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吃苦時不放棄希望,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3 / 3)

因為一瓶小小的殺蟲劑而喪失健康,貝蒂的確很委屈。但就算再委屈、再痛苦,貝蒂也沒有放棄自己。20年來,生活在孤寂空間中的她不僅要和一切病菌和氣味作鬥爭,還要和自己的精神抗爭,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自暴自棄就等於自我毀滅,勇敢地和病痛作鬥爭,會為自己的人生迎來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你是一位病人,並且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請多想想病愈後的喜悅。當你覺得實在無法忍受痛苦時,當你因病痛而覺得委屈不已時,請多想想馬修和貝蒂。其實,生命正是因為有了那些疼痛的經曆才變得厚重。

能吃苦是一種資本,也是成功必經的階段

在雲南,有一種茶名為三道茶,它的特點是一苦、二甜、三淡,象征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或許吃苦讓很多人覺得委屈,但它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是走向成功的墊腳石,嚐透了痛苦的滋味就擁有了一定的實力,這樣就能夠開創自己的輝煌。輝煌之後重新看待之前走過的路,苦也罷,甜也罷,都是生命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之所以說嚐盡痛苦就能擁有實力,可以借大文豪高爾基的故事來說明。高爾基早年喪父,11歲時就給資本家打雜,正是這段苦難的童年生活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人生的滋味,深厚的、多方麵的生活閱曆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高爾基外,曆史上許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如曹雪芹、海倫·凱勒都是從痛苦的泥淖中踉蹌走過來的。

大作家屠格涅夫曾經說過:“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請先學會吃苦。”在這裏,“苦”是苦難和挫折,“吃”就是要去麵對苦難和挫折。其實,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要吃苦的,吃苦是一種美德,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有吃苦精神,隻有吃得苦中苦,才能獲取成功。

關於吃苦的故事有很多,懸梁和刺股就是其中的經典,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懸梁的是東漢的孫敬,刺股的是戰國的蘇秦,他們在小時候都是平凡的孩子,但他們肯吃苦,吃苦的精神最終讓他們的學識突飛猛進,大大超越了那些家中有錢的富家子弟,成為飽學之士,聞名於世,受人敬仰。

高考過後,一向沒吃過苦的曉彬發現父親在一個月前破產了,家裏值錢的東西都賣了,包括他最愛的鋼琴。媽媽對他說,已經沒有辦法支付他的學費了,想要繼續上學,必須自己去打工。一時間,曉彬覺得自己委屈極了。

在表哥阿明的幫助下,曉彬找到一份在咖啡廳端盤子的兼職。剛上班一天,曉彬就叫苦連天,說自己根本幹不了這種伺候人的體力活。趁曉彬輪休的日子,阿明把他帶到了一個公園,那裏,丁香花正開得絢爛,阿明突然問他:“你聞到丁香花的香味了嗎?”

曉彬點點頭,雖然情緒低落,但頭頂濃鬱的花香還是讓他心曠神怡。阿明伸手摘下一片葉子,遞給他:“想不想嚐嚐什麼味道?”曉彬點點頭,然後將丁香花塞進嘴中,不到一秒,便將其全部吐出,那味道實在太苦了,喉嚨都有些抽搐。

“很苦吧?”阿明在丁香樹下的長椅上坐下,緩緩說起了自己的故事:“丁香花的味道就如我5年前對生活的體會。那年我正讀高三,父母先後患上重病,把家裏積蓄花完後,就靠你們家接濟,但我知道叔叔的生意也很艱難,為了不拖累別人,我就利用課外時間去打工,周一到周五端盤子,周末到工地上打小工。”

聽到這些,曉彬極為驚訝,阿明對他笑笑,接著說:“上天待我還是不錯的,讓我賺到了錢,還讓我順利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後來,我想明白了,我年紀輕,多受點兒委屈、多吃點兒苦,一點兒壞處也沒有,它能鍛煉我的意誌,讓我在遇到同樣的困難時輕鬆地將其解決掉。也正是因為我肯吃苦,積累了非常多的打工經曆,我是我們那屆第一個被知名大公司簽約的人。”

最後,阿明說:“讓你嚐丁香花的味道,是想告訴你,最苦的樹會開出最香的花,吃盡苦頭才能換來最甘甜的生活。”

苦難就像一顆外苦內甜的果實,隻嚐一口,嚐到的隻能是苦澀,慢慢咀嚼下去就會嚐到裏麵的甘甜,所以不要在剛吃到苦時就哀歎自己的日子過不下去了,隻要把苦頭吃盡,甘甜自然就會來。有人會羨慕那些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人,羨慕他們一輩子都不用吃苦,但從來不曾吃過苦並不是什麼好事,不能吃苦耐勞的人,即使給他萬貫家財,他也可能在某一天揮霍一空。

有這樣一個故事,雖然聽起來讓人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但確實是一件真事。

有一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畢業生,他的理想是去一家大型企業做市場專員,但因為畢業於普通大學,他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放棄自己的理想,當他第53次走進麵試大廳,一位考官在麵試快要結束時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老實說,你的條件很一般,你能說出一個我們不得不雇用你的理由嗎?”

那名大學生脫口而出道:“我能吃苦,從小就能。”

幾名考官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微笑著讓他回去等消息,大學生以為自己又一次被刷下來了,沒想到,一個星期後,他卻收到了那家大公司的應聘通知。原來,在麵試的第二天,考官就專門去學校調查了該大學生,了解到他的家境很貧寒,在學校期間確實是個能吃苦耐勞的好學生,考官覺得公司缺少的就是這種能吃苦的員工,所以決定破格錄用他。

這個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能吃苦就是資本。吃苦的滋味不好受,會讓人覺得委屈,但不能因為這樣就抹殺了苦難帶來的積極意義。吃過苦、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的人才會在布滿荊棘的人生路上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笑著活下去,把痛苦埋葬在回憶裏

當身邊的親人突然離開,人們總是會無比痛苦,並為此感到委屈和無助,覺得命運對自己太不公平。誠然,沒有什麼比親人突然離世更讓人痛心的了,如果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況,那就更加讓人痛不欲生了。

不過,任何人都有重新尋找幸福的機會,不管未來的路還有多遠,隻要還活著,我們就應該努力地讓自己快樂,努力地將痛苦忘卻。如果不能忘、不願意忘,那麼無論怎麼走,前路肯定是昏暗且充滿荊棘的。

有些悲劇既然注定無法挽回,與其沉溺於痛苦之中,讓痛苦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如嚐試著走出來,微笑著讓時間來治愈苦難帶來的傷痛。不要小看微笑的力量,如果你願意微笑著麵對自己的痛苦往事,你就一定會看到希望的陽光。

有一篇名為《用微笑把痛苦埋葬》的文章,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二戰”期間某一天,當美國人都在慶祝盟軍獲勝的時候,住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麗莎白·康黎女士收到了國防部的一份電報:您的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了。天哪,她唯一的兒子,她唯一的親人,竟然永遠離開了她。

伊麗莎白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令人揪心的事實,她簡直快要崩潰了,覺得生無可戀,自己再也無法擁有幸福了,於是,她決定辭掉工作,離開自己和兒子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去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地方了此餘生。

在伊麗莎白整理行李的時候,她忽然發現了一封幾年前的舊信,那是她親愛的兒子在到達前線後第一天寫給她的,信上說:“親愛的媽媽,請您放心,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我的教誨,無論在哪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災難和痛苦,我都會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去勇敢麵對,我會用微笑承受一切災難和痛苦。我會永遠以您為榜樣,永遠記著您的微笑。”

信未讀完,伊麗莎白已經淚流滿麵,她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忽然覺得兒子就在自己的身邊,並用那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心疼地問道:“親愛的媽媽,您為什麼不按照您教導我的那樣去做呢?”

沉思了很久,最終伊麗莎白放棄了遠走他鄉、放逐殘生的想法,她覺得自己應該像兒子所說的那樣,要用微笑埋葬痛苦,要頑強地生活下去。

最終,打起精神後的伊麗莎白成為一名頗具影響力的作家,在她的《用微笑把痛苦埋葬》這本書中,有這樣幾句發人深省的話:“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裏不能自拔。那些不可能改變的現實不管多麼令人痛苦,我們都要勇敢去麵對。用微笑把痛苦埋葬,才能看到希望的陽光。有時候,生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氣與魄力。”

是的,有時候,生比死更需要勇氣。雖然我們沒有起死回生的魔力,但是我們能依靠勇氣讓自己繼續笑著活下去。笑,是一種豁達、是一種從容,是將痛苦埋葬起來的層層塵土。

當你為親人的離去感到痛苦和委屈時,就盡量讓自己微笑吧,也許在剛開始時會有些艱難,但隻要努力,就一定會讓微笑變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你的痛苦和委屈就會一點點被微笑埋葬,你的快樂會成為你生命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