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X
希波克拉底誓言
【溯源】 希波克拉底(約前460~前377)出生於著名的僧醫世家,是古希臘的名醫,內、外科醫術都非常高超,被西醫界譽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一篇著述,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陳述醫師與學生之間應當相互承擔的義務,第二部分是有關醫師的誓約。規定醫師要發誓盡其所能、毫無怨言地為患者服務,不謀求私利,還要保護患者的隱私。據有關文獻記載,這篇誓言並非希波克拉底所著,但仍被醫學界奉作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準則,許多醫學院在入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都把誦讀這篇誓言作為一項重要程序。
【釋義】 指代醫務工作者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
希爾德市民
【溯源】 源自十六世紀德國同名民間故事集。故事中的希爾德市民原是希臘七賢之一的後代,他們比其他地方的人聰明、勤勞,總是幫助其他地方的人解決一些問題,因此名聲遠揚,各地的帝王將相、王孫貴族都來聘請他們做顧問,使希爾德市民贏得了金錢和榮譽。因為男人們都出去當顧問,婦女們隻好代替了男人們的工作,漸漸地,希爾德的情況越來越糟糕。牲畜走失、莊稼腐爛、房屋漏雨……教堂的鍾走得也不準確了,甚至希爾德的孩子也變得愚笨而沒有教養。婦女們給自己的丈夫寫信,訴說希爾德的現狀,於是希爾德的男人們紛紛回到了希爾德。他們認為希爾德的衰落是聰明惹的禍,不想讓別人再來請自己出去工作,便開始裝傻,做出很多傻瓜才能做出的事情,果然沒有人再來請他們做顧問。可是後來,他們從有意識地做蠢事,變成了習慣做蠢事,到最後真的變成了蠢人。
【釋義】 指代愚蠢無知的人,或愛開玩笑的人。
希臘式的湯
【溯源】 有一天,法國詩人拉康(1589~1670)來到女作家德·古爾內小姐的家裏。古爾內給他讀自己寫的幾首諷刺短詩,並詢問他的意見。拉康坦率地說詩寫得不太好,因為毫無諷刺的鋒芒。古爾內說,不必多注意這點,因為這是希臘式的諷刺短詩。隨後,他們同去一位名醫家吃晚餐,席間上了一道淡而無味的湯,古爾內小姐對拉康說:“這湯真差勁。”拉康幽默而略帶諷刺地回答:“小姐,這是希臘式的湯。”
【釋義】 喻指淡而無味的食物,或言而無物的作品。
希律
【溯源】 源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聖母瑪利亞在猶太的伯利恒生下耶穌後,有幾個外地的博士從東方看到耶穌的星,便來到耶路撒冷參拜將來要做猶太王的耶穌。猶太王希律聽說後,擔心自己的王位被人取代,便暗中招來那個幾個博士,讓他們去尋訪那個孩子,尋到了就向他報信。幾個博士因為在夢中得到上帝不要回去見希律的指示,參拜完耶穌後,便從別的路返回本地去了。他們走後,上帝使者便指示約瑟,讓他帶著耶穌母子逃往埃及。希律發現自己被博士愚弄了,氣得火冒三丈,下令將伯利恒兩歲以內的男童全部殺死。
【釋義】 指代凶殘的暴君,或凶惡殘忍的人。
希羅底
【溯源】 源自《聖經·新約·馬可福音》。希羅底原為希律·腓力的妻子,後改嫁給其異母兄弟希律·安提帕。使徒約翰曾指責希律·安提帕娶希羅底不合情理,使希羅底懷恨在心,一心想除掉約翰。有一天,希律·安提帕過生日,希羅底的女兒翩翩起舞為他祝壽。希律非常高興,在眾賓客麵前對她說:“無論你要什麼,哪怕是我的一半江山,我也給你。”女孩問母親希羅底應該要什麼,希羅底凶狠地說道:“要施洗約翰的頭。”女孩於是對希律說:“求王現在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希律因為在眾賓客麵前許了諾,隻好無奈砍了約翰的頭,滿足了女孩的要求。
【釋義】 指代陰險毒辣的惡婦。
西班牙靴子
【溯源】 在中古時期的西班牙,異教裁判在拷問異教徒時,常用一種筒狀刑具夾住犯人的腿和腳,使犯人因難以忍受的疼痛而招供。後來,德國人把這種刑具稱為“西班牙靴子”。
【釋義】 現用來比喻壓迫和束縛。
西羅亞池子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約翰福音》。耶穌在耶路撒冷見到一個生來眼瞎的人。門徒問耶穌,他眼瞎是不是本人或他的父母有罪。耶穌回答說,他眼瞎,隻是為了在他身上顯示出上帝的作為。說罷,耶穌就往地上吐了口唾液,和些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對他說:“你去到西羅亞池子裏洗吧!”瞎子到池子裏洗了一下,眼睛就能看到光明了。
【釋義】 喻指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或解決問題的辦法。
西乃山上的雷鳴
【溯源】 源自《聖經·舊約·出埃及記》。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滿三個月後,來到西乃曠野,在那裏安營紮寨。上帝在西乃山上呼喚摩西,告訴他自己將在第三天降臨在西乃山上,讓百姓不可上山,也不可觸摸山的邊界,違者必被治死。第三天早晨,山頂出現雷鳴、閃電、密雲、很響的號角聲,摩西率領眾人出營迎接上帝。隻見西乃山濃煙滾滾,耶和華在火中降臨山頂,山震動起來,號角聲越來越高。接著,上帝命令摩西及其兄長亞倫一起上山,向他們傳授“十誡”及各種典章和律例。
【釋義】 原指上帝降臨時的恐怖景象,現用來喻指恐怖的宗教。
西牆
【溯源】 耶路撒冷舊城內一段高約二十米、長約五十米,由大石塊築成的圍牆,原為第二聖殿內院西牆的一段。公元前538年,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重返家園,建造聖殿,史稱第二聖殿。公元70年,第二聖殿毀於羅馬人手中,僅存西牆的殘垣斷壁。直到在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中,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舊城,這一遺址才重新為猶太人所控製。每逢星期五,許多猶太教信徒便集中到西牆前,在慟哭中追思猶太民族輝煌的過往,為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同胞祈福,所以西牆又被稱為“哭牆”。
【釋義】 現使用時,喻指能使人得到安慰的事物。
西緒福斯的勞動
【溯源】 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科林斯城的創建者和國王。傳說他是個狡猾自私、作惡多端的人,被宙斯懲罰在地獄裏服苦役:必須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然後巨石立刻從山頂再滾到山下,他隻好再次推上去,周而複始,無休無止。
【釋義】 喻指無休無止、徒勞無益的繁重勞動。
錫巴裏斯人
【溯源】 公元前720年左右,亞該亞人和特洛曾尼人在今意大利科裏利亞諾附近建立了錫巴裏斯城,城內居民稱為錫巴裏斯人。因地理位置優越,錫巴裏斯城很快就繁榮起來,居民們富足而嬌奢。曾有個錫巴裏斯人抱怨在夜裏無法安睡,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有片玫瑰花的花瓣壓在他身下,弄得他輾轉攤反側,難以成眠。可見錫巴裏斯人是多麼故作嬌貴。
【釋義】 指代追求感官享樂、奢淫放縱的人。
洗幹淨脖子幹站在那兒
【溯源】 德語成語,源自一則猶太民間笑話。小莫裏茨的姑媽要來探訪,媽媽讓他把脖子洗幹淨,免得在姑媽麵前出醜。小莫裏茨對媽媽的吩咐無動於衷,還振振有辭地對媽媽說:“要是姑媽不來呢?我不就洗幹淨脖子幹站在那兒了啦!”
【釋義】 喻指白費功夫或出洋相。
洗禮
【溯源】 基督教的入教儀式。基督教認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受誘惑偷吃禁果,犯了整個人類背負的“原罪”。即使剛出世即死去的嬰兒,也具有與生俱來的原罪。除原罪外,凡是違背上帝旨意的罪過即為“本罪”或“現犯罪”。所以凡是入教的人,必須先要經過洗禮,以赦免其人的“原罪”和“本罪”。洗禮時,可以把受洗者的全身或半身浸入水中施行“浸禮”,也可以在受洗者的額上或頭上灑水或滴水施行“注水洗禮”。
【釋義】 現使用時除了保留其宗教含義外,還轉義為初次接受鍛煉或考驗。
洗某人的頭
【溯源】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犯了過失的時候,便自行洗頭或奉祭司之命去洗頭,以求得眾神的寬恕。洗頭時最好用海水,沒有海水也可以用河水或泉水。古羅馬的婦女尤甚,即使犯了小小的過失,她們也要去台伯河洗三次頭。
【釋義】 意為告誡某人,或嚴厲訓斥某人。
洗手
【溯源】 源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洗手”是古猶太人、羅馬人的一種宗教習俗,象征執法的法官公正廉潔。耶穌被猶大出賣後,當權者無權執行判決,便將耶穌押交給羅馬駐猶太總督彼拉多。彼拉多查不出耶穌的罪過,見他是加利利人,就將他轉給管轄加利利的希律王。希律王戲弄完耶穌,又將他轉給彼拉多。彼拉多迫於祭司長和民間長老的要求,為了避免發生暴亂,隻好違心下令處死耶穌。彼拉多拿水在眾人麵前洗手,說道:“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
【釋義】 現用來表示與某人某事斷絕關係,或推卸某種責任。
瞎子領瞎子
【溯源】 語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猶太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向耶穌指責其門徒違反古人的傳統習俗,飯前不洗手。耶穌不以為然,反指責他們以古人傳統為借口,違背上帝的誡命。耶穌認為入口的不能汙穢人,出口的才能汙穢人。法利賽人不服耶穌的話,耶穌說道:“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罷!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裏。”並接著向門徒解釋說:“你們到如今還不明白嗎?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裏,又落在茅廁裏。唯獨出口的,是發自內心,這才汙穢人。因為從心發出的有惡念、凶殺、奸淫、苟合、偷盜、妄證、誹謗,這些都是汙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汙穢人。”
【釋義】 喻指外行人引領外行人,誤人誤己。
下貓狗雨
【溯源】 在斯堪的納維亞神話中,貓被視為具有能夠影響天氣的巨大魔力的神物,駕乘暴風雨的女巫便化作貓形,所以貓常被作為傾盆大雨的象征。狗同狼一樣,是眾神之父和風神的聖獸,於是被視為風的象征。
【釋義】 在現代英語口語中,指代傾盆大雨、暴風驟雨。
下士的寡婦自己打自己
【溯源】 源自俄國作家果戈理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某市的市長是個昏官,當他得知欽差大臣要前來微服私訪時,不由得為自己所做的那些敲詐勒索、貪贓枉法的事擔心,而且他還打過一個下士的寡婦。所以當他見到假冒的“欽差大臣”時,嚇得不打自招,說下士的寡婦造謠說被他打過。後來,他得知下士的寡婦前來向“欽差大臣”告狀,就為自己辯護說:“下士的寡婦在您麵前謊告,說我打她。她這是血口噴人,真的,血口噴人!她自己把自己打了。”
【釋義】 喻指不打自招、欲蓋彌彰。
夏天落雪
【溯源】 語出《聖經·舊約·箴言》。原文為:“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榮也是如此。”夏天落雪是反常的自然現象,收割時下雨會給農民帶來麻煩和損失,《箴言》以此比喻愚昧無知的人不配受到尊敬和獲得榮譽。
【釋義】 喻指違背常理的事物或現象。
夏娃
【溯源】 《聖經》中人類始祖亞當的妻子。上帝創造亞當後,覺得他獨居很孤單,便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成女人,作為他的配偶,就是夏娃,兩個人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裏。後來夏娃因為好奇,在蛇的誘惑下,與亞當摘食了禁果,使上帝發怒懲戒他們,將他們逐出伊甸園。
【釋義】 常用來比喻好奇的女人或赤裸的女人。
先要和他吃掉一舍非爾鹽
【溯源】 德語成語。舍非爾是德國古老的計量單位,每一舍非爾約在三十至三百升之間,因此要吃掉一舍非爾鹽絕非易事,而且人體每天能接受的鹽分有限,食用過多會損害身體,所以合吃掉一舍非爾鹽的人,必然是共同生活了很長時間的人,彼此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釋義】 喻指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必須要與之生活一段時間。
現在時鍾敲了十三下
【溯源】 德語成語,源自《聖經》中關於耶穌受難的傳說。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共十三人在享用“最後的晚餐”後,就被門徒猶大出賣給猶太當局,釘十字架而死。從此,十三便被視為不吉利的數字,認為它會帶來厄運。例如西方計數單位的一打是十二個,如果碰到一打是十三個,則認為是不祥的“魔鬼的一打”。
【釋義】 用來表示沒預料到,很驚訝。
香格裏拉
【溯源】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他所著的《失去的地平線》一書中,寫到了一個叫香格裏拉的地方。這個地方在中國西部的群山中,那裏的人們與世隔絕,過著和平、寧靜、悠閑的幸福生活,而且永遠青春不老。如果離開這個地方,人就會很快衰老。
【釋義】 現常用來指代美好的幸福之地。
想逮人的人反倒被人逮住
【溯源】 源自法國拉封丹的寓言詩《老鼠和牡蠣》。有隻老鼠出外遠遊,離開自己常年居住的地方,它感到世界十分遼闊廣大。幾天後,它在海邊看到許多牡蠣,以為是看到了大船。正好有隻牡蠣張開了貝殼,在陽光下美美地品嚐著新鮮空氣。這隻牡蠣看上去無比的鮮美,使老鼠不由得垂涎三尺,走向那隻牡蠣,便伸長脖子去咬。這時,牡蠣突然合上殼,緊緊夾住了這隻無知又貪食的老鼠。作者借此嘲笑那些對世事毫無經驗,見到點微不足道的事便驚奇不已的人,並指出:想逮人的人反倒被人逮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