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越成功越要挺得住,因為你還可以創造更大的成功(2 / 3)

“花90%的時間考慮失敗”,其實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有危機意識,並不是說要磨滅信心,而是要抑製自信變成自負和自滿,不致因輕敵而導致失敗。

居安思危還可以幫助我們自省,反省自己所作的決定是否正確、是否會有負麵影響,讓我們及時改變錯誤的行為。

唐太宗執政期間,魏征曾經納諫:“陛下,您現在擁有中原這麼大的國土,責任重大,需要在安逸的時候想到危險的時刻,勤儉節約、不能奢侈,這樣的話,可以使江河長流。”唐太宗深思熟慮後,覺得魏征的意見很有道理,就采納了。經濟繁榮時居安思危,是唐太宗成功開創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讓唐朝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為繁華的朝代之一。

居安思危、及時發現隱藏的危機,就能夠避免更大的損失,甚至轉危為安,對個人如此,對一個國家尤其如此。

今日的新加坡非常繁華,但從前,它是一個自然資源非常貧乏的島國,就連日常用的淡水也要從國外進口。這樣一個連生存都成問題的國家,卻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短短20年後迅速躋身於第三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使它快速發展的秘訣就是居安思危。

因為麵臨淡水的危機,技術人員經過多年研究,不僅成功地淨化了海水,而且還將生活汙水淨化成飲用水。聯合國衛生組織研究表明,新加坡淨化後的海水和生活汙水,其衛生程度超過國際公認的可飲用水的衛生標準。原本依靠引進淡水的新加坡,現在每年要以雙倍價格出口大量潔淨水以賺取外彙。

經濟發展後,新加坡並沒有停下腳步。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曾說過:“任何優勢都是暫時的,天下沒有不沉的航空母艦。”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新加坡每年將財政預算的1/3用於國防,並重點發展空軍,成為世界空軍強國。

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我們的生活不會一直充滿陽光和鮮花,狂風暴雨也是不可避免的。取得成績時,多思考一下如何應對以後的挑戰和挫敗;衣食無憂時,要想到如果一貧如洗時應該如何生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常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能讓我們預知未來的變化,一旦出現危機,我們就能從容應對,安全地渡過危險期。

去掉“想當年”,隻說“我現在”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一般來說,經常將“想當年,我……”掛在嘴邊的人,他們的人生往往處在低穀中,生活和事業不盡如人意,因為一個積極地為事業奮鬥或正走在成功路上的人是沒有時間和精力與人反複吹噓過去的成績的。不要讓“想當年”成為口頭禪,你需要著眼於現在,這樣才能盡早地完成任務、實現理想。

一天,一個財主和乞丐偶然相遇,財主嘲笑乞丐:“你看看你的窮酸樣,連頓飽飯都吃不上。看看我,天天山珍海味,擁有百間豪宅、千名奴仆,我比你幸福百倍。”乞丐笑笑,說道:“我現在也很幸福。”財主哈哈大笑,說道:“看看你穿的破衣服,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還說幸福。”乞丐淡然地說:“把握現在就是幸福。”財主聽後悻悻地離開了。

沒過多久,一場大火將財主的百間豪宅燒成灰燼,千名奴仆們全部作鳥獸散。一夜間,財主淪為了乞丐,流浪街頭。

當時正值三九天,變成乞丐的財主到一座破廟中避寒,恰好乞丐也在這裏烤火取暖。乞丐看見他後,叫他一起烤火,並問道:“現在,你對幸福的看法變了嗎?”財主說道:“幸福就是現在能在這堆篝火旁取暖。”

現在,就是幸福。生活中,少一些“想當年”,多一些“我現在”,不僅可以讓你感受更多的幸福,也會讓你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

在職場中,也不乏一些張口閉口就是“想當年”的人,他們初入職場時,兢兢業業、富有激情。但是,隨著職位的升遷,他們的工作激情漸漸退去,他們不再鬥誌昂揚,而是處處以“功臣”自居,認為自己勞苦功高,總是對公司的員工吹噓當年的“豐功偉績”,卻不肯向前奮鬥一步,結果,他們在“想當年”中不斷後退,直至成為公司可有可無的人。

著眼現在,就是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情,一方麵要放下“想當年”,另一方麵也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於未來。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老師,我什麼時候能取得人生最大的成功?”蘇格拉底沉思片刻,說道:“你從麥田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中間不允許回頭,在途中要摘一個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但是,你隻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不以為然,覺得這個任務太好完成了,於是他自信滿滿地出發了。十幾分鍾後,柏拉圖垂頭喪氣、兩手空空地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你怎麼沒拿回麥穗?”他沮喪地說:“麥田裏有很多又大又飽滿的麥穗,但您隻允許我摘一個,所以,我一直認為最好的一定在最後。但是,走到最後才發現我錯了,我錯過了那個最大最好的麥穗,隻好兩手空空地回來。”蘇格拉底語重心長地說:“成功也是如此,不要把希望總是寄托在遙遠的未來,而是應該著眼於現在。”

過去的隻能追憶,未來的隻能向往,而隻有現在才是你真正能抓在手中的。當你不再陷在過去的泥沼中,也不沉淪未來的幻想中,而是將全部的努力都用於現在時,你就會挖掘出潛力、迸發激情,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暢銷書《當下的力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乞丐在路邊坐了30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乞丐可憐巴巴地說:“給點兒吧。”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給你,你坐著的是什麼?”乞丐回答:“什麼也沒有,隻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麵。”陌生人問:“你曾經打開過箱子嗎?”乞丐回答:“沒有。打開了有什麼用?裏麵什麼都沒有。”陌生人堅持說:“打開箱子看一看。”乞丐這才試著打開箱子,他驚訝地發現,裏麵裝滿了金子。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如故事中的乞丐一樣,即便已經擁有了很多財富,卻依然在苦苦追尋,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手中不僅已經有了所尋求的,還有了很多更為寶貴的財富。

過多地將精力放在過去和未來,會讓你滋生出一種消極的心態。無論是過去的失誤、成功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都會讓你於無形中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麵情緒。佛陀常說“活在當下”,我們要學會接受現在發生的一切好事、壞事,體會個中滋味。

當然,著眼於現在,並不是讓你徹底忘記過去,不對未來做任何規劃和憧憬。過去的奮鬥成就了現在,而未來的收獲是現在努力的結果。著眼於現在,是讓你不沉迷在過去的成績中停滯不前。

一位作家曾說過:“過去就是曾經的現在,現在是當下的現在,未來是即將到來的現在。”你要善於把握現在,全身心投入到現在的生活和工作中,長此以往,成功和幸福就會來敲門。

越把自己當回事,你就越危險

敵人,一個讓人一聽就心生警惕的詞語。你的敵人是誰?競爭對手是誰?其實,你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正如拿破侖所說:“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自己。”究其根源,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

很多時候,你煩躁、鬱悶、焦慮不安,都是源於你太在意自己、過於注重自己的感受、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樣,不僅自己心力交瘁,而且也很難有所成就。這一點,在職場新人身上表現得很明顯。

有人曾問一家公司的人事部部長:“您為何不願意招聘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經驗嗎?”他搖搖頭,說:“經驗不足,可以學習,最重要的是這些新人太將自己當回事了,眼高手低,小事不願意做,大事還做不好,批評兩句就辭職走人。唉,真是傷不起啊!”

一些人總是抱怨工作難找,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怨天怨地。其實,問題就出在他們自己身上,他們的期望和付出不成正比,總是希望付出最少而得到更多。因此,他們在職場上的受挫和坎坷不是別人設下的障礙,而是自己給自己放了絆腳石。

王亮是一所名牌大學的高才生,大學畢業後,他應聘進入一家外資企業,與他同時進來的同事,其硬件條件都沒有他好,要麼學曆低,要麼專業技能不強。對比之後,他覺得自己是公司的“績優股”,可以在此大展拳腳。

抱有這種想法的王亮,每當領導讓他做最基礎的工作時,他就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一次,主管讓他做一份簽約合同,他滿心不情願地去做,結果,他將進貨價500寫成了50,幸虧主管及時發現了這個錯誤,否則公司將會損失一大筆錢。事後,主管批評他,他不以為然地說:“我又不是秘書,不擅長做這種事情。如果讓我做技術含量高的事情,肯定不會出錯。”

王亮的態度讓主管很不滿意,直接將其“打入冷宮”,即便是複印文件的小事,主管也不讓他做。沒過多久,名牌大學的高才生王亮就辭職了,而和他同進公司的同事,有的升了職,有的加了薪。

導致故事中的王亮在職場上受挫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他將自己擺在了重要位置,認為自己是公司的天才,應該將最重要的工作交給他,而不是做小事。正是因為這種想法,使他最終出局。

想要獲得什麼,就要先付出什麼。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別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太把自己當回事,反而會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學會放下自己,坦誠生活,才能真正贏得你想要的。

有一座寺院,其大門的門楣上有兩個醒目的大字——“放下”。一天,一位遊客來此拜佛,不懂其中的含義,就向住持求教,住持沒有直接解釋其中禪意,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個名叫黑指的婆羅門拿了兩瓶花獻給佛陀,並請他開示佛法。佛陀說:“放下。”黑指放下了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說:“放下。”黑指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陀還是重複那兩個字:“放下。”黑指非常不解:“佛陀,我已經全放下了,你還叫我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不是讓你放下花瓶,而是讓你放下六根、六塵、六識。當你把根塵都放下時,你就再也沒有什麼牽掛,就可以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了。”黑指聽後恍然大悟。

世上最難放下的不是名和利,而是“我”這個東西,我們很難將自己的位置放低。如果能將自我徹底放下,我們就能跳出去,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事物,生活也會輕鬆很多。

蕭伯納是英國著名劇作家。有一天,他在公園散步,看到一個很漂亮的小姑娘。小姑娘穿著粉色的連衣裙,紮著兩條辮子,非常招人喜歡。蕭伯納非常高興,和小姑娘一起玩了很長時間。

分別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謝謝你,我今天玩得很開心。回家後,你別忘了告訴你媽媽,說你今天和著名的作家蕭伯納一起玩耍,他很開心。”小姑娘沉默片刻,說道:“我也很開心。回家之後,您也要告訴您媽媽,說您今天和一個普通的小姑娘一起玩,她很高興。”

蕭伯納聽後一時語塞,他一直覺得自己遠近聞名、無人不知,誰能認識自己是一種榮耀。但是,小姑娘隻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玩伴。

事後,蕭伯納將這件事講給朋友聽,並且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驕傲自誇,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放下“我”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更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和智慧。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心歸零,別將自己的位置擺得太高,因為位置越低,向上發展的空間才會越大。

“倒空”自己,使心態歸零

社會學家朱迪斯·維爾斯特在《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人的發展之路是由放棄鋪成的。我們終生都在通過放棄而成長著。我們放棄與他人的一些最緊密的關係、放棄自己曾經擁有的部分。”放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歸零、舍棄一些已經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