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輯舍得是成長的必修課,在擁有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人們往往麵臨多種選擇,取舍往往亂人心緒,令人難以抉擇。早在兩千年前,孟子說過這樣的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人是在舍與得之間成長的,隻有做到舍棄,才能夠有所收獲。
晚上,請你吃飯好嗎
有時候,適當妥協、退讓也是一種智慧。
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而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每個家庭都免不了會吵架、鬥嘴,這使得很多本來圓滿的家庭破裂,大家為什麼不能各自退讓一步呢?
每次爭吵鬥氣,最後先低下頭的那個人肯定是她。她安慰自己,沒關係,成熟的稻穀才會彎腰。如果她和丈夫一樣意氣用事,不懂得先彎腰,那麼他們的婚姻之船說不定早就在兩個人的冷戰和賭氣中觸礁了。
她懂得彎腰,這說明她比丈夫更懂得如何在婚姻中經營愛情,說明了她比丈夫更成熟。隻是,要兩個人都懂得彎腰的道理,這樣的婚姻才更有彈性。
可她的一次次彎腰已經讓丈夫在骨子裏產生了優越感,他以為每一次她的讓步都是因為她對他的愛要遠遠超過他對她的愛,所以,她可以低到塵埃裏去。
她在心裏暗笑著,準備找機會讓丈夫懂得成熟的人才會彎腰的這個道理。
秋天的時候,她拉著丈夫去了鄉下。站在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裏,她明知故問地指著沉甸甸的稻穀問丈夫:“怎麼它們一個個都彎著腰呢?”丈夫用教訓白癡的語氣對她說:“因為它們成熟了唄!”
她沒有多說,隻是意味深長地重複著丈夫的話:是啊,因為它們成熟了!
那天,她和丈夫以金燦燦的稻田為背景合了一張影,照片中的他們都笑得很燦爛。這張照片拿去衝洗的時候,她特意要求工作人員在照片上加了這麼一句話:懂愛的人會彎腰。她這張合影放到了他們床頭櫃上,並沒有刻意說些什麼,不過有好幾次,她發現丈夫看著這張照片,目光若有所思。
不久,他們又鬧起了別扭,也可以說,是她故意找他的碴。她並不指望丈夫能這麼快就低頭和妥協,但是這一次她決定一定要多堅持兩天,她要看看丈夫的反應後,再決定何時彎腰。
她不動聲色,終於等到第四天下午下班的時候,丈夫給她發來了短信:晚上請你吃飯好嗎?
她高興地打扮了一下自己,飛奔著去赴丈夫的約會,心裏充盈著巨大的幸福。因為她那麼清楚地看到,丈夫懂得了她的心,也學會了用成熟的態度去經營婚姻。
隻有兩個人都懂得了彎腰的道理,婚姻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生活中,從來沒有絕對的對和錯,更不存在仇恨,床頭吵架床尾和,如果都懂得彎腰的道理,世間所有的家庭都能幸福長久。
在現代生活中,妥協何嚐不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呢?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協似乎是軟弱和不堅定的表現,似乎隻有毫不妥協,方能顯示出英雄本色。但是,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實際上是認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肯做出任何妥協,那隻能失去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成為最終的失敗者。
把瓶子打破
這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人總是希望自己能擁有盡可能多的東西。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樣短暫,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有時難免矛盾,擁有此便失去彼。
有一個孩子性格柔弱,常常因為需要作選擇而猶豫犯難。為了鍛煉他的應變能力、拓展他的思維方式,他的父親在和他吃飯的時候,父親把一張百元鈔票卷起來放進桌上的一個精美花瓶裏,然後對兒子說:“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隻要能把錢取出來,它就是你的。”兒子用了好多辦法。先是想把筷子伸進去夾出來,但是瓶內有殘留的水,錢在裏麵張開之後就粘在了瓶壁上,筷子無法將錢取出來。兒子又試著把瓶子倒過來,想把錢用力甩下來,可錢粘在瓶上甩不出來;接著兒子又往瓶子裏灌水,希望把錢衝出來,結果還是無濟於事,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父親叫來遠處一個乞丐,指著瓶子對他說:“無論你用什麼方法,隻要你把錢拿出來,錢就是你的。”乞丐看了看花瓶,又看了看裏麵的百元鈔票,問了句:“無論什麼方法?”父親“嗯”了一聲,隻見乞丐拿過花瓶用力往地上一摔,取出錢後,給父親鞠了個躬就匆匆跑開了。兒子看著拿錢遠去的乞丐一臉愕然,此時父親說:“有時候把瓶子打破,也不失是一種方法。”
如果選擇擁有瓶子,意味著一張鈔票的失去,擁有的同時,也是失去的時候。成長中,必定要舍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東西。當你選擇了長大,就必須放棄天真。
擁有誠實,就舍棄了虛偽;擁有充實,就舍棄了無聊;擁有踏實,就舍棄了浮躁。不論是有意的丟棄,還是意外的失去,在一些時候,大度的舍棄也是一種境界。
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舍去
作為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欲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
人們總是飄飄然於擁有的喜悅,而淒淒然於失去的悲傷。的確,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舍去,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幸福,同時也使自己心情舒暢。
有位居士向大師訴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嗇,不但對慈善事業毫不關心,甚至連親戚朋友遇到困難也不肯接濟。請大師去我家開導開導她。”大師就跟隨這位居士來到他家中。果然,居士的妻子十分小氣,僅僅給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連一點茶葉末也舍不得放。大師並不計較,但是,很奇怪,他用兩個拳頭夾著杯子喝水。居士的妻子撲哧一聲笑了。大師問她笑什麼,她說:“師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怎麼總是攥著拳頭?”大師問:“攥著拳頭不好嗎?我若是天天這樣呢?”“那就有是毛病了,天長日久,就成了畸形。”“哦……”大師像是悟然大悟。他伸開手掌,卻又總是伸著五根手指頭,不肯合攏。居士的妻子又被他的滑稽模樣逗樂了,笑著說:“師父,你的手總是這樣,還是畸形啊!”大師點點頭,認真地說:“總是攥著拳頭或總是攤開巴掌,都是畸形。這就如同我們的錢財,若是隻知死死攥在手裏,總也不肯鬆開,天長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若是大撒手,隻知花用,不知儲蓄,也是畸形。錢,是流通的,隻有流轉起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為得。舍和得,就如因和果,是相關又互動的。舍得,就是要讓能“舍得”的人修成正果。舍得,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如果你能把自己心中的偏執、掛礙、煩惱、悲傷和迷妄都舍去,你就能得到輕鬆和快樂,你自然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世間萬物,凡有所舍,就有所得。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時,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智者雲:“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趨利避害,這也正是放棄的本質。
哲學家的最後一課
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有時,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一位哲學家帶著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曆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滿腹經綸。
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遊曆,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裏。”哲學家又問:“曠野裏長著什麼?”弟子們說:“曠野裏長滿雜草。”
哲學家說:“對,曠野裏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隻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隻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裏了,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穀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出現。
哲學家已經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私自在最後補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裏的雜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試想那些學生們的人生如果缺了這最後一課,即使學富五車又有多少意義呢?心中的念頭像潮湧一樣的人,永遠無法達到目的。就像紛繁叢生的雜草,隻有用莊稼填滿它們,用美德和成熟的心智壓製下不成熟的感念,才能收獲一個完整的秋天啊。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向一個年長的智者請教智慧的秘訣。年輕人問:“智慧從哪裏來?”智者說:“正確的選擇。”年輕人又問:“正確的選擇從哪裏來?”智者說:“經驗。”年輕人進一步追問:“經驗從哪裏來?”智者說:“錯誤的選擇。”
這位智者的意思是說,每個人最初都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選擇中,如果能吸取足夠的經驗教訓,他就能逐漸學會正確的選擇方法,他也就自然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