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肯定要犯錯誤,但是那種被直觀感覺誤導了的錯誤應該盡量避免。
能控製情緒的人,可以成就任何大業
清人傅山說過:憤怒達到沸騰時,就很難克製住,除非“天下大勇者”,否則便不能做到。如果你想和對方一樣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有什麼後果。如果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控製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如何吃力。
在一個雨天,一名學生匆匆地來到集納教授的辦公室,告訴教授說有一位同學出言不遜,當眾侮辱自己,他不知道是該直接找那個學生論個明白,還是應該找對方的教授評理。集納教授聽後說道:“你看,我大衣上的泥巴,就是今早過馬路時濺上的。如果我當時立即抹去,一定會搞得一團糟。所以我把大衣掛到一邊,專心幹別的事,等泥巴晾幹了再處理它,就非常容易了。瞧,輕輕撣幾下就沒事了。”
學生聽了,不太明白。集納解釋說:“批評和侮辱,跟泥巴沒什麼兩樣。我年輕時不善於控製情緒,經受不住別人的批評和侮辱。慢慢地我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把讓我惱火的事擱在一邊,晾一會兒。等我冷靜下來後,再去對付它們。如果你現在就去質問他,你會更生氣,矛盾會更嚴重。我建議等你情緒的水分較多蒸發掉了,再來想這件事。不過晾幹水分後,你也許發現那泥點也淡得找不到了!”
台灣著名的專欄作家吳淡如,有一天,她看電視時,看到一位記者在以誇張的語氣談論她。說她虐待出版社編輯,在編輯大腹便便時還要她到家裏來監督裝潢工程,還說她所有的書都是背後有個“影子兵團”在代筆,並非她親筆所寫……
吳淡如聽到這裏簡直氣炸了,這種憤怒像台風天氣的潮水一樣,一波一波地在撞她的心,她很想馬上打個電話給記者說清楚講明白。但是念頭一轉,她又暫時忍住了,因為她的心裏有個聲音告訴她:且慢發火。她知道有句話叫“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自己怒氣衝衝的直接回擊,除了讓自己泄恨之外,並不能解決問題。
於是她決定忍幾天,等下次有機會碰到那位記者時再說清楚。幾天後,當她遇到那位記者時,記者向她道歉說:“對不起,那是很久以前錄的節目,那時候我並不認識你,誤聽了謠言……我不知道他們會回放,也一直以為你老早就知道了,但你卻寬宏大量,並不在意……”
吳淡如聽了記者的話後,慶幸自己當時沒有發火,否則的話,就可能失去了一位朋友了。由此可見,我們若想發火時,不防先忍耐一下,讓這些情緒冷卻下來,這時你可能就會發現,有些事根本就不值得去發火。
如果被某件事惹得氣憤異常、情緒激動時,我們可以把它冷卻一下,有人說“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這就是冷凍脾氣的一種小技巧。
相反,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在怒火的支配下,很可能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蠢事來。
在法國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這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作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而罪魁就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不能克製自己,而引發爭吵、罵人、打架,甚至流血衝突的情況。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或一句話說得不當。坐地鐵時爭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都可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或拳腳演練的導火索。而這些矛盾,卻不是不能平和地解決的。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好好地思索一番: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有的是因為認識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為對對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見和誤解。如果你有較大的度量,以諒解的態度對待別人,忍住最容易爆發的激動情緒,這樣你就可能贏得時間,矛盾也可能得到緩和。
有這種見識的人,當再受到別人的一時的誤解或傷害時,大都能一笑而過,不讓無端的怒火燒傷別人,折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