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年輕人一定要懂的做事經驗 第十四章做事講理性:衡量利弊事妥當,感情用事一團糟(2 / 3)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對一個隻見過一麵或聊上幾句的人,輕易下判斷和做結論了。感謝上帝讓我回頭又看了一眼。

心懷偏見是人際衝突的常見的原因,如果我們對別人多一些了解,人世間就會多一些寬容與友好。

如果說道聽途說的不可靠,我們大家一般不會有什麼異議,那麼,親眼所見的就一定不會有偏差嗎?若隻心浮氣躁、走馬觀花地看一眼,就難免被成見所誤,不能客觀地評論人或事物。

把事情做踏實,光是“想當然”不成

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會有這樣的言論:幹這一行掙錢最快;他是個新手,沒人幫肯定摔跟頭;這個項目前景不好,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不會成功;已有人靠這個發家,再不跟上就晚了。如此等等。他們的說法有嚴密的理論支持嗎?沒有。那麼經過事實的檢驗了嗎?也沒有。之所以這麼說,憑的隻是一種直覺。

我們認識事物,總有一定的思維框架,這來自外界的影響和以前經驗的參照。它們是有用的,但是,又可能使我們用它來對照複雜的對象時,陷入想當然的錯誤。所以,當你在作一項決定之前,一定要注意這與現實是否合拍。

20世紀90年代,“要練字,找席殊”的廣告語聲名遠播,“席殊”成了習字產業的第一品牌。就在席殊的書法函授班辦得火熱之際,席殊發現,隨著電腦的不斷普及,習字事業再往前拓展的空間已經很小了,學習書法的人開始逐漸減少,在低穀期到來之前,他要趕快尋找下一個發展目標。於是,席殊匆忙決定投資醬油廠。

“習字大王”席殊居然做起了醬油生意,並且立誌要將醬油賣到大江南北,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但席殊卻固執地認為,醬油是老百姓天天都需要的東西,做起來會有更大的賺頭。而且,那個時候全國醬油中還沒有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他覺得,“席殊”在習字領域是第一品牌了,他知道如何操作有殺傷力的廣告,他要把“席殊”這個品牌延伸到其他行業中去。

可是,席殊並不清楚“醬油的內幕”,等到染指醬缸,就像掉進了無底深淵,為了挽回敗局,他隻好不停地往裏投錢,直到500萬元投入了這個大醬缸,也仍不見起色。在實驗室裏做出的醬油樣品,顏色好,味道好,還評上了幾次國家金獎。但一投入大批量生產,就完全是兩回事了,無論怎麼折騰,就是折騰不出預想中的醬油來。最後隻好慘淡收場。

席殊的思路並沒有問題,醬油是中國人一日不可或缺的消費品,市場空間巨大,發展前景廣闊,關鍵是在既沒有技術優勢又不清楚行業內幕的情況下,光憑一腔熱情能不能就把事辦成。當大家都不遺餘力地鼓吹創新和嚐試的時候,隻是不知誰能為沒經過嚴密論證的創新負責?

營銷學中有個經典的賣鞋故事。對此,很多人以偏概全,誤導讀者,應引起我們的深思。

故事的大意是:鞋廠的兩個營銷人員到非洲一個原始部落去推銷,發現那裏的人都不穿鞋子。一個人很沮喪,說這怎能把鞋子賣出去呢?另一個卻很高興,說正好可以把鞋子賣給他們。

絕大多數的營銷書,都表達這樣一個觀點:第二個營銷人員才是好樣的,眼光獨特,能看到事情的光明麵,把不可能經營成可能。

現實真的如此嗎?大多數人雖然不很聰明,但也不會很愚蠢。大家都不做,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所以,切不要以為“世人皆醉我獨醒”,隻有自己聰明,獨具慧眼,能創新,能發現新大陸。你發現的東西,也許人家早發現了,隻是證明不行才放棄了。

對待新領域、新行業,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沒有搞清楚之前,既不要否定,也不要肯定。不能說大家都沒做就肯定不行,也不能說大家都沒做,是正好給我留著呢,隻等著我去做。經過了廣泛的、詳盡的調查之後再做決定,才是正確的態度。

美國肯德基炸雞早已為國人所熟悉,但對它是如何打入中國市場的,知道的人卻不多。肯德基打入中國市場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在廣泛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預測。

起初,肯德基公司派一位執行董事來中國考察市場。他來到北京街頭,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穿著都不怎麼講究,就報告說,炸雞在中國有消費者,但無大利可圖,因為中國消費水平低,想吃的人多,但掏錢買的人少。由於他沒有進一步進行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僅憑直觀感覺、經驗做出預測,被總公司以不稱職為由降職處分。接著公司又派了另一位執行董事來考察。這位先生在北京的幾個街道上用秒表測出行人流量,然後請500位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品嚐炸雞的樣品,並詳細詢問他們對炸雞的味道、價格、店堂設計等方麵的意見。不僅如此,他還對北京的雞源、油、麵、鹽、菜及北京的雞飼料行業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經過總體分析,得出結論:肯德基打入北京市場,每隻雞雖然是微利,但消費群巨大,仍能贏大利。果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店開張不到300天,就贏利高達250多萬元。

有時候,對事情的直觀印象,和事物的真實麵目總有一定的差距,我們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把事先的準備工作落到實處。為了少犯錯誤,要注意對情況進行反複分析,並盡量收集新的資料加以檢驗,時時提醒自己,不可以輕率地下任何結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