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死亡不是人生最大的苦難,失去勇氣才是(3 / 3)

我看到了我的親人們,他們抽泣著、焦慮著、浮躁著,我能感到他們的悲哀和憐憫。一時間,說不出的不舍與哀痛在心中蔓延,我害怕極了。我伸出手去,想擦拭母親臉龐流落的淚水,想擁抱蜷縮著的父親的身體。然而,我的手觸碰不到他們,突然,我的心裏一陣痙攣,一種莫名的恐懼令我窒息。我逃了出去,但突然發現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是那個令我熟悉的和感到恐懼的世界,這個世界靜得出奇。孤寂就像一個黑色的漩渦,把我僅餘的知覺卷入無底的深淵。那種從小就如影隨形的恐懼、以前所未有的強勢包圍並束縛著我。我掙紮著、呼喊著,但除了黑暗,這個世界隻有黑暗……

這就是一個恐懼者的自白,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會陷入這種對死亡的幻象中備受折磨。夜深人靜,遐想無垠,有誰不曾有過生命與死亡的亙古思考呢?更何況,伴隨死亡本身的是思想的終止和精神的永恒損失。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沉浸在這種恐懼中無法自拔。那麼,當這些人同樣麵臨死亡的威脅時,他們究竟是怎樣擺脫恐懼的呢?

1.信仰高於一切

忠實的信徒視死如歸,正如基督徒把死亡看做對上帝的拜會;佛教徒把死亡看做超升或超生,是一種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而民主自由鬥士則堅信生命的至高無上,生命的尊嚴容不得任何褻瀆;為民主自由的黑非洲而坐穿鐵牢的不屈不撓的黑人民主英雄曼德拉以及許許多多的勇士們,他們麵對死亡也是無所畏懼的。

我們之所以恐懼死亡,也許正是因為缺失信仰,欠缺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持,不如為自己的生命尋找一處精神寄托,不要因為我們的精神空虛而陷入恐懼的折磨。

2.知識就是力量

那些極具智慧的人也是無畏生死的。比如,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一個人連生前之事都做不好,又怎麼能照顧到死後的事呢?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對死亡也是超乎尋常的淡定:“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與其愚蠢而軟弱地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冷靜地看待死亡——把它看做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看做對塵世罪孽的贖還。”

正如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學會用知識來彌補我們對死亡的恐懼,用智慧來戰勝死亡。那些大智大勇者,對真理的追求讓他們超脫了生死,這該是怎樣一種精神。

3.勇者無懼

那些征戰沙場的戰士,一旦同仇敵愾起來,即使麵對死亡也是無所畏懼的,因此,才留下了一曲曲悲壯的刑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等。寥寥幾句,便使對死亡的恐懼黯然失色……

在國恥家恨麵前,人們的精神會變得率直純粹起來,這時,即使對死亡也無所畏懼,這就是勇氣的力量,勇氣讓我們重生,讓我們超脫生死,讓我們擺脫恐懼。

今天,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何對死亡感到無比的恐懼呢?是因為缺乏真正的信仰?是因為不善於追求智慧而沉湎於金錢世界的浮躁?還是因為我們率直純真的感情已經被虛榮替代?當你捫心自問、質問自己究竟因何而恐懼的時候,或許便能找到解脫的辦法。

逝者已矣,生者當如斯

很多人對死亡的恐懼往往來源於親人的死亡。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占有欲,一旦被剝奪後就可能有痛不欲生之感,亡者已故,卻往往造成生者揮之不去的噩夢。

幾年前,張羅的母親因為一場車禍而意外去世,麵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張羅的精神幾近崩潰,當時一下子就暈了過去。葬禮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張羅的精神狀態都不是很好。

幾年後,張羅逐漸從悲痛中走出來,但身體卻每況愈下,大病小病不斷。最重要的是,張羅總是睡不好覺,夜裏經常做噩夢,夢見已經死去的親人,夢境大多也是以前和這些親人生活在一起的場景。噩夢醒來,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就會湧上心頭,讓他難以承受。

不得已之下,張羅找到心理醫生訴說了自己的情況。在心理醫生的指點下,張羅明白自己恐懼的根源在於對母親的去世無法釋懷。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張羅逐漸走出了悲痛,也走出了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在物質生活方麵,張羅的母親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損失,但在精神生活方麵,母親的離世讓他失去了最好的依托。無論我們所遭遇的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損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事件發生的刹那間,都會給當事人帶來莫大的傷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傷痛逐漸減輕並消退。然而,至於這種傷痛究竟會持續多久,就要依當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來定了。一般來說,很多人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出現如下反應。

1.極度震驚

當得到親人去世的消息時,當事人一般會驚得目瞪口呆,表情顯得十分冷漠,也可能出奇地冷靜。除此之外,也可能宣稱感應到類似親人托夢告別等靈異現象,身體也會變得僵硬,同時伴有不適的現象,甚至會暈厥。然而,在這個階段還無法清楚地表達出內心的痛楚與惶恐。

2.逃避現實

接下來,當事人會開始逃避現實,不願意去承認親人已經不在世的消息。有些反應強烈的人會真的認為親人還在世,還會對著遺像喃喃自語。這樣的反應在不知情者看來,類似於癡呆、瘋癲。

這種情形常常過多地呈現在老年人身上,當年近七八旬的老人在遭受喪偶之痛後,往往根本不承認有這麼一回事,每天的生活依然照舊,臥室的陳設也不變,吃飯的時候也會為對方擺一雙筷子,連上街買菜都會記得買幾樣對方生前最愛吃的小菜或零食。然而,這種心理的存在正表現了他們對已亡者無盡的悲痛。

3.滿懷愧疚

當事者還會將親人的死亡歸咎於自己,深深自責,痛罵自己為什麼在親人臥病之時疏於照料、在他生前為何沒有盡孝道,等等。這是一種遺憾心理在作祟,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往往在失去了以後才後悔萬分。這樣一種心理會讓當事者滿懷愧疚,甚至抱憾終身。

4.焦慮不安

當從喪失親人的悲痛中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或以往的生活中時,當事人會發覺自己的生活秩序或大好前程受到了嚴重打擊,因而憂心忡忡,甚至想一死了之。這種焦慮不安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已經不再是因為親人的去世,而是因為懷疑自己是否能適應和接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5.推卸責任

焦慮之後,當事人在心理上會出現戲劇化的大轉變,由原先的深深自責轉為責怪他人,將所有的人都罵完了之後再回罵自己。至於會推卸到什麼地方,就要看當事者與事件本身的關聯性而定,關係越密切,就越容易有這種傾向。

6.睹物思人

一段時間過後,當事人開始逐漸跨出陰影來麵對現實,仿佛也能回複到以往的生活,就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然而,這並不代表當事人心理中不再存在陰影,當事者往往睹物思人,看到某件與已亡者相關聯的事物時,仍不禁悲從中來,其內心會產生一股可怕的失落感。此時,若能號啕大哭及時宣泄負麵情緒,對身體會更有利。

到此,當事人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追念已亡者的心理整合過程。過去的已然過去,沒有必要繼續生活在回憶中,大多數人也已經能夠放下對已逝親人的懷念,雖然到每年的紀念日、節日或其他特定的日子會再度勾起當事人內心的傷痛,但那隻是短暫的。

痛失親人之後,固然會傷心難過,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靈。縱然止痛是需要時間的,但不能太久,思念歸思念,如果不能夠快刀斬亂麻斬斷思念,你就會陷入這場噩夢而不能自拔,從而陷入對死亡的恐懼。終有一天,死亡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此要時刻做好心理準備,這樣等噩耗來臨之時才不致方寸大亂,也不致無法釋懷。

認真地活著,就是與死亡作鬥爭

德國人布洛赫在《死亡研究之旅》中說:“人們會避開最後的恐懼嗎?其實這根本談不上恐懼。如果一個健全的人臨終絕望,有時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覺。恐懼一變而為罕見的好奇,換句話說,以知道死亡對自身作用為樂事。因為死亡本身是一場固有的巨大變革,它會令人產生激情。上述好奇之心把徐徐落下的一幕,一變而為慢慢開啟的幕布。”

這段話聽起來晦澀難懂,但其實就是在表達一個道理:隻要你懂得活著的意義,死亡也就同樣擁有意義,那麼死亡就不可怕。《士兵突擊》裏有一句話:“好好地活著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地活著。”

瑪麗40歲時,被醫生診斷患上了惡性腫瘤,隻能活3個月了。雖然這時的她不是風華正茂,但也正當盛年,人人都為她感到可惜。然而,瑪麗還是坦然地接受了這個事實,並著手為自己準備後事。

瑪麗親自請來時常去拜訪的牧師為自己主持喪禮,她還告訴牧師希望在葬禮上吟詠什麼韻文、願意穿什麼衣服下葬。她還不忘記要求把自己特別喜愛的《聖經》也葬在身邊。一切安排妥當後,牧師起身親吻了躺在病床上的這位堅強的女人,然後準備離開。

“請稍等!還有一件事!”瑪麗像突然記起了什麼重要的事,興奮地叫住了牧師。

“我差點兒忘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希望埋葬時右手拿著一把餐叉。”瑪麗大聲地告訴牧師。

牧師以為自己聽錯了,先是站在那裏愣愣地盯著瑪麗,然後終於開口問:“請問您說什麼?”

“很奇怪,是嗎?”瑪麗問。

“的確是!我從來沒有見過要把刀叉下葬的,您的要求把我弄糊塗了!”牧師回答。

瑪麗開心地解釋道:“每次我去單位的餐廳吃飯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當菜盤收走時服務員俯身說:‘請把餐叉留著。’我很喜歡這一時刻,因為這意味著我將要吃到更好的東西了,比如巧克力蛋糕或蘋果餡餅。”

牧師為眼前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女人感動了,兩個人都流出了歡樂的淚水。牧師知道,雖然這可能是他們兩個人活著的時候相見的最後一麵,但他同樣了解到一點:瑪麗比任何人都能理解天堂的含義。在她眼中,迎接死亡就是在迎接更加美好的東西,這就是一個女人麵臨死亡的態度,她把等待死亡看成一件更加美好的事。

於是,瑪麗快樂地接受了死亡,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生是我們的開始,死是我們的結束。死亡是生命最後一個過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既然生老病死是生命旅程中無法避免的事情,那麼就讓我們把死亡當做樂事,永遠不要害怕麵對它。

很多人懼怕死亡,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痛快地生活過。同一件事物,完全取決於你看待它的態度,比如對於同樣的半杯水,樂觀的人為自己還有半杯水而慶幸,而悲觀的人卻因為自己隻剩下半杯水而歎息,這就是說困惑的人之所以困惑,往往不在事物本身,而在看待它的方式。

痛痛快快地生過,為什麼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接受死呢?就像快樂一樣,有的人認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就是一種快樂;有的人認為三五個人聚在一起,唱唱歌、打打球就是快樂;有的則認為安安穩穩地工作、和和美美地生活就是一種快樂。每個人與每個人的快樂是不一樣的,但隻要你認為自己快樂,那麼你就是快樂的。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絕對的快樂和絕對的不快樂,死亡也是一樣的道理。用心地熱愛生活、真心地珍惜生命,這樣到你臨終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恐懼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