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喻指事物的陰暗麵,不光彩的一麵。

衣袖裏藏著一張愛司牌

【溯源】 在大多數的紙牌遊戲中,愛司通常是最大的一張牌。玩牌時,常有些人作弊,將此牌藏在衣袖中作為應急的王牌,伺機用之取勝。

【釋義】 喻指握有製勝的妙計、計劃。

伊阿古

【溯源】 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中的反麵人物。伊阿古不僅貪婪凶狠而且工於心計、巧舌如簧、善於偽裝。他在奧賽羅麵前,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極其誠實的人,以至於奧賽羅極為信任他,在外出時,竟委托伊阿古替他照看心愛的苔絲德蒙娜。

【釋義】 指代陽奉陰違、狡詐奸惡的奸佞小人。

伊甸園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創世記》。上帝創造天地、大海、萬物後,又按照自己的外形造了男人亞當,在東方的伊甸建了一個園子,把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中。園裏有各種賞心悅目的樹木,樹上結滿可以做食物的各種各樣的果子,還有兩棵奇特的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園中有一條河滋潤著花草樹木,上帝又造出各種飛禽走獸陪伴著他。後來,上帝覺得亞當很孤獨,就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作為亞當的妻子,取名為夏娃,與亞當在伊甸園裏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釋義】 喻指樂園、天堂、豐裕質樸的地方。

伊裏斯

【溯源】 古希臘神話中的彩虹女神。古代人認為,彩虹是連接天和地的,因此伊裏斯被認為是神和人的中介者,神音的傳達者,但她隻執行主神宙斯和赫拉的命令。其藝術形象是個手捧一隻杯子,生有雙翅的少女。

【釋義】 指代彩虹或送信的女信使。

伊利亞特

【溯源】 《伊利亞特》是荷馬史詩中直接描寫特洛亞戰爭的英雄史詩。希臘聯軍主將阿喀琉斯因喜愛的一個女俘被統帥阿伽門農奪走,憤而退出戰鬥,特洛亞人乘機大破希臘聯軍。在危急關頭,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陣,被特洛亞大將赫克托爾殺死。阿喀琉斯悔恨至極,重上戰場殺死赫克托爾。《伊利亞特》塑造了一係列古代英雄形象,讚美了他們的剛強威武、機智勇敢,謳歌他們在同異族戰鬥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和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釋義】 指代描寫保衛祖國、抗擊侵略的英雄業績的文學佳作。

伊洛斯

【溯源】 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史詩《奧德修記》中的人物,是伊塔刻島上一個著名的乞丐。伊洛斯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而且食量極大。可他的肌肉卻鬆軟無力,隻能靠為別人傳遞消息賺幾個小錢。伊塔刻島國王俄底修斯在特洛亞戰爭結束後,經過了十年的漂泊和磨難,最後化裝成乞丐回到故鄉。伊洛斯聽說又有乞丐來到城裏,便心懷嫉妒,在別人的慫恿下與俄底修斯決鬥,被俄底修斯擊碎了頭骨,撲倒在地。

【釋義】 常作為窮人或乞丐的代名詞。

伊西斯的麵紗

【溯源】 伊西斯是古代埃及最重要的女神,是母性和豐產的庇護者,主司生命和健康,也是秘密的保護者。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古都賽伊斯的伊西斯的神廟裏,鐫刻著一句話:我乃往事、今事和未來之事。任何死者都未能揭開我的麵紗。

【釋義】 喻指未揭開的秘密或隱藏著的真理。

一半無花果 一半葡萄

【溯源】 科林斯是古代希臘的一座城市。據傳,科林斯人與意大利人做生意時,經常把當地盛產的葡萄發往意大利的威尼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科林斯人竟然毫無顧忌地欺騙買主,把無花果摻雜在葡萄裏,“一半無花果,一半葡萄”即由此而來。

【釋義】 原意為好壞參半、半真半假,現引申為半喜半怒、半推半就。

一磅肉

【溯源】 源自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諷刺喜劇《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富商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由於安東尼奧貸款給人從不要利息,並幫夏洛克的女兒私奔,懷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機報複,佯裝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還就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後來,安東尼奧因商船失事,無力償還貸款。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據法律條文要安東尼奧履行諾言,要在安東尼奧心口附近割一磅肉。為了救安東尼奧的性命,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西婭假扮律師出庭,為安東尼奧辯護。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須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準流血,導致夏洛克因無法執行而敗訴,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財產。

【釋義】 指代無理苛刻的要求。

一杯涼水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耶穌派十二使徒外出傳道時,告訴他們說:“人們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隻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釋義】 喻指微不足道的往事或禮物。

一點不疑惑

【溯源】 俄語成語,源自《聖經·新約·雅各書》。原文為:“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隻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到什麼。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釋義】 原指對上帝的信仰要一心一意,現常用來表示做某事不顧一切、毫不猶豫、決不動搖。

一粒芥菜種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耶穌在故鄉加利利向門徒傳道時,講道天國的奧秘,他設個比喻對門徒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裏。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而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釋義】 喻指能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事物。

一粒麥子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約翰福音》,耶穌在受難前最後一次對民眾們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會結出許多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喪失生命;在世上憎恨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釋義】 比喻用犧牲個人生命來喚醒多數人覺醒的獻身精神。

一仆二主

【溯源】 源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原文為:“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瑪門。”

【釋義】 喻指心懷二誌、左右逢源的兩麵派。

一千零一夜

【溯源】 又譯為《天方夜譚》,是一部古代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全書共有故事一百三十四個,大都生動描繪了中世紀阿拉伯社會生活的複雜畫麵,反映了平民大眾的思想感情,情節離奇曲折、變幻莫測,想象力豐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釋義】 喻指非比尋常、奇妙無比的事物。

一時的哈裏發

【溯源】 源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睡著的人和醒著的人的故事》。“哈裏發”是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教國家領袖的稱號。哈裏發何魯德·拉斯德在一次微服私訪時,受到富商之子艾博·哈桑的殷勤款待。哈桑表示自己日思夜想有一天能當上哈裏發,哪怕隻能當一天。哈裏發答應幫他實現這個願望。他偷偷在哈桑的酒杯裏放了一塊蒙汗藥,將他麻醉後,吩咐手下將他背到宮中,換上哈裏發的衣服。哈桑醒來後,發現自己真的成了哈裏發,便興高采烈地以哈裏發自居,向其他人發號施令。到了夜裏,哈裏發故伎重施,將哈桑送回家。就這樣,哈桑當了一天的哈裏發。

【釋義】 喻指任期極短、曇花一現似的大人物。

一雙鞋子她還沒有穿壞

【溯源】 語出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的叔父毒死了國王,篡奪了王位,王後未等葬禮完畢就改嫁給殺夫仇人。在德國求學的哈姆萊特回國奔喪,在得知母後改嫁的事情後,他非常氣憤:“……一個月以前,她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王下葬。她送喪時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穿壞,她就,她就,哦,上帝啊!”

【釋義】 用來形容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或比喻時間很短暫。

一物在手勝於兩物在望

【溯源】 語出法國作家拉封丹的寓言詩《小魚和漁夫》。有位漁夫在河邊捉到一條鯉魚,雖然魚很小,但他認為這是頓美餐和盛宴的第一步。可憐的小魚對漁夫說道:“你要我有什麼用呢?我頂多隻夠你吃半口!要是你讓我長成大鯉魚,你會重新釣到我的,有個大稅官會出高價把我買走。否則,你還得去找上百條像我這樣小的魚,才能做成一盤菜。不過,這又算是什麼菜呢?”漁夫沒有被小魚騙住,最後將它下了煎鍋。作者評論道:“這就是一物在手勝於兩物在望,這一個是可靠的,另一個卻不是這樣。”

【釋義】 喻指要善於抓住眼前的機會。

一燕不成春

【溯源】 源自伊索寓言《浪子和燕子》。有位浪子將父親的遺產揮霍殆盡,隻剩下一件外衣。有一天,他見到一隻燕子,以為春天已經來臨,便把外衣也賣掉了。嚴冬來臨時,燕子被凍死了。浪子對燕子說:“朋友,你毀了我,也毀了你自己。”

【釋義】 比喻不能根據個別現象去推測事物的整體。

一隻兔子在我麵前躥過街

【溯源】 在德國民間傳說中,兔子和貓是女巫的化身,所以代表著不幸,特別是一清早遇到兔子更是倒黴,而熊、狼和公豬以前在德國卻是幸福的象征。如果獵人出門遇到了兔子,就得轉身回家。

【釋義】 喻指遇到不愉快、很倒黴的事情。

以利亞的外衣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列王紀》。希伯來先知以利亞離開何烈山後,在大馬士革遇見農民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在田裏耕地。以利亞遵上帝之命,走上前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的身上,以示收他為徒。以利沙回到家裏,宰了兩頭牛,招待了眾鄉親,又吻別了父母,跟著以利亞走了。

【釋義】 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術和技能。

以色列出了埃及

【溯源】 語出《聖經·舊約·詩篇》。“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離開說異言之民。那是猶太為主的聖所,以色列為他所治理的國度。滄海看見就奔逃,約旦河也倒流。大山踴躍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滄海啊,你為何奔逃?約旦河啊,你為何倒流?大山啊,你為何踴躍如公羊?小山啊,你為何跳舞如羊羔?大地啊,你因見主的麵,就是雅各上帝的麵,便要震動。他叫磐石變為水池,叫堅石變為泉源。”

【釋義】 比喻擺脫了奴役和壓迫,走向自由和光明。

以實瑪利

【溯源】 《聖經》中的人物,為猶太人始祖亞伯拉罕與其妻撒萊的侍女夏甲所生之子。夏甲懷孕後,為主母撒萊所不容,被迫逃往曠野。上帝讓夏甲回到主母身邊,並答應使她的後裔及其繁多,先使她生一個兒子,起名以實瑪利,並形容以實瑪利“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

【釋義】 因為“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使這個名字成為與社會格格不入、為社會所不容之人的代名詞。

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出埃及記》。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耶和華上帝在西乃山向摩西曉諭十條誡命,還宣布了許多律例,具體規定了各種刑罰的細則。在談到殺人之律例時,上帝說道:“人若彼此爭鬥,傷害有孕的婦人,甚至墮胎,隨後卻無別害,那傷害他的總要按婦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審判官所斷的受罰。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釋義】 指必須給犯罪者以相應的懲罰。

因胃口不清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提摩太前書》。使徒保羅在寫給小亞細亞的一位青年基督徒提摩太的信中,告誡提摩太:“因你胃口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這句話後來成為古代修道院的規矩,在允許飲酒吃油的日子裏,修道士們也可以飲酒。

【釋義】 現成為人們飲酒或勸酒的理由。

音樂血管

【溯源】 從古希臘時代至中世紀,西方人始終把血管看作是心靈和氣質的歸宿和根源,因此常把具有某種藝術天賦和氣質的人,說成是具有某種血管的人。例如世界著名音樂家莫紮特從六歲起就能譜寫樂曲,顯現了非凡的音樂天賦,被稱為具有音樂血管的人。

【釋義】 對音樂天才或天賦的謔稱。

銀叉派

【溯源】 語出英國作家威廉·梅克庇斯·薩克雷的散文集《勢利入臉譜》。在古埃及,最初白銀的價格比黃金昂貴,因此白銀製品被貴族上流社會所壟斷,成為財富及權勢的標誌。作者在文中借“銀叉”喻指上流社會的生活和禮儀,諷刺那些隻會描寫上流社會奢靡生活的文學創作,稱這類作家為“銀叉派”。

【釋義】 指代熱衷描寫上流社會生活情趣的作家。

引起糾紛的蘋果

【溯源】 在特洛亞戰爭爆發前夕,忒薩利亞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結婚時,奧林波斯諸神都被邀請參加了婚禮,唯獨忘了請不和女神厄裏斯。為了報複,厄裏斯在婚宴上丟下一隻金蘋果,上麵寫著“贈給最美麗的女神”。天後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愛神阿佛洛狄忒都認為這隻蘋果是送給自己的,互相爭執不下,便請天神宙斯裁決。宙斯讓她們請特洛亞王子帕裏斯公斷,三位女神分別許給他富貴、智勇、美女,希望他能把金蘋果斷給自己。帕裏斯想獲得絕代佳人的愛情,就把蘋果判給了愛神。於是,愛神幫他拐走了斯巴達王的妻子海倫。為了奪回海倫,希臘人遠征特洛亞,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亞戰爭。

【釋義】 喻指引起爭執和糾紛的根源。

引起爭端的石塊

【溯源】 據傳在1822年,德國的皮爾卡倫地區有兩個親戚為了一塊石塊的歸屬鬧到了法院,請求法官裁決。原來,這塊石頭在兩家土地的分界處,雙方都想據為己有。法官裁決該石塊不屬於任何人,而應埋在法院門前,並在露出地麵部分刻上“引起爭端的石塊”幾個字,以使每個看到石塊的人都能得到啟示,不要因這樣的小事來煩擾法院。

【釋義】 現用來喻指引起麻煩和不愉快的事情。

印第安之夏

【溯源】 據傳,初期來到美洲定居的歐洲人,在第一次霜凍後便開始做過冬的準備。當地的印第安人告訴他們不必著急,天氣還會轉暖。果然不久後又出現了陽光灼熱、異常溫暖如夏日般的天氣,移民們便將這種天氣稱為“印第安之夏”。

【釋義】 指深秋或初冬時出現的溫暖天氣,或喻指人生暮年時的回春期。

櫻草花間的小徑

【溯源】 語出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哈姆萊特與禦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小女兒奧菲利婭熱戀著。奧菲利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規勸妹妹不要把丹麥王子的獻媚求愛當作真情,他認為那不過是青年人一時的感情衝動,即使王子真的鍾情於她,王子目前的狀況也不允許他自由地選擇心上人。他奉勸妹妹一定要自珍自愛,不要讓寶貴的貞潔受到欲望的玷汙。聽罷哥哥的勸誡,奧菲利婭答道:“我將要記住你這個很好的教訓,讓它看守著我的心。可是,我的好哥哥,你不要像有些牧師那樣,指點我上天去的險峻荊棘之途,自己卻在櫻草花間的小徑上流連忘返,忘記了自己的箴言。”

【釋義】 喻指尋歡逐樂的去處,或使人墮落的生活道路。

硬幣終於落下

【溯源】 購物者向自動售貨機投入硬幣後,有時會遇到售貨機失靈的時候。這時,顧客往往會用拳頭敲擊售貨機,在震動之下硬幣也許會落下去,使售貨機恢複正常。後來,德國人便用自動售貨機比喻一個人的接受能力。“硬幣落得快”表示接受能力強,“硬幣落得慢”表示接受能力差,“硬幣上有降落傘”表示接受能力特別緩慢。

【釋義】 “硬幣終於落下”喻指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永世流浪的猶太人

【溯源】 指中世紀基督教傳說中的人物阿哈斯佛盧斯。他在耶穌被押赴刑場的途中辱罵耶穌,而被罰永世流浪直至世界末日。耶穌對他說道:“我站著並得安息,而你將永世流浪。”

【釋義】 喻指終生漂泊,永遠流浪的人。

用發燙的針縫

【溯源】 德語成語,源自德國民間傳說。有位裁縫為了趕活,已經不停地忙了個通宵,連縫衣針都被用得發燙。天快亮時,他突然想起還有件外套已經到了交貨日期,趕緊用發燙的針把這件衣服趕製出來。沒想到,這件衣服穿到顧客身上,紐扣很快就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