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助自救者,靠自己的雙手戰勝不幸(1 / 3)

第二章 天助自救者,靠自己的雙手戰勝不幸

人生無常,誰都會遇到一些不幸的事,不幸是最殘酷的委屈,但它不會一直折磨我們。想要擺脫不幸,就不能輕易向命運低頭,要像“沙漠玫瑰”一樣堅強地生存,並且要懂得,天助自救者,無論是誰,都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別人身上,要靠自己的雙手來開創美好的未來。

天助自救者,靠人不如靠己

不幸的生活會讓人感到委屈和沮喪,但委屈和沮喪之後不要忘記努力地去和不幸抗爭。不管怎樣,我們要認清楚這樣一個真理:無論生活是公平的還是不公平的,我們都要堅持自己給自己公平。是的,沒有人能解救我們,真正幫我們從不幸中解救出來的隻有自己。正所謂自救者,天助之,我們要努力地挽回即將失去的幸福。

不要高估不幸的殺傷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承受力。很多時候,我們的承受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在充滿苦難的生命中,沒有過不去的事,隻有過不去的人。如果你能抱定一顆永不放棄的心,你就一定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18歲時就嫁了人,26歲時,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的她不幸趕上日本鬼子在農村進行大掃蕩。為了活命,她不得不隔三岔五地帶著孩子們東躲西藏。

終於,在1945年,日本鬼子被趕出了中國,但她那可憐的兒子卻在炮火連天的歲月裏因為營養不良以及缺醫少藥而夭折了,她那多病的丈夫傷心地在床上躺了兩天兩夜,她流著淚安慰丈夫:“咱們的命是真的苦,想想都覺得委屈,但再苦、再委屈也得過啊,兒子沒了再生一個,咱要自個兒幫助自個兒。”

終於,她又生了一個兒子,但沒過多久,她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家裏沒有了男人支撐,日子越發地難過了,但她並沒有破罐子破摔,她像個男人一樣,既當爹又當媽,一個人把家庭的重擔扛了起來。

她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一個個拉扯大,生活終於有了好轉,兩個女兒都嫁了好人家,兒子也娶了媳婦。和村裏的老姐妹聊天時,她總是樂嗬嗬地說:“你們看吧,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災禍和委屈都是暫時的,隻要我們好好過,老天爺總會幫我們的。”

可惜,老天好像並不眷顧這個命運多舛的女人,一天,當她像平常一樣照看年幼的孫子時,不小心摔斷了雙腿。由於年紀太大,做手術會有危險,所以她一直沒有做手術,隻能躺在床上。但是,就算下不了床,她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每日坐在炕上做針線活。她有一雙巧手,會織毛衣、會刺繡、會編手工藝品,她會不時地攬些繡活,給孫子賺些買書本的錢。

她活了80多歲,臨終前,她對兒女們說:“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災禍和委屈,都要好好過啊,老天會幫有誌氣的人。”

這位婦女有一顆堅強、樂觀的心,盡管在她的生命中有過很多不幸,但她並沒有向命運屈服;盡管她的生活一度陷入艱難,但她依然堅強地活著,這個柔弱卻又強大的女人告訴我們: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不幸,我們都要頑強地向命運發起挑戰,要用自己的肩膀和雙手將自己從不幸中解救出去。

那些將不幸打敗並最終走向平坦大道的人會告訴你:不幸並沒有那麼難以打敗,隻要在不幸中堅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並積極地去學習、去創造,就一定能把自己從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來。《英國和威爾士的美人》一書的作者約翰·布裏敦就是自己將自己從困苦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的。

約翰·布裏敦出生於牙買加首都金斯敦一個非常貧寒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經做過麵包師和麥芽製作工,因生意被人擠垮而發了瘋。那時候的布裏敦還是個孩子,麵對突如其來的不幸,他感到很委屈、很無措,但並沒有因此而墮落。

小小年紀,約翰·布裏敦就去叔叔家的酒店幹活了,他像個大人一樣,幫著夥計裝酒、上瓶塞、儲存葡萄酒。辛辛苦苦幹了5年活,他突然被他的叔叔逐出門,兜裏隻有幾個硬幣的他,硬生生地熬過了7個漂泊不定的年頭。

孤苦伶仃、沒有任何依靠的約翰·布裏敦在他人生中最青蔥的年華裏經曆了種種委屈。沒有人能夠幫他,能夠幫助他的隻有自己。被叔叔趕出門後,他沒錢坐車,便徒步走到了巴恩,在那裏找到了一份擦鞋的工作,賺了些路費後,他又去了大城市倫敦。

在倫敦,他身無分文,衣服也是破爛不堪,根本無法保暖。後來,餓得麵色發紫的他終於在倫敦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管窯的工作。工作很辛苦,每天要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11點,並且要一直悶在漆黑的酒窖裏。長時間過度的勞累影響了約翰·布裏敦的健康,但他並沒有因此懶惰下來。為了擺脫窮困的命運,約翰·布裏敦一有時間就讀書寫字,由於他住的地方十分寒冷,他又沒錢買爐子,所以一到晚上就不得不縮在被子裏看書。

後來,他開始從事律師的工作,這份工作相對清閑些,工資也比以前所從事的工作高。他在工作之餘會抽空去逛書攤,如果買不起書,就站在那裏看,這種方法使他積累了很多知識。又過了幾年,他換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工資也漲了些,但他仍然堅持看書,並嚐試寫作。

在28歲那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皮薩羅的求職經曆》。從那以後直到去世,約翰·布裏敦一直堅持文學創作。55年來,他出版的作品達87部,其中《英國大教堂的古代風習》一書最為有名,此書體現了約翰·布裏敦不知疲倦的勤奮風格。

相比前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約翰·布裏敦的命運也許算不上是悲慘的,他的委屈也不是最沉重的,但是,如果把他的命運安插在一些人身上,也許他們早就在無情的生活中喪命或是墮落了。約翰·布裏敦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就在於,他的每一次成長、每一個收獲都是從無情的命運嘴中搶過來的,上天沒有賜予他好的出身、好的家庭,但給了他堅強的意誌以及不認輸的倔強個性,這足以讓他受益一生。

可以說,每一個正享受生活甘甜的人,其幸福都是從無情的命運嘴裏搶過來的,隻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堅強的意誌和勤奮的勞作幫自己擺脫多舛命運的折磨。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做,就舉起雙手向命運投降,那麼不幸帶給他的隻能是屈辱和不堪。

巴爾紮克說過:“不幸對於懦夫是萬丈深淵。”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想做懦夫,但很遺憾,因為實力不濟、意誌力不堅定,千秋萬代,懦夫總是層出不窮,懦弱使他們一次次掉進萬丈深淵,輕則受傷,重則萬劫不複。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正在苦難中委屈地遭受煎熬,你是要做勇往直前的勇者,還是退縮不前的懦夫?懦夫容易做,隻不過一旦做了就注定一輩子無法從不幸的泥淖中走出來;做勇者雖然苦些、累些,但隻要咬牙堅持一下,就能親手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獲得幸福。

無力和命運對抗,那就順其自然

有些不幸來得太突然,突然到讓我們無法去反抗,此時,擺在我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條是順其自然,在委屈中等待轉機;另一條是用生命放手一搏。多數人沒有勇氣選擇第二條路,但這卻是唯一一條通往希望的路。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樵夫上山砍柴,不小心跌下了山崖。千鈞一發之際,他緊緊抓住了山腰處一根橫出來的樹幹。慶幸的是,這根樹幹比較結實,使樵夫暫時保住了命,但是樵夫此時被吊在半山腰,懸崖壁上光禿禿的,他根本沒有辦法爬到懸崖頂上去。而樵夫的下方是崖穀,一旦跳下去就會有喪命的可能。

此時,有一個老僧路過懸崖,他看了看崖穀,又看了看樵夫,勸他說:“你還是放手吧。”樵夫又急又怒:“怎麼能放手?跳下去會沒命的。”

老僧說:“你已經沒有爬上來的可能了,也就是說你喪失了獲得生命的可能性。吊在半空中,你早晚會累死、餓死,不如直接跳下去,沒準還能因此得救呢。因為你有可能在半途中被另一棵樹擋一下,減掉一些衝力,或者還會抓到一塊結實的石頭。也許你還是會死,但至少能增加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當無法抗拒突如其來的命運時,讓一切順其自然,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當然,生命中沒有那麼多的生死抉擇,我們多數人的生活還是比較平和的,就算有突然的不幸,也不會立刻危機到生命。不過,不管麵對什麼樣的不幸,隻要是我們無力反抗的,那就勇敢接受,讓一切順其自然。

某著名法師在其所著的散文集中寫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反抗命運的能力,如果無力反抗,那麼,坦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自在自得地度過每一天,不也是一種力量的體現嗎?”

接受命運的安排、順其自然地度過每一天,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人生哲學。試想,對於已經發生的不幸,如果連接受的勇氣都沒有,那麼一切就沒有了希望。哲學家史蒂芬·詹姆斯說:“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以及劇作家塔金頓曾經向好友透露道:“我可以忍受一切突如其來的變故,除了失明,我決不能忍受失明。”

然而,在他60歲那年,醫生卻告訴他一個十分殘酷的事實:“你的一隻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隻也接近失明,你要做好成為盲人的準備。”

這對塔金頓來說無疑是最恐懼的事,一時間,他被這突如其來的不幸弄懵了,委屈感鋪天蓋地地向他侵襲而來,但很快他便意識到即使再怎麼不願意也無法改變這個即將到來的現實,於是,他嚐試著去接受。接著,他還主動去找醫生,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在完全失明之後,塔金頓還安慰家人說:“你們不要為我擔心,也不要為我感到委屈,我現在已經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也願意去麵對任何困難。”

雖然無法改變失明的事實,但塔金頓沒有放棄希望。為了恢複視力,他在一年內得接受12次以上的手術,而且隻是采取局部麻醉,其他地方都要承受痛苦。樂觀的他為了和眾人在一起,放棄了住私人病房,搬到了大眾病房,並且盡可能地用自己的幽默和好口才逗病友們開心,以幫助他們康複。在他又一次接受手術時,他這樣提醒自己:“我是何等的幸運!因為現代醫學已經進步到連人眼如此精細的器官都能動手術了,我甚至不願意用快樂的經驗來代替如今的機會。”

如果在一開始,塔金頓沉浸在委屈中,不能接受自己即將失明的事實,拒絕醫生的治療,那麼他可能會更快地陷入黑暗中,甚至為此喪命,好在他的心智是成熟的,他的性格是堅強的,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他沒有過多地沉浸在委屈中,而是做到了坦然麵對,這就讓他的生活仍然處於生機勃勃而不是晦暗中。

塔金頓是了不起的,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如其來的不幸,應該像他那樣勇敢去接受、勇敢去生活。如果你不能做到,你就很有可能在更大的不幸來臨前先被自己的抱怨和憂慮毀掉了。

如果你不能坦然地去接受,不妨這樣去鼓勵自己: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我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我永遠無法預知前方有什麼在等待,但我一定要用一顆坦然、樂觀的心去對待。

經過不幸折磨的人通常會成功

一提到“不幸”二字,人們總會莫名地產生一種恐懼感。一般來說,沒有人想和“不幸”沾上邊,因為它是沉重且晦暗的。如果有誰陷入到不幸中,這個人多半會為自己的命運感到委屈。誠然,不幸的人生是值得同情的,但身處不幸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毫無意義,因為很多從不幸中走出來的人都成為了某個時代的英雄或佼佼者。

美國作家斯蒂芬斯說:“每場悲劇都會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來。”綜觀曆史,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確實有許多英雄人物都經曆過不幸,比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曾經被處以宮刑;《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家道中落,曾飽嚐數十年食不果腹的貧寒日子;《命運交響曲》的作者貝多芬正值大好年華竟兩耳失聰;美國最傑出的總統之一林肯幼年喪母、中年喪子、初戀情人早逝、結發妻子曾患上精神病。

以上這些英雄曾經也是平凡的無名之卒,但是不幸成就了他們,讓他們在千百年之後仍然被人們所銘記,讓他們的光輝隨著時光的流逝愈加耀眼。以下是兩篇關於英雄的故事,首先來看看已故的美國人米切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