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事,隻有過不去的心(3 / 3)

這位企業家被他的激情感染了,想起了自己當年白手起家的創業時期。他忘記了自己的說客身份,反而激勵年輕人:“你已經看到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且正在為迎接這個偉大時代的到來努力做準備。好好幹吧,年輕人。”父母無奈,隻得同意了他的退學要求。從此,他全身心投入到計算機領域中,最終成功地開發了一係列領先世界的計算機軟件,他就是比爾·蓋茨。

一個成大事的人或者一個有著明確的奮鬥目標的人,都是能夠放得下的人。而他們之所以舍得放下那些在旁人看來是來之不易、求之不得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真正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比爾·蓋茨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勇敢地放下哈佛大學學生這個閃耀的光環,去做自己感興趣的軟件。如果他沒有放得下的心態,而是繼續念大學,那麼,現在譽滿全球、在世界上聲名顯赫的“軟件大王”就不會是他。

生命原本是簡單的,我們需要放下很多東西,但這並非是讓你盲目放下和舍棄,而是要權衡利弊、理智放下,這樣,你才能走出生命的低穀,實現跨越,收獲累累碩果。

有些事情,就讓它一笑而過

古語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卷雲舒。”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不遂心願的事情,比如孩子沒有考上一所好大學,家長滿心失落;老公沒有升上經理的位置,老婆比他還憂愁;自己沒能做好策劃案,被老板痛罵;沒能完成銷售額,影響整個團隊的銷售排名,等等。麵對這種情況,有的人耿耿於懷,而有的人則一笑而過。其實,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大可不必斤斤計較,是好是壞都已是過去時,我們要關注的是未來。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無論成敗榮辱,隻要能夠一笑而過,我們的心態就會格外淡定,行動起來也會變得非常從容。

有人曾向一位年近百歲的智者請教養生經驗,他說養生分為兩種:身體養生和精神養生,後者更為重要。他說:“關於精神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把悲傷的事放在心上。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遇到事,一笑而過即可。想得開,以理智克製感情,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如。”

一項研究表明,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其他群體要高一些,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從而導致累得死去活來。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心好累。”就是因為他們太糾結於一件事,不能放下,不能夠一笑而過,最終讓自己的心疲憊不堪。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我們的生活態度應該是瀟灑自在、當機立斷、隨時放下,不要太過計較成功、失敗,屬於自己的就努力爭取,不屬於的就放手,一笑而過,這樣的人生才是瀟灑自在、自由自在的。

張楓的工作能力很強,到公司不到半年,就因業績突出而被提拔為經理。但樹大招風,一些老員工對此非常不滿,覺得自己為公司奉獻多年,卻被一個毛頭小子搶了功勞,於是,他們總在暗中搞小動作,甚至偽造證據陷害張楓。

最初,老板不為所動,但時間一長,他也懷疑張楓有問題。一次,一個老員工再次暗中告狀,說張楓違規操作,老板一怒之下將張楓降職,並讓其寫檢討,將檢討貼在公司的公告欄中。張楓沒有辯解太多,而是服從命令寫了檢討。

幾個老員工暗自得意,認為張楓不久就會自動辭職。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張楓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有時還會站在公告欄前看自己寫的檢討,和同事調侃說自己的文采非凡,可以進軍文壇。

沒過多久,老板查清了事實真相,張楓再次得到重用。員工大會上,老板問張楓:“前段時間,你受了那麼大委屈,怎麼還每天笑嘻嘻的?”張楓笑了笑,說道:“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有些事情,一笑而過反而更好。”短短的兩句話,贏得陣陣掌聲。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就如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但煩惱太多,就會危及健康,我們要學會用笑容代替煩惱。

泰戈爾說過:“對於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一笑而過,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度量和勇氣,是對不如意的釋懷、是勇於接受失敗的大氣。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人,當遇到一些金錢、名譽或權力的損失時,他們就無法承受打擊,開始自暴自棄,要麼逃避,要麼報複,甚至為了奪回這些東西而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一遇到挫折就在潛意識裏選擇逃避,這是弱者的表現。真正的強者麵對命運的不公和蹂躪時,總是在一笑而過之後勇敢地麵對。他們的心境寬闊,麵對失敗反倒愈挫愈勇,最終將輸掉的東西又重新贏了回來。

一笑而過,是一種境界,在這種極高境界的背後,體現的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灑脫,是“大肚能容天下事”的胸懷,是“江湖一笑泯恩仇”的寬容。生命並非隻有一處輝煌,一笑而過、放眼未來,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認識自己,調節人生的方向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其實不然,如果方向是對的,那麼,這種執著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相反,如果方向錯誤,那麼就要及時回頭,否則就會走進死胡同,甚至撞得頭破血流。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隨時審時度勢、理智思考。思考的重點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想想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這條路是否適合自己行走,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目的。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在其自傳中寫道,正因為他有很深刻的自我認知,所以才能認清自己的能力,揚長避短,從而有了突破性的成就。他說:“我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於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麼點兒健全的思想……我的記憶範圍很廣,但卻比較模糊……我在想象上並不出眾,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

不僅是達爾文,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其自我認知能力都很強。比如馬克思寫過一些詩歌後,發現自己並不具備寫詩的天賦和能力:“我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純粹是從腦子裏虛構出來的,現實和理想之間完全對立,修辭上的斟酌代替了詩的意境。”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文學上有所成就,但他認為自己並不適合寫小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我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覺得小說非常難寫,不用說長篇小說,就是短篇小說那種經濟的、嚴謹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於戲劇,我更加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正是因為他們清楚地認識了自己,才明確了人生的方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從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我們的人生道路不會一馬平川,總會遇到一些溝壑、泥沼,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並非是壞事,可能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調整人生方向的好時機。

黃微微是一家汽車銷售公司的業務總監,也是業內有名的金牌銷售員,但她最初並沒有涉足汽車行業,而是一名化妝品推銷員。當時的她覺得自己的外貌條件很好,尤其是皮膚白嫩,很適合做這一行。但是,做了半年後,她的業績在公司是倒數第一。

她覺得自己的業績差是因為沒有其他同事努力,於是,她每天都比別人早上班,下班時也是最後一個走。但是,當月度銷售榜公布時,她還是穩居最後一位。她非常苦惱,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這一行,但又不願意改行,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一個周末,煩悶的她去逛街,路過一家汽車4S店,她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可以做汽車銷售。”她雖然是個女孩,但從小就對汽車很感興趣。上學的時候,別的女孩都在看時尚雜誌,隻有她看汽車雜誌,對各種車型都很熟悉。

深思熟慮後,她辭去化妝品公司的工作,去了一家汽車公司做銷售,她對店裏的每一款車都非常了解,車型、配置、耗油量、優缺點,都能脫口而出。而且,她外表靚麗、身材姣好,很像車模,顧客都喜歡向她谘詢。3個月後,她成為公司的季度銷售冠軍。一年後,她被提升為業務總監,並因為優秀的銷售業績而在同行業名聲大振。

從事化妝品銷售的失敗讓黃微微警醒:擇業方向不對,這一行並不適合自己。她的當機立斷、冷靜分析讓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的人認為,人生道路就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東西,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樹,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有專家認為:“一個人的一生至少要經過兩三次變換,才能最後找到適合自己特長的事業和奮鬥目標。”細細分析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我們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如果此路不適合自己,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即便這條路充滿艱難險阻,也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成功。

當然,自我認知並非一次可以完成,有時要建立在自我動態調節上,有時也需要采納別人對你的中肯建議。

有這樣一件學林逸聞:有一個年輕人從小就喜歡詩詞,並刻苦鑽研。他非常喜歡詩仙李白、蘇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像他們那樣瀟灑的詩人。但幾年過去了,他一直沒能寫出一篇好詩詞。後來,他赴京求學,臨行時,他的老師送了他兩句話:“詩有別才非關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言下之意是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果“學理”,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學者。他銘記恩師的教導,開始研究曆史文化。幾年後,他小有成就,後來著有《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他就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

認知自己,重新調整人生方向,需要的是新鮮的思想,即運用全新的思維模式去發現新機會。在這一點上,循環利用自己的才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位品牌策劃人失業以後,灰心喪氣,他覺得自己的事業從此結束了,因為他認為品牌策劃是自己唯一能幹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位老朋友,才徹底改變想法,命運也因此改變了。

朋友認真地給他進行了分析:“其實你有很多能力。首先,這麼多年來,你一直在向客戶出售你的品牌策劃案,這表明你是個很厲害的銷售員;其次,你總能為一些不太好的品牌寫出最佳的策劃推廣方案,在關鍵時刻把宣傳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這表明你還有很棒的寫作能力;除了這些,作為品牌策劃人,你還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聽完這番話,他的消極與悲觀的想法煙消雲散,決定從頭再來。不久,他就成了一家大型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很多時候,失敗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學識,而是因為我們走錯了方向。一條道走到底,並不適合每一個人,所以,一旦發現走錯了路,我們就要及時掉頭,換另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走。這樣雖然會浪費一點兒時間,但收獲一定會比失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