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活著,不過是努力對得起自己
人生在世,責任太多,其實活著不過就是要對得起自己。首先對自己負責,才能對別人負責。對得起自己,就是要在回憶時沒有什麼遺憾,在當下覺得活得足夠精彩、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能做到如此,就不枉活一場。
活下來的理由就是要堅持
汶川大地震中,蒼天一朝動怒,多少美好的家庭毀於一旦!
瀟瀟是大地震中活下來的一個孤兒,當時,解放軍叔叔救出她時,她還哭喊著要爸爸媽媽。3歲的年紀就要經曆這樣的不幸,實在是太可憐了。
如今的瀟瀟已經7歲了,養父養母送她上了小學,看著她每日的生活,仿佛已經忘卻了那段痛苦的回憶。活下去成了經曆過地震、經曆過父母雙亡的小瀟瀟的任務,也是她堅持的理由。她要代替爸爸媽媽活下去,要活得很好,才不枉費當初爸爸媽媽為了保護她而雙雙失去的性命。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要在常常令人苦惱的現實中努力地活下去。現實不容易,但我們依然要珍惜生命,因為我們活著就是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對得起每一個愛我們的人。堅持活下去並活得漂亮,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有文章報道,我國一年有將近30萬人會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有近200萬人自殺未遂,這些數字看起來讓人觸目驚心。每一個自殺的人都會引起家庭的痛苦,這些人自私地選擇了這種方式,卻拋下了一群愛著他們的可憐人。
自殺的理由千千萬萬:失戀、破產、被賭債追、看破紅塵、犯了罪行……自殺的人遍及各年齡段、各階層,有百萬富翁也有窮困潦倒的人,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社會底層的人也有高層人士。他們自殺的理由,歸根結底是因為自己承受不了壓力,覺得跨不過眼前的坎兒,無法麵對殘酷的現實,隻有一死了之。更有甚者甚至不僅自殺,還要將全家妻兒老小一起帶著,全家一起奔赴黃泉。豈不知,這不是為了他們好,而是把一家人全害了。
什麼樣的坎兒是過不去的?無非是堅持一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再堅持一下,希望就在眼前了。然而他們卻在希望光顧之前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再也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有一種疾病叫做“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發病率隻有十萬分之四,存活率為零。這種病就發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陳燕燕身上。
陳燕燕在醫院已經躺了將近兩年,病情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更加嚴重。丈夫為了救她,多次將她從“鬼門關”拖回來,脫險後的陳燕燕帶著笑容,意識清醒地明白自己會慢慢被冰封,永無逆轉的可能。她堅強地等待著不知何時會降臨的下一次病發。許多人勸陳燕燕放棄治療,她的丈夫張平卻無論如何都不同意,他期待著傳說中的奇跡發生,隻要還有一點兒希望,他就無法看著自己的愛妻就在自己的眼前死去。
陳燕燕十分愛笑,醫院裏的護士們都跟她很熟了,說她是她們見過的心態最好、最堅強的病人。經曆了一次次與死神的較量,陳燕燕已經處之坦然,她想著辛苦的丈夫、可愛的女兒還有積極努力地為她做治療的大夫們,就無法放棄自己的生命,何況她還有那麼多沒有完成的心願。丈夫張平說:“即使隻是可以延緩生命的流逝,我們也要堅持治療,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絕不輕言放棄!”一個8尺高的大漢,眼裏閃爍著淚花。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比陳燕燕的要幸福很多,但是卻少有人有那樣的心態,能夠那麼堅強地給自己以活下去的勇氣。即使到最後,生命的長度不由我們決定,但我們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厚重,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豐富生命意義的努力。
1.給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遇到艱難和痛苦是常有的事,但不至於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覺得活不下去,要不斷地鼓勵自己努力活下去,即使生活再不容易,即使生命再涼薄,我們也要給自己信心和勇氣。隻有活下去才能親眼見證明日的美好,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聞到明年春天的花香,看到我們的祖國在下一個10年將會有多強大。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見識,我們怎麼能舍得輕易地舍棄掉自己的生命呢?
2.用愛來為生命加油
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愛可以抵禦生死的輪回。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那麼多愛,無論是親人之愛、朋友之愛,還是愛情、師生之情,都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有時候,當我們麵臨生死的考驗,想到他們可愛的臉龐,就會突然對生命生出無限的留戀。
在生命的低穀期,感覺自己實在撐不住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的父母,曾經為了我們的成長和成才付出了多少努力,如今頭發花白,怎麼能承受得住失去兒女、“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想想自己的愛人曾經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將你當做他的天、他的地,你若是走了,留他一個人在世界上孤苦伶仃,更難活命!
用這些愛來為自己加油吧,挑挑生命的燈芯,也許就會遇見下一個峰回路轉。
3.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照亮別人的人生
我們不僅要從別人那裏感悟愛,更要傳播愛,讓自己的付出能夠成為照亮別人人生的蠟燭,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現今,很多人去做義工,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據調查,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周都會花4個小時去做無償的義工,這個數字是相當大的,他們平時都有正常的朝九晚五的工作,還要抽出時間去做義工,是十分難得的。
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堅守自己的生命之光,更要照亮別人,讓別人也從你那裏感受到光和熱,感受到被愛緊緊包圍的幸福,這樣,我們堅持活下去就又多了一個理由,就是傳播愛,做光明的使者。
活著,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責任”兩字常被人們耳提麵命,大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小到“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個人的一生要承擔很多責任,對國家、父母、朋友、同事、子女這些人的責任,很多人都能自覺去承擔,甚至為此付出諸多努力,但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卻往往忽視,更甚者壓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還需要自己來負責。試問人生在世幾十年,一輩子也沒對自己的人生負起過責任,是何等的悲哀。
活著,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生命隻有一次,歲月流逝,生命也在漸漸消耗直至消失,沒有人能夠重新來過,假如連這唯一的一次生命都不去珍惜、去認真對待,那麼還有什麼是該去珍惜負責的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賦予的各種責任都是可以與人分擔或轉讓的,唯有自己的人生之責隻能由自己來承擔,別人無法參與,並且這種責任擔當最為重要,隻有首先做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可以說,對自己人生的負責是對其餘事物負責的根源。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道:“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因為愛,擔負起應盡之責就會成為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有了精神動力的支撐,人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愛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當他麵對自己的工作、愛人、親人、朋友的時候,又何來的責任?即便有,也隻是勉強地負擔與承受,由此便會給自己的心靈造成負擔,活得不舒心。
一次,一名小姐問作家托爾斯泰,如果想要對人類盡責,應該怎麼做?對於這種空洞可笑的疑問,托爾斯泰很是反感。為什麼這位小姐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根源就在於她對責任的認識太過空洞與盲目。
許多人對責任的認知和接受完全是被動地隨波逐流,很多自以為自身責任的行為和做法不是出於自覺的選擇,而是出於習慣、輿論、大眾導向等原因,比如,有的人看見別人坐擁財勢而風光無限,便羨慕不已、盲目追求,卻從不認真思考自己是為何而活、該對誰負責,最終落得身心疲憊,甚至眾叛親離。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累,活得迷茫,往往就是因為把欲望誤認為需要,使自己疲於奔命,越陷越深。
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不久就被依法征兵,即將離家入伍。他要去的地方條件很艱苦,因此,在得知消息後,年輕人一直憂心忡忡、愁眉不展。曆盡風霜的祖父見他如此,便對他說道:“孩子,你在擔心什麼呢?到了部隊,你要麼被分配到外勤部門,要麼就是去做內勤,如果是去了內勤部門,那你完全不用多慮。”
年輕人悲觀地反問道:“要是不幸,被分配到外勤部門呢?”
祖父樂嗬嗬地回答道:“那還是兩個結果呀,要麼去國外的軍事基地,要麼留在本國,如果是在本土,你還擔心什麼?”
年輕人又問:“要是還是那麼倒黴,被分配到國外呢?”
“也還是兩種可能啊,要麼你去的國家國泰民安,要麼就是混亂的維和地區,假如最後去的是友好和平的太平國家,那你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
年輕人悲歎道:“哎……那萬一去的是戰亂之地可怎麼辦?”
“還是兩個結果,一是不幸負傷甚至死亡,另一個則是毫發無損,安全歸來。能夠完好歸來,還擔心什麼?”
“要是不幸呢……”
“要是不幸呢,你就會成為英勇的國家英雄,能夠成為英雄,也沒什麼不好,也就無須害怕擔憂什麼。”
麵對那些即將麵臨的未知現實,人人都會心生惶恐,故事中年輕人的重重憂慮也就可以理解。但這樣多的擔憂未免顯得多餘,這才讓他內心拴上沉重的枷鎖,煩惱不已。
俗話說得好:“人生隻有一次,開心也要過,不開心也要過,那何不開心過呢?”要開心就要樂觀豁達,要樂觀豁達,就要懂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隻有意識到生命的責任,人生才會活出更多精彩,無所憂懼。
人生總會有很多困苦的遭遇,但無論何時,上帝始終會給人們兩個機會選擇,一個是像故事中的年輕人那樣悲觀沮喪、消極以對,另一個則是像祖父那樣樂觀豁達、積極看待。最終會收獲什麼樣的結局,就取決於當事人自己所持的態度。
自己的人生沒有替身可以代演,僅有的一次人生若是虛度了事,這人生也就留不下任何意義,白白到這個世上走一遭。
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自己人格的健全、道德的不喪失與情操的培養,盡管這個世界很多時候並不盡如人意,但它依然美好,值得你我去熱愛。對於那些默默陪伴在自己身旁、給予自己關心愛護的人,要懂得珍惜。遭遇苦痛,擦幹眼淚笑看風輕雲淡,以一顆赤忱之心真心實意,人生便會漸漸豐滿,也就是對自己人生最有擔當的負責。
所以,既然活著,就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吧。
投資自己,永遠不會虧本
任何時候都不能疏忽對自己的投資,這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不投資自己,沒有人會慧眼識珠看上你;不投資自己,就不能結識優秀的朋友;不投資自己,就不能夠獲得美好的生活。當你足夠優秀時,才值得擁有優秀的一切。
隻要是為自己投資,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會虧本。有人說:“當你做生意,失敗了不就是虧本了嗎?”有句話叫做“花錢買教訓”。當你做生意失敗以後,下次就絕對不會再把錢花在相同的地方,這也是一種獲得。這些投資在你的人生之路上都是值得的,沒有白花。
這裏講的“投資”,指的是為自己充電,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花到自身的資訊收集和能力開發上。當你在收入上仍處於社會的底層,你應該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去為自己獲得更大的能力而注資。當同階層的人還在整天守著電視看娛樂節目時,你已經在上財務培訓課或者正在去上鋼琴課的地鐵上。
當你學完一門課程,會發現自己有所成長和提高,這就夠了。為自己投資不需要真的要求自己成為這個行業的拔尖人才,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全能。
為自己投資還包括不斷地讀書。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斷地讀書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從修養到才華都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曾經有一位富翁,有一天,家中失竊了,家裏人慌忙地打電話給在外地遊玩的他,告訴了他這個不幸的消息。
富翁趕忙問:“都丟了些什麼?”家人答道:“所有的寶貴財物都被偷走了,唯獨剩下了好幾箱不值錢的書。”
富翁聽到消息後深深吐了一口氣,說:“那就好,那就好!真是感激那些竊賊沒有將我最值錢的財產偷走!”他繼續遊玩,一直到旅行結束才回家。
與他一起遊玩的人覺得奇怪:“你已經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為什麼還有心思玩呢?”
富翁搖搖頭說:“您有所不知,我家中所有的財物都不及那幾箱書值錢,那才是我的寶貝!有了它們,我就不愁不會再次變得富有。”
這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雖然這個寓言故事講得誇張,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知識的重要性。
如果不求知,很快就會被後來人追趕上,因此,承載著知識的書籍是十分重要的可投資項目。無論什麼書籍,哪怕是小說,都會讓人受益,說不定你讀到哪一段時就會被點燃思想,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或者突然被點醒,明白了人世中的某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