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活著,不過是努力對得起自己(2 / 3)

美國有職業專家指出,現代社會的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如果停止學習,目前所有的高薪者都會在5年之內變成低薪者,形勢殘酷得讓人不得不提高警惕。

人才折舊是必然的趨勢,阻止這一趨勢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學習。過去人們認為“有高學曆就是人才”,現在人們開始轉變觀念了,當你被需要時,你才是人才,如果不被需要,那就什麼都不是。如今,科學技術發展得這麼快,市場經濟也瞬息萬變,對於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地順應其變化而變化。

未來的社會將會隻剩兩種人,一種是非常忙碌的人,屬於“奇貨可居”,另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屬於“閑人”。你要想不成為後一種人,就必須不斷地投資自己,讓自己變得“奇貨可居”,成為眾多企業競相爭搶的人才。

那麼,如何對自己投資?如何選擇投資方式呢?

1.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為自己投資時要麵臨選擇專業的問題,毫無疑問,第一選擇當然是自己喜歡的專業。若是自己都不喜歡,則逼著自己去學也學不進去,還不如幹脆找自己喜歡的專業。如果在自己的愛好上下功夫,一定會有所成,將來得以應用,既能獲得更多的物質回報,又能得到精神方麵的滿足。

2.選擇社會所認可的專業

選擇專業時,我們不得不考慮社會現實,因為我們學有所成時一定是要應用到社會中的。那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學什麼,這樣才會有的放矢,最後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對得起自己的投資。

3.對得起自己的投資

要對得起自己的投資,意思是要努力學習,不能剛剛拿出工資的將近一半交了學費,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最後白白投資,學不到東西,那就得不償失了。

之所以要在精神方麵投資,就是為了將來能夠有能力滿足自己更多的物質需要,同時也能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一味地貪圖玩樂,忘了自己投資的初衷,最後一定會後悔不迭。

善待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兒

一個漁夫出海捕魚,捕到了一顆珍珠,這顆珍珠又大又圓,色澤與質感都非常漂亮,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其中有個小黑點,要是沒有這個黑點,它會越發價值連城。漁夫自然希望它完美無缺,賣個好價錢,於是漁夫就找來一把小刀,企圖把這個黑點刮掉,可是在他把珍珠刮了一層又一層後,黑點依然存在。漁夫氣急敗壞,刮得越發用力,最終黑點沒了,但珍珠也變成了粉末。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就是這顆有瑕疵的珍珠,即使再圓潤美麗,也總有黑點。俗語也早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道理人們早已心知肚明,可還是有那麼多人因為接受不了自身的缺憾而常常陷自己於困苦中,不懂得善待自己。

缺點和遺憾人皆有之,無論怎麼去努力,有些缺憾也始終存在,不會消失,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麵對,隻是一味去抱怨或氣急敗壞地消極對待,結果也就隻能像漁夫手裏的珍珠那樣化為粉末,空徒勞一場。

包希爾·戴爾自孩童時起就隻有一隻眼睛,且被嚴重的外傷所遮擋,僅在左眼處有一個小孔讓她可以看到眼前的世界。鄰居的小孩兒們玩踢石子遊戲,她因為看不見地上所畫的標記而無法加入他們,但她並沒有因此心生忌妒和怨恨,而是在小夥伴們遊戲結束回家之後,自己趴到地上去努力看清地上的標記,並把這些標記牢記於心。不久之後,她便能參與這個遊戲並成為其中高手。

嚴重的視力障礙讓她的學習也因此變得比一般人困難百倍,但她並沒有放棄學習,為了看清楚書本上的字,她必須把書本影印放大,再把臉幾乎貼到這些放大的文字前,讓眼睛最近距離地觀看。就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她獲得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美術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美術碩士雙學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52歲的時候,幸運降臨,一次眼部手術後,她的眼睛能夠看到比原先所能看到遠40倍的距離,這樣的改變讓她欣喜異常,即便是廚房洗碗池裏普通的肥皂水,在她眼裏也如白色絨毛般可愛,她會忍不住伸手去攪動,攪出一堆泡泡後,捧起這些肥皂泡,把它們高高對著陽光,她看到的是五彩斑斕,如彩虹般美麗。掠過洗碗池看向窗外,一群灰色的小麻雀在飄飛的雪花中嬉戲,她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幸運和快樂,她經常心中默念:親愛的上帝,我們的天父,感謝你,非常非常的感謝你!

一個從小就幾乎失明的女人可以說是不幸的,可實際上,故事的主人公並沒有覺得自己不幸,她的生活也並沒有如我們想象中那麼糟糕。因為包希爾自己相信,不管是誰,隻要來到這個世上,就是合理的,她相信命運,但她更相信快樂,所以她是一個在洗碗池裏也能給自己找到快樂的人。

一個雙眼幾乎失明的殘障人士都能如此積極地善待自己,更何況是身體健全的人呢?!

所以,無論生活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命運,我們都要做一個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善待自己不一定非得住豪宅、開名車、吃山珍海味、穿華服,善待沒有高低貧富之分,無論是誰,都有善待自己的權利,在生活中做一些小小的嚐試,其實也是在善待自己。

1.放鬆疲憊之軀

工作勞累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擠在擁擠的道路上,頓感生活不易。人生漫漫,何不先把自己交給溫暖的浴缸,來一次身體的徹底釋放,拋卻一切煩惱,沉沉睡去?太陽再次升起,新的一天又開啟,窗外陽光燦爛,昨日那沉悶的心情何不也如這陽光般綻放晴朗呢!

即使再高科技的零件也不會永遠堅實不壞,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如果不懂得讓自己的身體適當得以休養鍛煉,繁忙的生活便會讓我們的腳步漸沉、頸腰酸痛、四肢僵硬,再好的身體也經不起生活的洗刷。善待自己,就讓自己首先有副健康的身軀吧。

2.感受自然之美

好不容易迎來了周末,除了美美地睡上一覺之外,還可以做什麼呢?觀賞大自然之美是非常有益身心的一種選擇,不妨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郊遊吧。遠離城市的喧囂,融進自然的清新,吸納來自自然的力量,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湖水,多美好的世界,你怎麼舍得錯過!

3.愛自己知足常樂

要善待自己,首先要有愛,隻有有了愛的支撐,才會懂得善待自己的真正含義。這個世界就一個你,獨一無二,不愛自己愛誰呢?就像一首歌裏唱的那樣:“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要用心把握任何機會,好好地活著,別自尋煩惱,天大的事想開了也沒什麼,好好地活著,珍惜每一刻,千金難買健康幸福和快樂,好好地活著,路就在腳下,從容地走過所有的坎坷,好好地活著,過好每一天,活一回不容易,知足常樂……”

有時放慢腳步才能欣賞到人生的風景

去過雲南麗江的人都有一個同感,在那裏,時間是緩慢的,當地的人們總是曬著太陽,慢悠悠過每日的時光,羨煞那些都市裏的匆忙人。一個年輕人好奇他們為什麼能悠閑得如此心安理得,便向一個當地老太太詢問答案。老太太非常淡定地回答說:“快還是慢,最後都會死,走那麼快幹嘛呢?!”

老人的話真是一語中的,不管現在的我們有多麼的不同,步伐快還是慢,最後的歸宿都是一樣的,走得太匆忙,走馬觀花,自然就會錯過很多精彩之景。所以,人生漫漫,何必那麼匆忙?讓自己疲憊不堪呢?隻有放慢腳步,我們才能欣賞到人生更多的風景。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在給我們帶來便捷快速的同時,也帶來越來越沉的“亞曆山大”。繁忙中的人們疲於奔命,飽受各種壓力,“臉上統一麵,肩上沉甸甸”儼然已成為現代人的標簽。巨大的壓力壓得許多人透不過氣,甚至心靈也迷失了方向。

美國心理醫生發現了一種心理疾病,醫生們把它稱之為“延緩幸福綜合征”。患有此病的人總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休息時間放在次要的位置,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完,他們就會感到焦慮。據統計,全世界有40%的人都患有這種隱性心理疾病。心理學家指出,在現代都市高效率的工作節奏中,人們容易感到精神疲憊,沒有滿足感,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很少擠出時間來給自己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整,進而內心就會越來越模糊、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也就找不到現實的生存意義和生活的具體目標。

也許你會說:“我實在很忙啊,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和忙不完的事。我每周要工作差不多六七十個小時,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更別談去鍛煉身體、欣賞什麼風景了。”的確,生活壓力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繁忙,要想慢下來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並不能成為阻止我們放慢的理由。難道非要等到自己臥病在床或是年老體衰時,我們才能給自己一個不得不放慢的理由嗎?

亞健康已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詞,也是當今的一種城市流行病,一些醫院針對亞健康高發人群的白領和金領們開設了亞健康專家門診,夜間也坐診,感冒發燒、輸液拔牙,甚至一些小手術都可以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完成。一個資深保健醫生對此感慨道:“現在的人有兩個極端,拚命掙錢,再拚命用錢保命。”這位醫生說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如今已是精神疾病時代,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心理壓力卻是與日俱增,心病不斷,據統計,全球範圍內,抑鬱症正以113%的增長速度遞增。

其實,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不隻是白領、金領,幾乎每個人都在超負荷地忙碌著,對於時間和金錢,總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間和金錢比起來,似乎金錢更急需,於是大家都忙碌,有錢掙、有事做便成了有本事的代名詞。物質欲望的膨脹帶來的是膨脹的壓力,許多人認為,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獲得更大的成功,要住大房子、開好車、高人一等,就得馬不停蹄地奔忙,似乎沒有一個理由能夠讓自己放慢腳步、放鬆自己的心靈。無形中,生活的樂趣已經在緊張的壓力中漸漸消失。

有個人總是食不知味、寢不能眠,便想學禪來幫助自己,可苦思很長時間後都不得要領,依舊煩惱不已,便追著一位高僧問到底禪是什麼。高僧隻給了他4個字:“吃飯睡覺。”此人聽得一頭霧水,但一想,既是高僧,說的話必定有道理,於是帶著疑惑勉強照辦,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心無雜念,暮鼓晨鍾,漸漸地覺得粗茶淡飯也有一番滋味,一夜酣睡很是安穩。此人終於明白了高僧的話——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學會放慢忙碌的腳步,讓自己的心靈得以休憩。

放慢腳步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要珍視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讓我們明白生活除了工作之外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細細品嚐我們的生活。為此,我們就需要具備一顆豁達的平常心和適度的事業心。

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人們已經開始了慢生活運動,參與其中的人們認為,要更好地享受生活,有效的方法就是減慢自己的生活節奏。最早的先驅者之一——意大利作家卡羅·皮迪妮,一次為了抗議羅馬廣場上新建的一家快餐店,便在巴沃羅小鎮上發出了這樣的呼籲:“即使在最繁忙的時間,也不要忘記享受家鄉的美食。”那看似渺小的呼籲舉動帶動了全球慢生活浪潮。如今,數以萬計的人們已經加入到了慢生活的行列。這些推崇慢生活的人擁有一套獨特的慢生活方式,他們反對快餐,喜歡在輕鬆的環境下用心品嚐精心烹製的食物、進餐期間不接電話不上網,不僅僅在吃方麵,讀書、運動等日常生活,他們也都喜歡慢。

這樣的慢生活其實也是很多人做夢都想達到的狀態,既然如此,何不從現在開始慢下來呢?推掉那些不必要的應酬和消費,多去大自然中走走,多和親朋好友聚一聚,不要把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多看會兒書,吃飯可以慢一些,飯後牽著愛人的手散散步……這些都是最日常也很容易做到的事,和一個人的財富地位是沒有太大關聯的,我們隻需要一顆慢的平常心即可。

不要有太多顧慮,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大學生在抱怨:“我好想去旅遊啊,可是現在沒有錢,等畢業以後找到工作賺了錢再去!”

畢業以後,又會這樣說:“我要忙著找工作,哪有時間去旅遊啊!”

找到工作以後,就又換了一種說辭:“剛開始上班,不能隨便請假,還是等工作穩定以後吧!”

等到了30多歲,老婆孩子都有了,工作也步入了正軌,卻又說:“正是要努力的時候,還不能放鬆啊!”

於是時間一晃到了40歲,卻又開始為孩子上學而操勞,孩子上完學,又要操心他結婚,就這麼一直忙,一直忙,沒有時間出去。等到退休了,不忙了,身體也不好了,想旅遊卻去不了了。

人生似乎就是這樣,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顧慮,好像一直在為各種無奈的事情所累,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實際上,哪有那麼多牽絆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做就做。

如果你覺得上學時沒有錢旅遊,那就可以去窮遊,一邊打工一邊把美好的景色看遍。等到回到學校,露出小麥色的皮膚,看著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你會覺得這是人生中最美妙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