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年輕人一定要懂的做事經驗 第十四章做事講理性:衡量利弊事妥當,感情用事一團糟(1 / 3)

下篇 年輕人一定要懂的做事經驗 第十四章做事講理性:衡量利弊事妥當,感情用事一團糟

年輕人做事愛衝動,頭腦發熱之下,常常會有一些讓自己過後悔之莫及的舉動。

我們要把每一件事都辦得幹淨漂亮不太現實,但是如果你能在事先詳細論證、多方調查之後再做決定,事情將會合理得多,也就避免了許多的偏見和謬誤。

走馬觀花得到的結論是靠不住的

美國一位自由撰稿人曾因為主觀臆斷鬧了個笑話。

一次他被派到華盛頓工作,約翰遜總統的助手帶他參觀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當時總統不在,他便懇求在總統的椅子上坐一會兒,他全身靠在鑲皮的座椅上,雙手擱在扶手上,看見椅子前麵有4個按鈕——紅、藍、綠、白各一。他心想,這些按鈕一定是可以聯絡國防部,克裏姆林宮,英國首相宮邸的,甚或可以觸發毀滅人類的核武器。於是他寫了一篇有關這四個按鈕的緊張刺激的文章在報上發表了。事實如何呢?就在他的文章登出的那星期,《時代》雜誌發表了一則簡訊,報道了這四個按鈕的用途:白色表示要牛奶;紅色表示要咖啡;藍色表示要汽水;綠色表示要清水。

我們不論看人、做事,都要有一種客觀審度的態度。不要以點代麵,錯過了全麵地、徹底地了解人或事物的機會。不被人慷慨激昂的大話或低聲下氣的甜言蜜語所迷惑,而從他一貫的做人原則和做事方法來察識他的心意。同樣,不能因為一個人有行為道德上的缺失,就認定他百無一是,說什麼話也都是別有用心。

對任何一件事,若是心裏先存了成見,就是聖賢也可能犯錯誤,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就曾經錯斷了一樁案子,冤枉了好人。

朱熹在福建崇安做知縣的時候,有個小民來告狀說有一塊祖傳的墳地,被縣裏一個大戶無端侵占,安葬了自家的先人。”朱熹精於風水,知道福建是極其重視此事的,常有豪門富室見有好風水吉地,就欺壓小民,奪為己用。

公堂之上,兩家卻各執一詞,爭執不休。朱熹道:“口說無憑,待我親自去看個明白。”當下就帶了一幹人犯及隨從人等,來到墳頭。隻見山明水秀,龍飛鳳舞,果然是一個好風水上佳的地方。朱熹心裏想:“如此吉地,難怪有人爭奪。”暗自掂量,必是小民先人葬著,大戶看著好,就起了貪心。

此時,大戶先稟道:“這是小人家裏新造的墳,泥土工程,一應都是新的,怎麼說是他家舊墳?相公一看,便自然明白。”小民道:“上麵新工程是他家的,底下卻有老土。這原是我家裏的,他強占了剛起的新墳。”朱熹叫取鋤頭鐵鍬,在墳前挖開來看。挖到鬆泥將盡之處,“當”的一聲響,把個挖泥的人震得手疼。撥開浮泥看去,乃是一塊青石頭,上麵依稀有字,刻的本是小民家裏祖先名字。

到這裏事情似乎已經真相大白了,朱熹起身回縣衙,把墳斷歸小民,把大戶問了個強占田土之罪。小民口稱“青天”,拜謝而去。

朱熹斷了此事,心想:“此等鋤強扶弱的事,不是我,誰人肯做?”他深為得意,豈知反中了奸民之計!原來小民詭詐,把朱熹的脾氣摸透了。他看那家大戶墳地的風水好,於是定下一計,把青石刻了字,偷埋在他家墳前,然後再告此一狀。地下先做成的圈套當眾亮出來,朱熹豈能不信?何況從來隻有大戶占小民的,哪曾見有小民謀大戶的?所以晦翁一揮筆就下了定論。

那大戶受冤,心裏不服,到上邊監司處再遞了狀子,仍發崇安縣審問。朱熹更加惱怒,一發狠,便勒令大戶遷出棺柩,把地給小民安葬祖先。如此結果,惹來外麵許多知情者的非議,也有風吹到朱熹耳朵內。他反認為這是大戶力量大,人們都趨炎附勢所致,慨然歎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終不可行!”遂棄官不做,隱居本地武夷山中。

這本是件不折不扣的冤案,在此案中,若說朱熹有意,他並沒收受賄賂,偏袒一方;若說他無意,可他心裏卻先有了一定之規,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為富的定然不仁,有色的必然無德,這種道學,不是人生的實際學問。人不可無正直之心,但是世事是複雜的,在全麵的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之前,先不要急著下結論。

有這樣一個故事,來自一位外國朋友的親身經曆:

我年輕時自以為了不起。那時我打算寫本書,為了在書中加進點‘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尋找。我要去那些窮困潦倒、懶懶散散混日子的人們當中找一個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兒可以找到這種人。

一點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這麼個地方,那兒到處都是荒涼破落的莊園,衣衫襤褸的男人和麵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動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種懶惰混日子的景象也找到了:一個滿臉亂胡須的老人,穿著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為一小塊馬鈴薯地鋤草,在他的身後是一間沒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轉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機前。而當我繞過木棚在泥濘的路上拐彎時,又從另一個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這時我突然停住了腳步。原來,從這一邊看過去,我發現老人的椅邊靠著一副殘疾人的拐杖,有一條褲腿空蕩蕩地直垂到地麵上。頓時,那位剛才我還認為是好吃懶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變成為一個百折不撓的英雄形象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