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畢竟占少數,多數人都出生在普通甚至貧困的家庭中。太過貧困、磨難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委屈,並因此悲觀絕望。而一旦悲觀絕望,就再也不能從痛苦和委屈中走出來了。
想要從痛苦的泥沼中爬出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做事,做能夠實現自己價值的事情,能夠讓自己重新找到生活樂趣的事情。
生命的可貴在於它總能創造出新的希望給在痛苦的路上掙紮前行的人,每個人的痛苦各有不同,但解決的方法卻大多都是相似的。看看身邊那些從痛苦中成功走出來的人,他們都是在不斷努力地奮鬥著,縱使前路坎坷,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整日抱著委屈過日子。
生命在痛苦中開出璀璨的花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寫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文旨在告誡世人:痛苦是上天對人才的一種考驗,任何人想要成才都會被上天阻撓,但是所有阻撓都是用來激勵他的心誌、堅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的,隻有衝破阻撓才算是真正的英傑。痛苦固然會讓人感到委屈,但隻有在曆經痛苦後才能開創出璀璨的人生。
無數事實證明,世界上有許多做出重大成就的人都是從痛苦中走過來的,當深陷痛苦,他們沒有退縮,沒有自生自滅,而是努力將自己的才華和價值展現出來。雖然他們的內心一直處於掙紮中,但是他們的雙手並沒有被痛苦所束縛,哪怕隻有最後一點兒力量,他們也要讓人生閃耀出動人的火焰。
清代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時過著衣食不缺的富足生活,卻家道中落,常年連溫飽都無法解決,但他並不為惡劣環境所影響,還在自家破舊的牆壁上寫下“富非所望不憂貧”的座右銘,最終寫出了《紅樓夢》這一曠世奇作。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年幼時身染傷寒,因延誤治療導致左腿殘疾,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更加發奮地攻讀數學,最後在清華大學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成長為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巨匠。
也許,有些痛苦終其一生也無法使之消失,但不能因為這樣就放棄與痛苦抗爭。因為不努力抗爭,又怎能將生命的全部光亮釋放出來?
世界著名畫家凡·高一生曆經萬般苦難,年輕時,他在繪畫上的天賦並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他努力且用心地畫畫,但這並沒有給他窘迫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他買顏料、畫布的錢都需要兄弟來接濟。另外,他在愛情中屢次受挫,這使他心灰意冷,生活中的種種都讓他十分痛苦。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人能真正體會他的那種苦痛。為了釋放內心的痛苦,他親手用剃須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最後,在醫院裏,他對著自己的胃部開了一槍。這一槍並不致命,但讓他飽受痛苦,在劇痛中掙紮了兩天後,他悄然去世。
有人說,他早已精神崩潰,早就厭煩了這個苦難的人生。可是,哪怕是精神不再正常,他也沒有害怕苦難,他寧願忍受貧窮,也從沒有放棄過畫畫,哪怕最後選擇自殺,也是為了不再拖累朋友。
在自己的遺言中,凡·高寫下“痛苦就是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難史,然而,正是苦難給了他曠世的創作靈感,讓他在短短的37年的生命中奉獻出了震動世界的名畫。許多美術界大師都曾高度褒獎凡·高,並對他的作品多加臨摹。
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天價賣出的,其中,《加歇醫生的肖像》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給一位日本收藏家;《拿煙鬥的男孩》的拍賣價為1.0416億美元,他的一幅沒有胡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賣出。
很可惜,這位偉大的畫家是在死後若幹年後才得到大家的認可的,不過,盡管晚了,世人的認可還是讓他那短暫的人生由黯淡變得輝煌起來。
俗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世上沒有白來的美好,想要擁有璀璨的人生,就要能忍受痛苦,忍受痛苦給我們帶來的委屈。
當痛苦像利刃一樣在折磨我們,如果我們妥協了,就隻能永遠地陷在痛苦裏過碌碌無為的日子。如果我們笑對痛苦,任鮮血直流也不放棄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那生活就會變得生動得多。縱使最終擺脫不了痛苦,但最起碼,在痛苦中還有璀璨的生命之光燃起。我們還要明白,痛苦的存在不全然是壞事,當它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會因為高低起伏的情緒而變得豐富起來。
疼痛讓生命變得厚重
有些人生來就帶著疾病,有些人因為意外事件而造成身體殘疾,有些人因為被傳染而得了重病,各種情況都會讓當事人感到痛苦,這當然會少不了有些許的委屈,畢竟這些意外或者既定事實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他們本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擁有健康的體魄,但上天偏偏要和他們作對,讓他們的日子因病痛而變得不好過。
一篇名為《生之喜悅》的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西海岸的邊境城市聖迭戈的一家醫院裏住著一位因外傷而全身癱瘓的病人,他的名字叫史蒂芬·馬修。
馬修每天要承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每次隻要他一醒過來,全身各部位就會被刺骨的疼痛侵襲,這種疼痛會一直持續1個小時。在這段時間,馬修疼得連翻身都不敢,護士也不敢上前幫他擦汗,因為隻要一和他的身體碰觸,就會讓他痛不欲生。
更讓人感到可悲的是,即使他痛得想大聲哭泣,他的眼角也擠不出一滴淚,因為他的淚腺在藥物的影響下已經萎縮。每當護士上前想要協助他時,他總是難過地用手把臉捂住,不敢看護士一眼。盡管這樣,馬修還經常安慰照顧自己的護士:“雖然病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我,不斷讓我感到委屈和難受,但我還是心存感激,因為正是這些疼痛才讓我感覺到我還活著。”
原來,剛住院時,馬修就像一個活死人一樣,什麼也感覺不到,包括身上這些疼痛感,後來在醫生的悉心照料下,他的一部分神經終於再生,中樞神經也開始發出“痛”的訊息,馬修就是這樣在痛苦中享受重生的喜悅的。對一般人來說,這也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但對馬修來說,“疼痛”就是希望。他明白,隻要自己熬過這些折磨人的日子,人生就會重新開始。
如果痛苦是一座被狂風暴雨衝刷的破廟,失去痛覺就是縹緲壯觀的海市蜃樓。痛苦讓人難過,卻恰恰說明我們還活著,還有希望享受到無數美好的生活。
在生活中,像馬修這樣頑強的病人也許不少,為了生存,他們突破身體承受極限,咬牙度過每一天。也許他們最終還是逃不脫“死亡”的命運,但對生的渴望為他們提升了活下來的概率,為他們帶來了生命之光。
有時候痛苦來得太突然,讓我們一時無法接受,然而為了避免更大的痛苦,就要提前做好一切防護措施。
在美國,有一位叫貝蒂的女士就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痛苦的突然襲擊,但是不管痛苦怎麼折磨她,她始終沒有放棄生活,並極盡所能將自己的價值奉獻出來。
你絕對想不到,貝蒂的痛苦竟源自一瓶殺蟲劑。20年前某一天,當貝蒂拿起家中的殺蟲劑準備滅蚜蟲時,竟然被殺蟲劑裏麵的化學物質破壞了全身的免疫係統。從此,她的生命變得非常脆弱,她動不動就會生病,舉例來說,她不能聞一切有氣味的東西,比如香水、洗發水等,因為就連空氣也可能導致她患上支氣管炎。
原本,貝蒂以為這都是暫時的症狀,但很不幸,這是一種會越來越嚴重的慢性病,目前在國際上是無藥可醫的。在患病最開始的那幾年,貝蒂睡覺時會不自覺地流口水,尿液也漸漸地變成了綠色,這些都讓她感到十分委屈、無助和痛苦。更為嚴重的是,她身上的汗水與其他排泄物不斷地刺激她的背部,並在她背上形成疤痕。
貝蒂的丈夫為了讓可憐的妻子生存下去,以鋼和玻璃為材料,在一座小山丘上為她建造了一處無毒的封閉空間。你是否能想到,連空間裏麵的空氣都是經人工輸入的氧氣。貝蒂生活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小空間裏,所有吃的、喝的都要經過仔細的選擇與處理,不能含有任何的化學成分,她和外界聯係的唯一途徑就是依靠傳真。
一晃8年過去了,在玻璃房裏生活了8年的貝蒂沒有見過一次生人,沒有喝過一次碳酸飲料,也無法去山明水秀的地方感受鳥語花香,她隻能躲在自己那間空蕩蕩的、安靜得可怕的小房子裏獨自飽受痛苦。然而就算再無助,她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哭泣,因為就算是眼淚也有可能成為威脅她生命的毒素。
在痛苦中生活了那麼多年,堅強的貝蒂對自己說:“我決不能放棄,就算不能流淚又怎樣?我要笑著度過自己現在擁有的每一天。”又過了10年,貝蒂最終將決心化作了現實,她先是與一個組織合作,創立了主要致力於化學物質過敏症病變研究的“環境接觸研究網”,接著又與另一個組織合作,創立了“化學傷害資訊網”,這些被研究的項目都是用來教導人們如何避免遭受化學物品的威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