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事,隻有過不去的心(1 / 3)

第9章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事,隻有過不去的心

過去的讓它過去,未來的才能到來。如果你滿心裝的都是過去,哪還有地方裝下盛大的未來?學習放下的智慧,是為了更好地拾起。

淡泊人生,永不喪氣

人活一世,不必太過看重名和利,這兩樣東西對於我們來說,生不帶來,死亦帶不走,都屬於身外之物。即便我們無休無止、殫精竭慮地去追趕它們,想方設法地將其攥在手心中,也不會有心滿意足的時候。相反,它們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無盡的煩惱和障礙,將我們推進貪欲的懸崖,性命難保。

事實證明,在一切高深的處世原則中,淡泊是最有益處、最有效果的。一個人一旦擁有了淡泊之心,就不會在成功麵前驕傲狂妄,在失敗麵前灰心沮喪,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平和的心態,用一種超然的處世觀麵對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人生可以不斷升華。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隻有保持淡泊的心態,我們才能享有一份獨有的安靜:“任誘惑無限,我自巋然不動。堅守精神家園,不被汙濁的空氣所感染,執著而專注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個人如果有一顆淡泊之心,就可以回歸本真的人性,不會刻意地追求名利,而這樣的人往往更能成就一番事業,為萬人所敬仰。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擁有卓越軍事才能的諸葛亮一心輔佐劉備成就大業。三國鼎立後,諸葛亮依然盡忠盡責,幫助蜀國穩固江山。在數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他從來沒有動過爭權奪利的念頭,一心想讓蜀國變得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便他後來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仍安之若素,不貪圖享受安樂,不眷戀權勢,仍然奉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處世原則。“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僅是他留給後世的警示名言,更是他一生人格的真實寫照。

花花世界,熙攘紛擾,但這不代表我們要過於積極地融入其中,更不要奢求從中賺取一些利益。常言道:“命裏有時終需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將它當成過眼雲煙,任其煙消雲散,不管它最終歸於何處,都不要心有牽掛。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他一生淡泊明誌,不為名利困擾,不為權勢擔憂,被尊稱為“國父”。

1782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極力鼓動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實行君主製,慫恿其“登基”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王”。對此,華盛頓麾下的軍隊也持支持票,但是,華盛頓卻堅決反對,甚至極其憤怒,他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

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他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開始了另一種職業生涯——農夫,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寧靜的生活”。

美國獨立後,發展得並不順利,當時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聯邦政府看似大權在握,實則不然,他們毫無實權,而且國庫空虛、負債累累,一些投機商人趁機發國難財,囤積居奇,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況悲涼淒慘。日積月累,人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1786年秋,一場謝斯農民起義在獨立戰爭發源地——馬薩諸塞州爆發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果實正瀕臨消失的危險邊緣,為此,華盛頓臨危受命,再度出山。

1787年,華盛頓主持製定憲法會議。次年2月,他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一些參議院的人員提議,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和謝意,除了使用“總統”這一稱號外,還應該額外增加一個尊號,比如“民選的君主陛下”、“民選陛下”、“最仁慈的殿下”、“合眾國權利的保衛者”等,華盛頓卻執意拒絕使用此類“尊號”,他認為此類“尊號”對國家有負麵影響。

除此之外,華盛頓也反對任期終身製,他不想長久地擔任總統職務。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主動請辭,不再續任總統一職。他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田園生活:從事農田實驗、環境布置等。

權勢、名聲、金錢,很少有人能抵抗它們的誘惑,而華盛頓卻絲毫不為所動,他拒絕了別人向他諂媚的“尊號”,也沒有深陷權勢的泥潭。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出發點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個人利益,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淡泊心態。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淡泊心態,他才會得到美國人民的尊重和懷念。

我們既不要抱怨命途多舛,也不必抱怨造化弄人,一切順其自然並傾盡全力去奮鬥即可。如果你是一匹千裏馬,就在遼闊的草原盡情馳騁;如果你是一隻蒼鷹,就在無垠的天空搏擊……隻有找對自己的位置,淡泊處世,永不越雷池一步,就能感受生命的意義、享受生活的幸福。

為失去而苦惱,不如正視未來

擁有、失去,這兩個看似意思相反的詞語,其實是相對的。與其苦苦糾結於失去,不如正視未來,努力追求新的擁有。即便一件事情未能成功,也不要因此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功,並非他們的智商異於常人,而是因為他們不會陷在過去失敗的泥沼中。他們正視未來,看到自己的光明大道,所以他們沒有與成功擦肩而過。

蒲鬆齡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他生於一個江河日下的地主家庭,當時的科舉製度漏洞百出,科場中賄賂成風,考官徇私舞弊。他參加了4次科舉,均以落第告終。然而,令他痛苦的不僅是科舉失利,還有溫飽問題,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深思熟慮後,他放棄了可以讓自己升官發財的科舉考試,選擇了著書立說,立誌寫一部“孤憤之書”。為此,他在壓紙的銅尺上鐫刻了一副流傳至今的對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鬆齡以此自勉。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寫成一部震驚文壇的巨著——《聊齋誌異》,成為了名垂青史的文學家。

蒲鬆齡雖然在科舉的考場上屢戰屢敗,與仕途無緣,但是,他沒有困在失去的深井中煩悶頹廢,而是將目光放長遠,著眼於未來,找到了成就自己的方法。在這條全新的道路上,他一舉成功,成為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恒星。

不要總是在那個讓你有挫敗感的地方徘徊,這樣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目標,失去的會更多。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人買進一支股票,股價卻下跌,不甘心失去的他又在這個價位買進,可是它繼續下跌。原本要挽回損失,卻越丟越多。博弈論專家將這種困境中的博弈稱之為協和謬誤,對於參加這種博弈的人來說,如果沒有穩操勝券的把握,及時抽身退出是最好的選擇。

20世紀60年代,英國和法國政府聯手進行了一項投資——開發大型超音速客機,即協和飛機。這是一種新型商用飛機,將大量資金投在它身上,可以說是一步險棋,因為僅設計一個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億美元,更不用說製造整架飛機了。

很快,英法政府發現了投資危險:花費急劇增加,但它的市場銷路還是個未知數。但是,如果現在停止這個項目,先前的資金將化為烏有。日複一日,他們始終無法作出決定。隨著研製工作的深入,他們更是難以叫停研製工作。

最終,協和飛機製造成功,但因為種種缺點,比如耗油大、噪聲大、成本高等,不能迎合市場需要,最終被淘汰出局,英法政府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整個過程中,如果投資者不苦惱於過去的損失,及早停止製造飛機的工作,就會將損失降到最小。

其實,協和飛機並非個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我們買了一件時尚的襯衣後,發現沒有合適的褲子搭配這件襯衣,於是繼續購物,購買可以搭配的褲子。但是,這並沒有結束,照照鏡子,我們發現沒有合適的鞋搭配,於是,鞋子又上了購物清單。買好鞋子後,我們又覺得頭型和它們不搭配,於是又要花費一筆做頭的錢。本打算買一件衣服,卻從頭換到腳,迅速加入“月光族”的隊伍,這就是我們陷入了協和謬誤的博弈中,結果損失不斷加劇。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曾說過:“今天的舍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上,有的人活得輕鬆,有的人卻滿臉愁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能割舍過去的失去,而後者卻將其死死攥在手中,不肯向前看。

王歡和李薇是兩家服裝公司的項目經理,都在進行一個新款服裝的設計項目。在一次酒會上,她們得知另外一家服裝公司已經開發出了類似的衣服。根據那家公司的服裝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可以預知,這款服裝並不受歡迎。麵對這種情況,她們作出了兩種決定。

王歡認為,如果繼續進行這個項目,公司可能會損失幾十萬元,贏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現在的投入是幾萬元。深思熟慮後,王歡決定停止此次項目,開始了另一個新項目。

而李薇則繼續研發這個項目,她認為,前期已經投入了幾萬元的資金,如果不繼續,資金就白費了。

幾個月後,李薇的公司推出這款服裝,收益慘淡,損失巨大,而王歡的公司則推出了一款新服裝,賺得缽滿盆滿。

故事中的李薇為了追回成本,不斷追加投資,最終失大於得。而當王歡發現這是一項錯誤的投資時,立即懸崖勒馬,沒有因為顧及前期投資成本而錯上加錯。

有人說:“苦苦地挽留夕陽的人是傻子;久久地感傷春光的人是蠢人。什麼都想擁有的人,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當你發現“此路不通”時,就要學會及時地轉換方向。片麵地苦惱於任何一點,生命的天平就可能會發生失控的傾斜,即便補救也無濟於事。天涯處處有芳草,人生並非隻有一種選擇,拋開失去的,未來的風景會更加迷人。

值得害怕的其實是害怕本身

生活中,很多人在害怕做一件事情時,總會有諸多借口:“我怕失敗,會很丟人。”“我怕別人不配合我。”“我怕朋友嘲笑我不自量力。”等等。其實,他們害怕的並非是這些外在因素,而是害怕本身,正如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所說:“我們沒有什麼害怕的,唯一值得害怕的隻是害怕本身。”其實,這是一種心魔,要想戰勝這個心魔,最銳利的武器就是膽識。

居裏夫人說過:“人生的旅途也許很遙遠,也許很黯淡,但是,不要害怕,隻有勇敢的人麵前才有通路。”

有這樣一個關於鷹的故事: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捉獵物;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此時的鷹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並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地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再度過30年的歲月!

鷹的膽識讓其重獲新生,繼續生存了30年。要想練就膽識,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其實,失敗並不是人生的汙點,不足以影響前途的發展,重要的是你曾經全力以赴、放手拚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