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死亡不是人生最大的苦難,失去勇氣才是
哀莫大於心死,因為心死了將無人可醫。生命無常,但人心卻可以掌握。隻要生命還在,則勇氣就是獲取成功的法寶。胸懷萬千勇氣,就闖得出驚天動地的奇跡。不用生老病死拴住自己的身心,萬物生滅自有其規律,我們能做的,唯有保持一顆無所畏懼的心。
人生無常,看得破才能挺得住196
人生無常,看得破才能挺得住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鬆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係何情。”這是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的第5首詩。這首詩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生固有一死,因此活著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牽掛,不如多為社會做好事,這樣的人生才活得精彩。
“鬆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最高大的山峰莫過於泰山,最渺小的東西莫過於秋毫,最長壽的古人不過是活了800歲的彭祖,最短壽的賢人就屬隻活了32歲的顏回。但是,誰也用不著欺負誰,誰也用不著羨慕誰。
白居易形象地說明了自然界中新陳代謝的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如此,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所以人們不必對世間有太多的放不下,總是擔心生命的長短,害怕死亡的降臨。
其實,有生有死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白居易告訴後世人,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怎樣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為社會做點兒事,多為國家作點兒貢獻,如此,人生雖死猶生,才會更加精彩。
人生在世固有一死,不論你是活過千年的鬆柏還是隻能活一天的木槿花。哪怕你存活得再漫長,最終還是要腐朽;哪怕你隻存活過一天,隻要珍惜了、綻放了,那麼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就是沒有遺憾的。
不要太把人生當一回事,也不要像那些有境界的古人一樣把肉軀看做一副臭皮囊而嫌棄它。人的一生都將幻滅,不論你是富貴或貧賤,失意或得意,都隻不過是幻影罷了,為了這一點兒幻影而患得患失、憂心忡忡,就丟失了生活的本質,不如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當你將整個生命都看破了,你就不枉來世上走一遭。
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留下這樣一句話:“人,都是遲早要被執行的死緩囚犯。”死,是任何人都不可逃脫的宿命。“生和死”的問題,是古今東西方哲人們作為畢生的命題而不斷探討、研究的一個最大的課題。
有歐洲共同體之父之稱的可旦霍夫·卡萊洛其伯爵曾指出:東方和西方對“生和死”所持的想法可謂大相徑庭。他說:“我覺得在東方,生和死猶如書本中的一頁,翻了上頁就是下頁,即新的生和死,得到不斷地轉換。但西方卻認為人生好比一本書,有頭有尾。”因此,伯爵頗有感慨地總結道:“西方人對死的恐怖心理要比東方人強烈得多。”
其實,人類麵對生死都有一定的恐懼,隻不過有的人能將它們看破,能在生死麵前挺住,這樣就能讓“生”的部分更加安定、沉著和充實,就在一方麵彌補了對“死”的遺憾。
美國有一部電影叫《遺願清單》,講的是兩位身份、地位乃至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截然不同的老人在同一時間被癌症判定死亡之後,一同寫下了一張遺願清單,並一起周遊世界來了卻生前遺願的故事。
在了卻遺願的過程中,兩個老人終於明白了人生最恐怖的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前留有遺憾。很多人覺得對於死亡,最糟糕的就是來不及說一些話、做一些事,可更糟糕的是,人們總是沒有勇氣在還來得及做的時候去做,因此才有了莫大的遺憾。
如果有未了的心願,為什麼不現在就做?非得等到臨終時再去遺憾。當你將一切都看穿了,就會明白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那麼到了那時,死亡就不足為懼。
生和死,就像白天和黑天一樣平常,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樣,不可更改。當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後,就會學著用一顆慈悲堅強的心去迎生送死,從而看清生命、體驗人生的意義。要想活得自由自在,就要擺脫對生死的執著和恐懼。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沒有一個人長生不老,也沒有一件東西永久存在。”我們應該感恩人的生命,之所以生命有生死輪回的交替,人們才更懂得珍惜,懂得了珍惜生命,才能把握光陰,活出自己的價值。
從這方麵來說,人活著,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向死亡挑戰。當人們到殯儀館去為逝者送行時,都會感觸良多,尤其看到那些少年夭折、風華正茂卻死於非命的,應該更加敬畏生命,而不是恐懼。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自己現有的生命,努力讓它在有生之年體現出它的最大價值,使生命更有意義。
不要隻埋怨自己的多災多病,人生下來就在接受著死亡的挑戰,我們直到現在還有幸活著,就應該感謝上蒼讓我們還能擁有美好而全新的一天。因此,我們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生老病死,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
人自出生便已然注定了死亡的結局,也就是說,從生到死這一過程,是我們一開始就預料到卻無法掌控的。因為無法掌控,所以絕大多數人都對最後的死亡充滿恐懼和排斥之感。
出生就意味著死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逐漸衰老,衰老之後會帶來多病,而疾病幾乎直接導致死亡,而死亡對每個在世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未知的恐懼。
難道人類在生老病死麵前真的是束手無策嗎?幾千年前,《黃帝內經》就論述了人類的生命周期。男性8歲換牙,從那開始,每逢8年,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就會發生一次變化,每次變化都直逼衰老直至死亡;女性自7歲換牙開始,每逢7年,生理、心理上就會產生一次變化,和男性一樣變化。最終走向死亡。
對人類而言,最難以忍受的變化就是第6次,無論男女,在經過第6次變化後,會無可避免地開始出現兩個讓人很難適應的狀態,一個是開始生長白發,另一個是生理步入衰退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更年期。
更年期也就是所謂的衰老,這是人生的一大挑戰。衰老是人類絕對無法控製的,不論是對於古代權力至高無上的天子帝王還是平民百姓,人們都難逃衰老。即使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下,整容也隻能改變一時,而無法延滯人的生理機能。人老之後,第一個明顯的肌體衰退現象就是骨質疏鬆,當然有辦法緩解,可是吃再多的鈣片和維骨力也無法停止鈣質的流失,也無法促進骨質的新生;器官衰竭了,的確可以換個器官,但是總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換下去;臉上開始出現皺紋,的確可以做拉皮、打美容針,但這究竟能維持多久?一年還是兩年?
已經年近七旬的老人,即使外表打扮得再華麗、顯得再年輕,可他的骨質、器官已經衰竭到70歲的程度,縱然你有回天之力,也不能掌控人的衰老。最關鍵的是,我們在年華老去的同時,身心狀態開始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比如,滿桌佳肴都是最愛,可因為腸胃機能變差,就是吃不進去,這不免讓人懊惱,因為我們連自己的胃口都不能控製了。再如,我們很想到遠一點兒的地方散步,可沒走幾步就累了,甚至還要顧及到自己會不會隨時隨地要上廁所,麵對老態龍鍾的自己,難免會令人掃興。
一下子從健康而靈活的狀態到什麼都無法控製,當這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征兆出現時,很多人便會開始陷入一種恐慌狀態,而最深層的恐懼則有兩個方麵的內容,一個是身心失去控製,另一個則是提醒自己死亡靠近了。因此,衰老會讓人覺得失去控製,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
衰老之後,由於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更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可以說,病是人生繼衰老之後麵臨的第二大挑戰。病不但會讓機體遭受嚴重創傷,還會磨滅人生的鬥誌和希望。生病或許是暫時的,但也有可能是永久的。如果讓一個人一直躺在病榻之上,每日打針、吃藥,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的悲觀想法。
有時候,明明知道自己隻是一點兒小病,隻需要臥床休息幾天,還是會感到沮喪,更何況許多病症是現代科技所無法治愈的。一旦犯了病,就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轉好,那種感覺像突然被判了死刑一樣,實在不好受。試想一下,如果讓自己躺在床上20年,隻有脖頸以上可以活動,大小便都需要別人照顧,肯定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如果得了治不好的病,打針、吃藥都沒用,甚至必須把器官割除,或者得長年靠每天打針、洗腎控製,不可能恢複原來的狀態,或者即使可以好轉、控製住,但不會根治,那種與我們原先認定什麼都可以複原的落差也會讓人情緒低落,從而心生恐懼。
生病的恐懼感到底根源於什麼?其實就是一種無法掌控的心理落差。生病的人無法控製外在的環境,即使在生病的當下,家人很用心照顧,可是病人心裏還是會擔心“會不會有一天被嫌棄”,同時,病人的生活也會受到限製,不但要長期用藥、治療,甚至還得限製吃喝活動,這一係列的改變就會讓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有一個好心的醫生對一位年紀尚輕的癌症病人說:“我院正在研製一種治療癌症的新藥,但這種藥正在理論階段,還沒有進行臨床驗證,如果吃了,您就有50%的機會多活6個月,但後遺症是不知道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如果您有意願嚐試,我們可以不收費,當然這最後取決於您的願望。”毫無疑問,這份合約其實就是一個試藥的合約,是拿病人對生的渴求和對死的恐懼去做醫療實驗。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那位癌症病人會不會簽下這個試藥的合約呢?結果,病人真的簽下了合約,他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希望多活一段時間。
然而,在試新藥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突發事件,這是年輕的患者始料未及的,他的身體產生激烈的排斥,於是醫生告訴他,可能在未來的半年時間中,他根本沒有辦法見到自己的家人,因為在多半的時間內,他都必須待在緊急救助中心。
雖然延長了半年的生命,但隻不過是多活了半年痛苦的日子,年輕的患者恐怕在臨死之前都在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然而這就是人生的真實狀態。隻要有一線活下去的希望,人們就會全力以赴,因為每個人都懼怕死亡。
說到底,對死亡的恐懼才是讓人類惶恐不安的原因,境界再高的人,到了死亡關頭還是會有一絲顫抖,因為死亡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東西。
死亡無法掌控,更無法延遲,從古到今,生與死的矛盾就是無法化解的。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國家,從古至今,人們都在不遺餘力地探索長生不老之術,雖然至今沒有取得絲毫進展。直到現在,幾千年過去了,人們仍然在生生死死的交替中發展、壯大,死亡就是這樣如影隨形地跟隨著人類的進步、威脅著人類的心理、永遠無法改變的一種恐怖。
既然我們有幸活在這個世上,就要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那就是像任何人一樣經曆老、病、死的折磨。既然生老病死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不如讓這個代價變得更輕鬆一些,要知道,無論你恐懼也好,不恐懼也好,它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如期而至。你為此擔驚受怕、為此感到恐懼憂慮,隻不過是為你一生快樂的時光大打折扣,損失的隻有你自己。
因此,我們不如看開一點兒,堅強一點兒,麵對無法避免的老、病、死,摒棄恐慌的心理,如此,你的人生將會沒有遺憾。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氣
有生的喜悅,就有死的悲傷。關於死亡,人類討論最多的,恐怕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因為這是人之常情,隻要有死亡存在,我們就不能指望人們能坦然麵對。
其實,有生就有死,這個道理人人皆知,為何人們還是無法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呢?人們究竟是懼怕死亡,還是懼怕死亡背後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