道,你是愛我的,你應該是愛我的,除了我,誰還會像我一樣像你呢?把你的愛滿滿地倒進我的空碗裏吧,讓我像飲美酒一樣一飲而盡。”她說。
“哈哈!你難道沒有看見嗎,我手裏端著的也是一隻空碗呀,我也乞求你把你對我的愛全部傾入我的空碗,讓它填滿我饑餓的情感之腹。”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