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吃苦時不放棄希望,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1 / 3)

第三章 吃苦時不放棄希望,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在痛苦中煎熬的人會不時地被委屈包圍。不過,忍受煎熬並不全然都是壞事,隻有在經曆煎熬後才能化繭成蝶。痛苦雖然難熬,但隻要我們不放棄希望,始終堅強,就一定能看到勝利的曙光。如果你被痛苦折磨得無法再忍受,就這樣鼓勵自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光明。”

不經曆煎熬,哪能化繭成蝶

痛苦讓人委屈,但從古到今,無數名言俗語都曾歌頌過痛苦,比如“在任何情況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隨之而來的喜悅也就越大”、“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這些話都間接說明了痛苦是生命中的寶貴財富。不過,別人的經曆永遠都是別人的,如果你不曾經曆過痛苦的煎熬,或許永遠無法明白那些話的真正含義。

想要更深刻地明白痛苦對於生命的意義,可以去了解一下化繭成蝶的過程。

有個人在無意中遇到了一隻將要破繭而出的蛾,那個人饒有興趣地盯著樹上正要開始活動的繭,期待捕捉到化繭成蝶的瞬間,可是時間一點點過去,繭中的蛾始終沒有掙破繭的束縛,它痛苦地掙紮著,將繭扭來扭去,卻仍然被困在裏麵。

最後,那個觀看的人沉不住氣了,便用一把小剪刀輕輕地將繭上的絲剪出一個小洞,這樣蛾就可以輕鬆地出來了。果不其然,沒一會兒,蛾就從繭裏麵爬了出來,但是它的身體看起來非常臃腫,翅膀也萎縮得異常嚴重,蔫蔫地耷拉在兩邊,根本伸展不起來。新生的小蝴蝶嚐試著撲扇翅膀,但怎麼也飛不起來,它隻能跌跌撞撞地爬著,可是,爬了沒一會兒,它就死去了。

蝴蝶為什麼會死?因為它錯過了成長必須經曆的過程。蛾必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紮,直到將翅膀磨煉得強壯了才能夠破繭而出,那些不經過痛苦掙紮而生的飛蛾最終隻會以夭折而告終。

人的成長同樣如此,沒有經過磨難和痛苦的人往往沒有能力與洶湧而來的苦難抗衡,也比不過那些從小從苦日子裏熬過來的同齡人。就如哲人所說:“老年遭受艱難的痛苦是不幸的,而少年未經艱難的痛苦是不幸的。”

美國心理衛生專家指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中國有一句諺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兩句話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透露出這樣一個道理:經曆過煎熬才能有所建樹,吃不了苦隻能被優勝劣汰的生活打敗。

人類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比動物聰明,但是動物生存的智慧卻常常值得我們人類學習,比如長頸鹿。

長頸鹿胎兒從母親體內掉落到地麵上以後,它的媽媽不會像其他動物那樣立即舔淨它身上的羊水或其他東西,而是低頭仔細弄清楚它掉落的位置。大約1分鍾後,長頸鹿媽媽會做出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抬起壯實的長腿踢向自己的孩子,讓它在翻了一個跟鬥後,將四肢攤開,如果小長頸鹿不能站起身,長頸鹿媽媽會不斷重複這個粗暴的動作。

為了不再挨打,小長頸鹿會努力著站起來,但畢竟是新生兒,它會因為力氣不夠而停止努力,此時,長頸鹿媽媽會毫不留情地再次踢向它,迫使它繼續努力,直到它終於顫動著雙腿站起身來。然而,在這個時候,長頸鹿媽媽會再次做出驚人之舉——又一次把小長頸鹿踢倒。

為什麼長頸鹿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呢?原因就在於它愛自己的孩子,它要讓小長頸鹿記住自己是怎麼站起來的。在危機四伏的荒野中,獅子、獵豹、土狼等食肉動物都喜歡獵食小長頸鹿,小長頸鹿隻有學會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才能避免自己與長頸鹿群脫離,才能不讓自己成為“獵手”們的囊中之物。

長頸鹿媽媽的殘酷行為恰恰是對孩子的保護,如果它不“殘忍”,小長頸鹿就不能很快地站起來,站不起來,等待它的就可能是滅頂之災。

以上片段是《動物園觀察》中的一段描繪,小長頸鹿一出生就被媽媽踢打,是件很委屈、很痛苦的事,但若不經曆這種委屈和痛苦,就無法在大自然生存。這段文字旨在告訴人們,經曆過煎熬才能讓自己成長,一直處於安逸的生活會讓自己在挑戰來臨時快速地被打敗。

青鬆受盡風吹雨打,最後茁壯生長於蒼山之上;溫室裏的花朵灼灼其華,卻因為被保護太好而異常嬌嫩柔弱,一旦它們失去良好的生存環境,就會迅速枯萎、凋零。所以,我們要主動去經曆煎熬,讓痛苦和委屈幫助自己蛻變。

無法戰勝苦難,就無法體會生活

身處痛苦中會讓人感到委屈,但生命中若沒有痛苦,我們就無法徹底領悟生活的意義。佛家有雲:苦海無邊。意思是人生來就要受苦,苦是沒有盡頭的。這4個字看似悲觀,但在樂觀剛強的人看來卻是一種激勵。

苦海雖然沒有盡頭,但是若能在這片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讓痛苦不斷磨煉自己,讓委屈為我們的意誌加碼,我們不僅能使自己成長為一個什麼苦難都打不倒的人,還會讓生活變得厚重而富有意義。

“苦海無邊”後麵跟的是“回頭是岸”,這8個字連在一起通常用來勸做錯事的人改過向善。不過,如果從佛學的角度來講,世界上的人都是會犯錯的,今生沒有犯錯,前世也會犯錯,因為因果報應的關係,犯錯就會讓這個人陷入痛苦中,這個時候,如果能改掉陋習和錯誤,也就是回頭,那麼就會從某種痛苦中解脫出來。

看過《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的讀者大多都會對痛苦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這本書裏的主角是平凡的兄弟倆,他們沒有犯任何錯,但生來就因為貧窮而忍受痛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不能擺脫貧困,當然也就不能走出痛苦。令人敬佩的是,在艱苦的勞動以及接連不斷的坎坷中,他們的心智越來越成熟,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們認識到,痛苦是人生常態,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以及堅定的意誌就能在痛苦中體會到甘甜以及生命的意義。

來說說該書中的一位主角孫少平吧,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1975年,出生於陝北某貧困農村的孫少平到縣裏讀高中,因為極度貧困,他每天隻能在食堂裏吃最下等的飯——兩個黑麵饃。為了避開同學們輕視的目光,他總是在同學們都打完飯後才去領那份讓他根本填不飽肚子的黑麵饃。不過,也因為這樣,讓他和班上漂亮卻又貧困的郝紅梅熟悉起來。

郝紅梅的飯也是最下等的,所以也總是拖到最後才去領,當她和孫少平熟悉之後,經常向孫少平借書看。一來二去,孫少平對郝紅梅有了好感,郝紅梅的反應也讓他認為兩人是兩情相悅的,但在最後,郝紅梅卻選擇了和家境優越的另一個男生在一起。

高中畢業後,孫少平回村做了一名教師。村裏的信息較為閉塞,這讓習慣了讀書看報的孫少平很不適應,但在好朋友田曉霞(縣革委副主任的女兒)的幫助下,他仍然通過報紙關注著外麵的世界。

一年後,因為種種原因,孫少平不能再當老師了。視野開闊的他並不想一輩子待在一個小地方,於是便沒有聽從哥哥孫少安提出的與自己合開磚廠的建議,一個人背著破被褥去市裏打工。

為了生存,他去給包工頭打散工。當攬工漢的日子很辛苦,背上遍布傷痕,隻能睡在柴草垛一般的地方。盡管這樣,他還是沒有放棄,總是在做完這份工後又馬上去找另外一份工,把掙來的錢寄給家裏和正在讀高中的妹妹。

在機緣巧合下,孫少平穿著破爛的衣服在電影院遇到了一年多沒見的好友田曉霞,此時的田曉霞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田曉霞是一個很有想法、很灑脫的姑娘,她不僅沒有因為孫少平是個攬工漢就看輕他,還十分欽佩他的勇氣和魄力。田曉霞把他帶到父親(已升為市委書記)的辦公室,與之傾心聊天,並拿出自己喜歡讀的書借給他看。經過近一年的交往,兩個身份、地位極為懸殊的年輕人確立了戀愛關係。

在曾經的一位雇主的幫助下,孫少平得到了去煤礦工作的機會,煤礦的工作雖然辛苦,卻是一個鐵飯碗。當上工人後,孫少平才算真正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在地下煤礦,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工人傷亡的消息傳出,孫少平還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師父在煤礦裏慘死的情景。

身為煤礦工人,孫少平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他的女朋友,已經成為省報記者的田曉霞卻不在乎,她就是喜歡孫少平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因為有知心的女朋友支持自己,孫少平雖然每天要和死神打交道,但仍然是快樂的。

隻可惜,他這一生注定多災多難,當他興奮地準備去赴女朋友的“兩年之約”時,卻在火車站附近的報刊亭看到女友田曉霞因救災而犧牲的消息。

失去愛人讓孫少平痛不欲生,自此他強迫自己更加拚命地去工作,因為隻有體力上的疼痛才能讓他的心好過一點兒。後來,年僅27歲的孫少平為救礦友受了重傷,英俊的麵容盡毀,但他並沒有被苦難壓垮,從醫院出來後,他又充滿信心地重新回到了礦山,做好了迎接新生活中一切挑戰的準備。

從出生開始,孫少平就受盡了各種委屈,但他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著。像孫少平這樣被生活打不倒的人是令人欽佩的,不管有多少苦難降臨到他的身上,他都能夠堅強地扛下來,在經曆過痛苦心扉的傷痛後,用自己的雙手、用勞動來撫平心底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