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員工。一次,在和朋友聚會時,她偶然聽到一個內部消息,市政府有意向在市郊劃出一塊地皮,用來建經濟適用房,以解決市內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難問題。得知這一消息後,趙芳便立即多方求證這條信息是否可靠,同時還著手準備一些前期資料。她認為,如果這個消息是真實的,那麼一旦公布,市政府就會公開招標,到時將會有多家開發商去投標。如果自己的公司先做好了準備,中標的勝算不就更大了嗎?
一些同事見了,不解地問:“趙芳,你幹嗎自討苦吃呀?你現在做的這些事,老板可沒吩咐你呀!再說,如果那個消息是假的,你豈不是白忙一場?”
“如果是真的呢,我現在做的這一切不就變得非常有價值了嗎?更何況公司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工作機會,我們不應該感恩嗎?不應該主動去工作嗎?”趙芳堅定地回答道。
兩個月後,這個消息得到了證實。市裏有實力的幾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立即忙碌起來,開始了投標前的緊張準備工作,趙芳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就在經理緊急召集中高層管理人員開會,商討競標工作的運作時,趙芳拿著一摞厚厚的資料敲開了會議室的門。
“你不是財務部的員工嗎?”總裁看到那一摞資料,既高興又意外。
“是的。”
“誰讓你這樣做的?”
“沒有人吩咐,但我認為主動並提前去做這些,能給公司帶來幫助。在其他公司還在忙著收集資料時,我們就可以動手製作標書和籌備其他事情了,這樣我們將會占盡先機。”趙芳的話剛說完,會議室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既是公司領導層對趙芳的感謝,又是對她自動自發工作的肯定。
在後來的競標中,趙芳所在的公司果然一舉中標。在慶功會上,總裁鄭重地代表公司向她敬了一杯酒,並宣布趙芳將接替即將退休的財務主管的職務。
現實中,初入職場的人往往服從過度而嚐試不足,工作主動性不強,上司說什麼就做什麼,推一下動一下。殊不知,企業不是學校,這裏不光是讓你學習更是需要你快速成長發揮能量的地方,否則為什麼要聘用你?所以,職場新人不能總是縮手縮腳,而應爭取機會、勇於嚐試,這樣才能盡快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變。
全麵發展,培養良好的綜合能力
個人要適應企業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知識和能力。當然這種知識和能力既包括本職崗位的技能,還包括相關工作方麵的掌握和學習。這種綜合要求,需要員工永不止步地學習和提升,兢兢業業地工作,並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部傳達你提升的結果,獲得企業認可,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
柴彬大學畢業時,到一家出版公司工作。當時出版公司正在編輯一套叢書,每個人都很忙,經理更沒有時間給柴彬安排具體工作,於是柴彬成了“萬金油”,業務部、編輯部、印刷部……哪裏需要他就打向哪裏,毫無怨言,而且把每一樣工作都做得盡善盡美。
“你真是個傻瓜,讓別人使喚來使喚去的,做了那麼多事,最後到哪兒領獎金都不知道。”有人這樣嘲笑柴彬。柴彬隻是笑笑,依然認真地做每一件事。
也有人挖苦他:“你真是沒出息,每天做得比誰都多,卻盡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你這樣做再長時間也沒有成果。”
的確,柴彬做的事很瑣碎,包書、送書、取書、郵寄、聯絡……這些事情,表麵上看的確不值得一個大學生全身心投入。然而,柴彬卻認為,每一件工作都是有意義的,認真去做,就一定會有收獲。由於他的用心和努力,每一個給他指派工作的人都對他很滿意。
3年後,柴彬被提拔為發行部主管時,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公司總裁的話讓大家幡然醒悟:“柴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比別人多做一點,所以他學會了所有部門的工作,熟悉所有部門的經營管理。這一點,整個出版社沒有一個人趕得上他。”10年後老總裁退休時,曾經的“萬金油”——柴彬,出任了公司總裁。15年後,柴彬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比別人多做一點”,必須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修煉一身能夠驅動自我的“好功夫”,因為隻有能夠驅動自我的人,才更容易有卓越的表現。
大部分人在職場上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平衡力。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體現之一就是平衡力,它包括管理時間的能力、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做事的方法、平衡自己生活和事業的能力,以及將這些因素和諧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它就如人體所需的鈣質,人體缺了鈣,會骨質疏鬆,腰酸背痛,走路也會顫顫悠悠。而職場中人失去平衡力,最終會全軍覆沒。
隨時出擊,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句著名的校訓:時刻準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成功了。一個人,必須自己準備妥當,才不會在機會來臨時手忙腳亂。隨時保持最佳的狀態,等待著機會的出現,並及時捉住它。
機會隻給時刻準備著的人,在職場中也是一樣。有些人,上司在時一個樣,上司不在時另一個樣,8小時內能混就混,8小時外把工作完全拋在腦後,對於單位布置的工作能拖就拖,對於上司說過的話聽過就忘。經常有這樣的狀況發生:上級突然問到某件工作的時候,他們支支吾吾,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不是說“請你等一等,我先問一下然後再告訴你情況”,就是說“不好意思,我這還沒弄好”。他們被突然襲擊搞得手足無措,足以證明平時他們不光是8小時外不考慮工作,就是8小時內他們也沒有把工作放在心上。這樣的員工,不管表麵上表現如何,一到關鍵時候就會掉鏈子,上司當然不會青睞這種不足以托大事的人。
2008年底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讓許多人一夜之間丟了工作,在美資公司擔任產品研發部經理的李偉意識到,雖然自己工作表現突出,帶領同事為公司開發出了很多的新產品,但自己位高權重屬於裁員高危人群,很可能會受到波及。於是,他和愛人共商應對之策,開始著手聯係獵頭,尋找適合自己的職位。果不其然,2009年一季度,總公司宣布裁員三分之一,而李偉所在的研發部成為了“重災區”,所有同事全都麵臨失業。得知這個消息,李偉平靜地收拾好自己的私人物品離開了公司,一周後,他得到了國內一家中型企業副總經理的職位,事業走上了一個新台階。
對於善於提前規劃的人來說,危機可能是一次轉機,在職場中也同樣如此,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都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確自己的角色,並通過理性的規劃和充分的準備找到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李偉憑借自己的實力立足於職場,在裁員危機來臨前未雨綢繆、提前規劃,積極想出應對之策,從而為自己贏得了更好的發展平台。
機會隻給有準備的人,所謂的“有準備”就是要保持“空杯”心態,不滿足現狀,不斷加強學習。一個人隻有時刻保持謙虛,善於學習、勤於學習,才能獲取更多知識和技能,獲得更大發展。現在,很多優秀的大專畢業生從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即使是事業穩步上升,也從未自滿過,而是不斷地給自己增加競爭的砝碼,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一旦時機成熟就必然脫穎而出。
隻有做到最好,才能在職場中
立於不敗之地
做最優秀的員工,不僅要求我們把應該做的工作做好,還要求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意識提高到優秀員工的層次,更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學會服從,高效執行,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充實自己。
在工作中,自覺執行的人才是最好的執行者,他們堅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他們做事不是憑三分鍾的熱情,也不隻是為了老板的稱讚,而是自覺地執行、不斷地追求完美。
小莫是一個真誠、認真的女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職業的要求很實際,隻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能夠勝任並且喜歡的工作,然後勤勤懇懇地做到最好。
與那些從高中考入大學,然後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的同齡人不同,小莫的求學經曆顯得艱難多了。1990年,小莫進入上海電子工業學校通信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習,3年後,又進入了該校外貿企業管理專業,開始了兩年的中專學習。由於該校實行的是德國的“雙院製”教學模式,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讓小莫受益匪淺。從該校畢業後,小莫進入了基士德耶辦公設備(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這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小莫在客戶服務部任助理職位,工作內容主要是通過電話拜訪,及時獲取用戶的各種需求信息,並及時提供給各相關部門、接待來訪等。由於工作出色,一年半後小莫被調往銷售部,做業務員,負責舉辦產品介紹會、開發客戶、銷售產品。因為對銷售工作不是很感興趣,一年後小莫選擇了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