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詩哪裏都好,卻是個不會倒苦水的悶罐子,她這樣不僅讓自己難過,還害得關心她的傑克煩惱不已。把委屈悶在心裏,往往會讓心靈更加沉重、讓自己更加難過。想要讓自己不再那麼難過、讓關心自己的人不再擔心,就應該大聲地把委屈說出來。
當和你相戀多年的愛人說變心就變心時,你要將委屈說出來;當你的愛人寧願和剛認識的同事煲幾個小時電話粥也不願和你多說一句話時,你要將委屈說出來;當你付出努力卻始終得不到回報時,你要將委屈說出來;當你為人付出,對方卻不知道感恩時,你要將委屈說出來;當好朋友一直讓你替他背黑鍋時,你要將委屈說出來……
當你向身邊的親人、好友傾訴委屈後,你會發現,你不再是一個人獨自承擔,委屈給你帶來的痛苦也頓時減少了很多。傾訴委屈能夠緩解不快,但是不能見了誰都把自己的委屈往外倒。見人就傾訴委屈,隻會讓自己患上傾訴病,這樣會越傾訴越委屈。
叫屈前先檢討自己的行為
委屈有時候就像是一道無解題,沒有解決的方法,也沒有明確的緣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委屈都沒有原因,在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受到委屈完全是由自己的錯誤行為造成的。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自知者明。”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說:“要認識自己。”兩位不同國度的聖人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對“認識自己”有如此相似的看法。從中不難發現,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靜下心來審視並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圖以大誌。
隻可惜,在現實生活中,偏偏有不少人欠缺“自知之明”。這些人一遇到不稱心的事,就哭天喊地地為自己叫屈,完全沒有或者很少考慮過是不是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了不盡如人意的事情的發生。
在某知名企業任HR的於先生接到了一位好友的來電,好友說,他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他被部門經理批評工作做得不踏實,故意給公司惹事。為此,他感到十分委屈,因為他覺得自己並不是存心把工作給弄砸的。
於先生聽完後,並沒有立刻安慰好友,而是建議他反思一下自己在公司裏的行為,看看有沒有做錯或是觸犯上司禁忌的地方,他還在談話的最後告訴好友:在我們生活或工作的環境中,故意冤枉你的人存在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幾天後,那位好友又給於先生打來了電話,他說自己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他有愛喝酒的毛病,每當部門聚會,他都會喝很多酒,之後就會向同事大發牢騷,埋怨公司如何“剝削”他們,有時候趁部門經理不在,還會說點兒經理的壞話,當這些話傳到經理耳朵裏後,他自然就成了經理的眼中釘。
於先生勸告好友趕快去認錯,這位好友依言去做,至於結果怎樣,經理說還要看他以後的表現。
如果別人冤枉了你,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錯的就一定是對方。無論何時,你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沒有幾個人會閑著沒事做,故意去找你的麻煩。如果別人對你不友好,那麼你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在哪個方麵出了問題。
如果別人對你出言不遜、肆意嘲笑你,你或許會感到十分委屈,並覺得對方太可惡、太缺乏教養了,但是很多時候,別人有這種做法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在別人嘲笑你時,先不要急著生氣,靜下心來檢討一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夠好。一個人如果在被嘲笑後,隻知道用同樣惡毒、不中聽的語言還擊對方,而不知道自我檢討,那麼他很可能會遭到更多人的嘲笑。
一位女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然後問班裏上課的孩子們:“你們說,這是什麼呀?”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屁股。”女老師怔了片刻,看到孩子們一個個笑嗬嗬的臉蛋,哭著跑出教室,找校長告狀:“這些孩子嘲笑人。”
校長走進教室,表情嚴肅地說:“你們怎麼這麼淘氣,把老師都氣哭了?呀!還在黑板上畫了個屁股。”孩子們麵麵相覷,女老師倒不哭了,臉蔫得跟霜打的柿子似的。
故事中的女老師把蘋果畫成了屁股,還以為是學生們嘲笑自己,最後由校長一句無心的話指出了毛病,最終讓她明白了錯的到底是誰。
很多人在犯類似的錯誤後,總喜歡在別人身上找毛病,以為是別人居心不良地欺負自己,並且委屈得不得了,殊不知,當所有人都和自己的意見相左時,自己可能就是真的錯了。如果從來不知道自我檢討,看到的就隻會是別人的不公,而不是自己的缺點。
一位素來傲慢的商人去看望一位哲學家,哲學家將他帶到一麵鏡子前,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商人瞅瞅鏡子裏的人說:“隻看見了我自己。”
哲學家又將他帶到一扇玻璃窗前,問:“你看到了什麼?”
商人透過窗戶瞅了瞅說:“看到了許多人。”
哲學家說:“玻璃窗和玻璃鏡的區別就在於那一層薄薄的水銀,就因為這層水銀,就讓有的人隻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別人。”
哲學家是想讓那位商人明白,當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惡劣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抱怨委屈或者大罵對方,而是要審視自己的德行,檢討自己是不是真有被人“看不習慣”的缺點。
在生活中,自我檢討就像一麵鏡子,能夠清楚地指出我們身上的不足。當我們為某件事感到委屈時,就應該及時地照照“自我檢討”這麵鏡子,有錯誤就改,沒錯誤就讓一切雲淡風輕。如果不知道檢討自己,我們心中的委屈或許永遠也得不到平息,我們的錯誤也很難被糾正。
可以說,在漫長的、充滿挑戰的人生路上,一個人能夠充分地認識自己並不時地檢討自己,將會決定他以後的命運。
朝正確的方向努力才可能有回報
想必大多數人都是在這樣的鼓勵聲中長大的:努力去做吧,付出一定會有回報。這句話曾帶給我們許多動力,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會發現這句話並不是那麼可靠。大部分時候,付出確實會有回報,但偶爾,事情會不盡如人意,使我們的付出付之東流。
付出卻得不到回報,這當然算得上是很委屈的事。誰都不願意自己全心全意地付出,到最後換來的卻是一身傷痛和疲憊,可事情一旦發生,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常被應驗在男女之間的感情上。感情世界是一個很複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感情是虛幻的,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走。戀愛時,就算你對對方百般好,若他(她)遇到一個更吸引自己、對自己更好的人,還是會離你而去。就算你曾經為感情付出過很多,換來的也頂多是一句“對不起,你能找到更好的”。
和男友談了6年戀愛,卻突然淪為“剩女”,阿英失魂落魄地坐在人潮洶湧的街上,腦袋亂哄哄的,始終想不通自己怎麼會淪落到這一步。
從20歲到26歲,阿英把自己最好的年華都給了曾經的男友小程,但小程在事業有成後卻突然提出分手,給出的理由是:“感情沒了,在一起也是折磨,還不如分開,彼此留個好印象。”阿英哭著挽留,對方卻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爭取也得不到。”
阿英知道自己徹底被踢出局了,但是她真的很委屈、很不甘心。想想過去的6年,她對小程多好啊,小程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連飯都吃不上,阿英就把自己的工資分他一半,怕他自尊心受挫,便說是暫借,可她一分錢也沒要回來過。
別的情侶都是男方照顧女方多一點兒,但身為家中老幺的小程天生不會照顧人,連房間裏的燈泡壞了,都是阿英登高爬梯地幫他修好的。每逢節日,阿英都會借送禮之名給小程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或是工作上需要的東西,如小冰箱、微波爐、平板電腦等,但小程從來不送禮物給阿英,還說送禮物太俗了,阿英不介意,她覺得付出總有一天會有回報。對阿英來說,回報就是和小程結婚,兩人永遠在一起。
可惜,阿英永遠得不到心中想要的回報了,她難過地想哭,但哭不出來,她是家中的獨女,自幼受到百般的寵愛,原本是個任性的小姑娘,但自從在大學裏遇到小程後,她就由最初那個任性的小姑娘成長為任勞任怨的“賢妻”,這當中隱藏著多少不易啊,可是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不知道阿英到底算不算是“遇人不淑”,感情裏的事,誰能說得清楚呢?不過,阿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卻是事實。盡管事情確然讓人感到十分委屈,但事已至此,一味地委屈又有什麼意義呢?不如將事情看開些、看淡些,嚐試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雖然“你能找到更好的”這句話令人感到窩火,但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總有一個人是你命中注定的“正確的先生”或“正確的女士”,他(她)會心疼你的付出,珍惜你的可愛。
除了感情以外,在職場中,也常有人感歎付出得不到回報。有些人明明已經足夠努力、足夠地用心工作,但每次升職加薪都輪不到他。然而,委屈再大、抱怨再多又有什麼用呢?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跟人生計較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還是那句話,把所有事都看淡些,不要隻想著自己的委屈。如果你為了升職而努力了很久,但結果依然不如你的意,不妨這樣想:這次競爭十分激烈,晉級的名額隻有一個,許多比自己條件還好、工作還優秀的人都沒有成功,比起他們,我還有什麼好委屈、好難過的呢?
有時候,努力付出後卻得不到上司的青睞,並不是運氣不好,而是沒有投“上司”所好。有些人的性格就是太過執拗,以為隻要好好工作就能順利升遷,殊不知,在職場上,人際關係非常重要。你既要工作得好,也要和上司、同事搞好關係,如果關係搞不好,就沒有人在關鍵時刻往上推你一把。
西漢名將李廣在曆史上的評價很高,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因為和匈奴作戰時勇猛非凡,李廣被譽為“飛將軍”。然而,一生與匈奴作戰的他卻終生未被封侯。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替李廣惋惜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兩千年來,李廣成了懷才不遇的典型,大家都為他的“付出始終沒有得到回報”而歎息。
不過,世人在為其惋惜時,也不禁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飛將軍李廣難以封侯呢?”有人說他倒黴、時運不濟,也有人說這全是拜他性格所賜。如果從史書上看的話,後一種說法更站得住腳。
李廣的性格較為自負,漢景帝時期,他曾任上穀太守,當時,上古是漢朝和匈奴衝突較為激烈的地帶,每當匈奴人到城牆下辱罵邀戰時,李廣都要親自掛帥出城應戰,行事過於招搖,惹來一些官員的不滿。
漢景帝素與自己的親生弟弟梁王有些隔閡,常恐其逼宮,但李廣在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時,竟然不識時務地接受了梁王賜予的將軍印,並且拿回京城大肆炫耀了一番,此舉觸怒了漢景帝,遂沒有給他半分獎賞。
漢武帝六年,李廣任驍騎將軍,在雁門關之戰中不幸被生擒,因為不想被俘虜,他便裝死,最後成功地逃脫了匈奴,此舉又讓朝中很多官員感到不滿。後來,他參與了衛青大將軍所指揮的漠北之決戰。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李廣想一舉封侯,便請戰當先鋒,遭到拒絕後,隻好奉命從側路進攻,但他在領兵時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的主力部隊會合,導致單於逃跑,衛青責怪了他兩句,李廣想到自己50年以來的不得誌,心中一陣委屈,最後引刀自刎。
李廣征戰50年,功勞不亞於衛青、霍去病,卻始終沒有封侯,令人感到悲哀,但他身上確實存在一些缺點,如果他能及時將缺點改正,或許早就封侯了。有一句話說得好:“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當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李廣選擇了自殺,比起他的不得誌,他的自我了斷更加讓人感到悲涼。為什麼不能將所有事情都看淡些呢?看淡付出和收獲,會生活得更快活。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隻要我們努力了就行了。當然,我們努力的方向以及方法首先應該是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對了,我們的努力才有意義,才不會空忙一場。
還要注意的是,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一定不會有回報。如果我們因為擔心得不到回報而不去做某事,那麼我們永遠也不會實現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