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喻指匆匆忙忙、粗製濫造地加工衣服。

用浮石磨光某人

【溯源】 德語成語。在古代的德國,人們常用浮石磨光獸皮做衣服,僧侶也用這種方法磨光羊皮用於書寫。“用浮石磨光某人”一語即由此而來,原為舊時德國兵營用語,意為用嚴格的操練來造就合格的士兵。

【釋義】 表示用盡一切辦法造就理想的人才。

用鉤刀或彎頭牧杖

【溯源】 鉤刀是舊時英國農民修剪樹枝用的工具,彎頭牧杖是牧羊人用的牧羊工具。英國封建時期的領主規定,佃農隻能采伐牧羊杖能夠得著、鉤刀能砍得下的樹枝作為燒柴。也就是說,佃農隻能折取生長在樹幹下部的一些細樹枝。

【釋義】 轉義為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去做某事。

用鉤子鉤上鼻子

【溯源】 語出《聖經·舊約·以賽亞書》。亞述王率兵攻到耶路撒冷城下時,上帝耶和華咒詛亞述王說:“你豈沒有聽見我早先所做的、古時所立的嗎?現在藉你使堅固城荒廢,變為亂堆。所以其中的居民力量甚小,驚慌羞愧。他們像野草、像青菜,如房頂上的草,又如田間未長成的禾稼。你坐下,你出去,你進來,你向我烈怒,我都知道。因你向我發烈怒,又因你狂傲的話達到我耳中,我就要用鉤子鉤上你的鼻子,把嚼環放在你口裏,使你從原路轉回去。”

【釋義】 意為能夠完全支配、控製某人。

用帽子表態

【溯源】 十五世紀時,法國出現了一種無沿軟帽,深受男女喜愛。到了十七世紀,法官和政府官員也戴起了這種帽子。在開司法會議或其他會議時,到會者常舉起帽子來表示讚同某項決定,因此,“舉帽子”逐漸成了表態的一種方式。

【釋義】 指隨聲附和、同意他人意見。

用木棍敲打腦殼

【溯源】 語出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兩個掘墓人在為溺水身亡的奧菲利婭掘墓穴。其中一位給另一位出了個難題:“誰造出的東西比泥水匠、船匠或木匠更堅固?”對方想了想,回答不出。出題的便挖苦他說:“別再用木棍敲打你的腦殼了!懶驢打死也走不快。下次有人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回答‘掘墳的人’。因為他造的房子是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的。”

【釋義】 形容冥思苦想、絞盡腦汁。

用石頭做麵包

【溯源】 源自古代德國的婚俗。古代德國人認為,祖先墓穴中的石頭具有神奇的力量,能給新娘帶來幸福和希望,同樣也會帶給其他人難以言說的好處。於是,一些急於出嫁的姑娘,會站在或坐在從祖先墓穴中取出來的石頭上,然後說道:“我站在熱乎乎的石頭上,誰愛我,就把我帶回家去吧。”可盡管石頭擁有如此的魔力,卻不能將其做成麵包。

【釋義】 比喻無法實現的事情。

用拖纜係住某人

【溯源】 源自德國海員用語。船隻在航行途中,因無風或缺乏燃料而無法繼續前進時,隻能靠有動力的船把它拖進港口,這時就要用拖纜把兩條船係住。後來,人們將這一做法用於比喻人際關係,“用拖纜係住某人”一語即由此而來。

【釋義】 表示在學習或工作上幫助別人,拉別人一把。

用言語把人心燃亮

【溯源】 語出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先知》。普希金采用《聖經》語言,模仿上帝差遣先知以賽亞,使背棄上帝的以色列人遭受災難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向人民宣傳革命真理的決心。“……然後,他用劍剖開我的胸膛,挖出一顆顫抖的心髒,又往裂開的胸中,塞進一塊熊熊燃燒的火炭。我像一具死屍躺在荒野上。於是上帝的聲音向我呼喚:‘起來吧,先知!要聽,要看,讓我的意誌附在人的身上。去吧,走遍大地和海洋,用我的言語把人心燃亮。’”

【釋義】 喻指滿懷激情地進行宣傳教育工作。

猶大

【溯源】 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負責為耶穌及使徒掌管錢囊。有一次,伯大尼的馬利亞用極珍貴的香膏抹耶穌的腳時,他問道:“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個銀幣周濟窮人呢?”猶大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而是因為他是個賊,常取錢囊中所存的錢。後來,猶大以三十個銀幣將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耶穌死後,猶大悔恨莫及,把三十個銀幣擲於殿中,自縊而死。

【釋義】 常用作叛徒的代名詞。

猶大的親吻

【溯源】 猶大是《聖經》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子弟十二門徒之一。耶穌傳布新道雖然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卻引起了猶太教長老祭司們的仇恨。他們用三十個銀幣收買了猶大,要他幫助辨認耶穌,猶大與他們約好暗號,他跟誰接吻,誰就是耶穌。當他們到客西馬尼園抓耶穌時,猶大假裝請安,擁抱和親吻耶穌。耶穌隨即被捕,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釋義】 比喻用花言巧語掩飾的叛賣行為。

猶杜什卡·戈洛夫廖夫

【溯源】 俄國作家薩爾蒂科夫·謝德林的長篇小說《戈洛夫廖夫老爺們》中的主要人物,原名為波爾菲裏·弗拉季米羅維奇·戈洛夫廖夫。他從小就會察言觀色,花言巧語,而且特別陰險狡詐,被人稱為“猶杜什卡”,即“小猶大”。

【釋義】 貪婪、無恥、偽善、陰險、殘暴等各種醜惡品質的代名詞。

有九條命的貓

【溯源】 貓的大腦大而發達,嗅覺和聽覺都十分靈敏。它的脊椎骨以肌肉相連,不靠韌帶固著,因而身體十分柔軟,可以自由屈伸。貓上跳和前躥時永遠以四足先著地,且僅以腳趾著地行走,所以走路異常輕盈。它的足底生有厚軟的肉趾,即使從很高的地方跌落下來,也不會受傷。正因為貓具備很多優異的自然屬性,所以不易遭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和傷害。舊時的英國人不解其中奧妙,迷信地認為貓是長生不老之物,有九條命。“九”乃極言貓生命力的強大,其實貓的自然壽命僅為九至十年。

【釋義】 喻指生命力極強的人。

有人打你的右臉 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耶穌登山訓眾,在宣講“要愛仇敵”的信條時說:“你們聽見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隻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想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裏路,你就同他走二裏。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釋義】 比喻為人慈悲,寬容大度。

有手有腳

【溯源】 源於德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對於騎士來說,要用右手執劍,左腳踩鐙上馬,因而右手和左腳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被砍去右手和左腳,無異於使他成為一個廢人,所以在當時是一種極其殘忍的刑罰。“有手有腳”便衍生為健全和完滿的標誌。

【釋義】 比喻考慮周全或理由充分。

有我自己釀造的一滴蜂蜜

【溯源】 語出俄國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鷹和蜜蜂》。鷹嘲笑在花叢裏忙碌的蜜蜂道:“憑你的智慧和勤勞,做這樣的苦工,真叫人可憐。你們成千上萬的蜜蜂,僅為釀蜜忙上一個夏天,可誰能證明你的勞動,誰又能理解你的艱辛?到頭來還不是忙碌一輩子,無聲無息地死去!我跟你們不同,當我在天空中翱翔的時候,百鳥不敢起飛,山鹿不敢露麵,牧童不敢離開畜群!”蜜蜂回答說:“光榮歸於你,願天神宙斯對你仁慈!我生來就是為了大眾的利益,從不想炫耀自己的業績。能看到蜂箱裏有我自己釀造的一滴蜂蜜,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釋義】 用來讚揚不計較個人名利,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

幼年的罪孽

【溯源】 語出《聖經·舊約·詩篇》中祈求帶領保護的禱告詞:“耶和華啊,求你記念你的憐憫和慈愛,因為這是亙古以來所常有的。求你不要記念我幼年的罪孽和我的過犯。耶和華啊,求你因你的恩惠,按你的慈愛記念我。”

【釋義】 指因年輕時的幼稚無知而鑄成的過錯。

於連

【溯源】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出生於小私有者家庭,兩個哥哥都是粗俗之輩。瘦小清秀的於連曾崇拜拿破侖,但是他看到拿破侖的時代已經終結,為了盡快飛黃騰達,他隻得從事神職工作。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他被市長雷納爾選作家庭教師,並贏得雷納爾夫人的愛慕。後來為避免事情敗露,他不得不到神學院學習。後來,神學院院長推薦他到德·拉穆爾府任秘書,得到了德·拉穆爾小姐的愛情。正當他以為自己將要獲得成功時,雷納爾夫人來信告發了他。憤怒的於連瘋狂地在教堂打傷了雷納爾夫人,也因此被判死刑。

【釋義】 指代出身低微,想方設法一心要進入上層社會的人。

愚拙的童女和聰明的童女

【溯源】 源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耶穌向門徒布道時,在說明無法預知天國的到來,所以要時刻警醒地預備著時,打了一個比喻:有十個童女手裏拿著油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帶著燈,卻沒有預備足夠的油;聰明的帶了燈,另外又帶了整瓶的油。新郎來遲了,童女們都睡著了。到了半夜,有人喊道:“新郎到了,你們都出來迎接他!”愚拙的童女向聰明的童女要燈油,沒有要到,隻好去鋪子裏買。這時新郎到了,聰明的童女與新郎一起去赴宴席。愚拙的童女隨後也到了,她們叫門,新郎卻回答不認識她們。

【釋義】 喻指做事情有準備和沒有準備,有心計和沒有心計的人。

與其學夜鶯 還不如學金翅雀

【溯源】 源自俄國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椋鳥》。椋鳥從小就學會了金翅雀的叫聲,而且學得惟妙惟肖,受到林中鳥兒的歡迎。然而它卻不知足,聽到別人誇夜鶯唱得好聽,就去學夜鶯。可是,當它唱夜鶯的歌時,那聲音簡直不堪入耳,時而聽著像貓的喵喵聲,時而聽著像山羊的咩咩聲,嚇得四周的鳥兒都紛紛飛走了。

【釋義】 比喻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量力而行,切不可圖慕虛榮。

原罪

【溯源】 基督教認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因為受到誘惑,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偷食了伊甸園內的禁果,這個罪過成為人類的原始罪過,一直傳至亞當的所有後代,成為人類一切罪惡和災禍的根由。即使是剛出世就死去的嬰兒,雖未犯任何罪,但因為有與生俱來的原罪,仍然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贖。

【釋義】 泛指一切罪惡的根源。

圓桌會議

【溯源】 源自西歐中世紀有關英國國王亞瑟的傳奇。亞瑟王在與他的騎士們共商國事時,大家都圍坐在一張圓形桌子的周圍,騎士和君主之間不排位次,“圓桌會議”由此得名。圓桌會議是一種平等對話的協商會議形式,至今仍在許多國際會議中使用,在英國的溫切斯特堡還保留著一張這樣的圓桌。

【釋義】 平等交流、意見開放的代名詞。

約伯

【溯源】 《聖經》中的人物。約伯原為馬斯人,有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家中奴仆成群,牲畜滿園。約伯雖然財產豐厚,卻為人正直,虔信上帝。有一天,眾天使都聚集在上帝麵前,魔鬼撒旦也在其中,上帝問撒旦:“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約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誠實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撒旦認為約伯敬畏上帝,是因為得到了上帝的庇護,如果上帝毀掉他現在擁有的一切,他一定會拋棄上帝。於是上帝同意考驗約伯,並讓撒旦去執行。於是撒旦先讓約伯變得一貧如洗、兒女全亡,又讓他的身體承受疾病的苦痛,還有朋友的誤解。可約伯從未曾失去信心,仍渴望得到上帝的嘉許,重享義人的光榮。最後,上帝鑒於他的誠心,使他脫離苦境,又賜予他兒女及更多的財產。

【釋義】 喻指多災多難,一貧如洗的人,或忍耐力極強的人。

約伯的安慰者

【溯源】 《聖經》中約伯的三位朋友。他們聽說約伯遭難後,便遠道趕來探望約伯。他們從傳統的宗教觀念出發,認為約伯之所以遭此大難,一定是他獲罪於上帝而受到了懲罰,因而勸約伯向上帝懺悔。朋友們對約伯無端的指責使他感到更加痛苦,他說道:“你們為什麼無休止地使我悲傷,用言語一再地折磨我?你們不停地侮辱我,你們虐待我卻不以為恥。縱使我錯了,我的錯誤自己承擔,你們自以為比我良善,把我的禍患當作我犯罪的證據,難道你們看不出這是上帝的作為嗎?”

【釋義】 喻指那些安慰不成,反使別人增加痛苦的人。

約櫃

【溯源】 也稱為“結約之櫃”,《聖經》中古猶太人存放上帝的約法的聖櫃。摩西奉上帝之命,用貴重的木材製成方櫃,內外包金,用來保存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法。櫃內藏兩塊刻有“十誡”的石板,還有藏著“嗎哪”的金盒及亞倫的手杖。傳說約櫃起初放在聖墓殿的至聖所中,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後,將它移供於殿內。後來,聖殿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毀,約櫃下落不明。

【釋義】 喻指保存著貴重物品的精致匣子或箱子,也喻指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

約翰·漢考克

【溯源】 約翰·漢考克(1737年1月12日~1793年10月8日)為富商出身,美國獨立戰爭的領袖,《獨立宣言》的第一個簽署人。據傳,他在《獨立宣言》上的簽名寫得要比別人的大兩倍,簽完後還風趣地說道:“好啦,現在英國國王不用戴眼鏡就可以看清我的名字了。”以致他的簽名在當時成為一個重大事件,並廣為人們所傳頌。

【釋義】 親筆簽名的代名詞。

約翰牛

【溯源】 原是十八世紀英國作家約翰·阿布什諾特在《約翰·布爾的曆史》中所創造的一個矮胖愚笨的紳士形象,用來諷刺當時輝格黨的戰爭政策。由於“布爾”在英文中是牛的意思,故譯為“約翰牛”。隨著《約翰·布爾的曆史》一書的暢銷,人們便用“約翰牛”來稱呼英國人。

【釋義】 泛指英國或英國人。

約拿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約拿書》。約拿是上帝的仆人,心胸非常狹窄。上帝派他去尼尼微城,向那裏的居民宣告厄運即將降臨。可約拿卻在中途搭乘海船前往他施,以躲避耶和華。上帝非常氣憤,令海上狂風大作,波濤翻滾,船上的水手們都被嚇得失魂落魄。大家決定抽簽來看看是誰帶來的災難,結果約拿的名字被抽中。約拿隻好承認自己信仰的是上帝,因為不聽上帝的吩咐而使上帝發怒,隻要將他拋入大海,風暴就會平息。約拿落水後,上帝又讓一條大魚吞進約拿。約拿在魚腹中不斷向上帝禱告,並發誓忠於上帝。三天三夜後,大魚遵從上帝的旨意,將約拿吐到海濱的沙灘上。

【釋義】 喻指給大家帶來不幸和災難的人。

約拿的蓖麻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約拿書》。約拿奉上帝之命,前往尼尼微城宣告該城在四十天後將被毀滅。尼尼微城裏的人相信上帝的話,從國王到貧民紛紛停止邪惡的行為,並披麻坐灰,禁食,以示痛悔。上帝見他們誠心懺悔,便改變主意,不再降災禍於尼尼微城。約拿認為上帝出爾反爾,非常憤慨,便到城外搭了個涼棚,坐在陰影下,靜觀尼尼微會發生什麼事。這時,上帝在他麵前長起一棵高高的蓖麻樹,使樹蔭遮住約拿的頭,讓他感到涼爽無比。到了第二天清晨,上帝又讓一條蟲子咬死這棵蓖麻樹。太陽升起後,灼熱的東風吹過來,約拿在日曬風曛的折磨下幾欲昏厥過去。這時,上帝對約拿說道:“那棵蓖麻樹不是你栽種的,你也沒有使它生長,可你卻為它感到可惜,那麼,我不是更應該憐憫尼尼微這座大城嗎?畢竟城裏有十二萬無辜的孩子,還有許多牲畜呢!”

【釋義】 喻指朝生暮死,長得快凋謝得也快的東西。

約瑟的彩衣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創世記》。約瑟是雅各與拉結之子,有弟兄十二人,排行第十一。雅各因是老來得子,特別寵愛約瑟,特別為他做了件彩衣,使其他兄長們非常嫉恨約瑟。有一天,兄長們在外牧羊,雅各讓約瑟去看看他們和羊群。兄長們見到約瑟,想乘機把他殺死,遭到兄長流便的反對。他們隻好剝去約瑟的彩衣,將他賣給外地的商人,然後殺了隻公山羊,把羊血塗在約瑟的彩衣上,派人拿著回家給父親雅各報信,說約瑟被野獸吃掉了。雅各信以為真,竟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圍上麻布,為約瑟哀哭了許多日子。

【釋義】 喻指顯示榮譽的服裝,或受到寵愛的標誌。

越過樹樁和石塊

【溯源】 德語成語。在中世紀時,德國的道路高低不平,遇到下雨時更是泥濘難行。後來,人們在鬆軟泥濘的路段鋪上圓木,在沼澤地帶打下樹樁,墊上石塊,以便於行人和車輛通過。

【釋義】 喻指克服重重困難,越過種種障礙。

越過柵欄

【溯源】 在古代的德國,法庭審判犯人都在露天公開進行。為了防止人群擁擠,保證公審的順利進行,便在法庭與人群之間打了許多木樁,並用繩子圈起來,後來又用固定的木柵欄代替臨時的木樁和繩子。如果有人在審判時越過柵欄,就要受到相關的懲罰。

【釋義】 比喻超過了規定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