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靈規劃:誰的心態好,誰就走得遠(2 / 3)

其實,我們每天都麵臨舍得的兩難抉擇。“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的道理,固人所共知也,然知易行難,“舍”的不菲成本和“得”的不確定性,使很多人選擇了索取而非給予、慳吝而非大器、保守而非涉險。

我們不可能魚和熊掌兼而得之;既不願舍去,而又想占全所有好處,其結果或許是什麼都得不到。就像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把它攥緊,從指縫間流失的沙子也就越多。而如果拋開功利心,心甘情願、積極主動地去舍,不僅於己更為開心,而且往往還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那麼如何才可以在舍與得之間做到平衡呢?我們可以從下麵幾點去做。

該舍就要舍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將剛買的新鞋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一隻也扔了下去。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意義了。把它扔下去,就可以讓拾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老人在丟了一隻鞋後,毅然丟下另一隻鞋,這便是成熟而理智的表現。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飄飄然於擁有的喜悅,而淒淒然於失去的悲傷。老人卻以從容的達觀之態,超越於世人之上。的確,與其抱殘守缺,不如舍去,或許會給別人帶來幸福,同時也使自己心情舒暢。老人這種舍得的做法令人頓生敬意,也值得我們深思。

吃虧是福

幾乎所有的人都怕吃虧,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發現和體會到,有時候越是不肯吃虧,越是可能吃虧,不但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唯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會真正有福。自古就有“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的說法。但對於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理解,或者隻是表麵上一知半解,而實際行動起來卻大打折扣。

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機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更多的是肆無忌憚的對別人的進攻與傷害。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然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世界上沒有白占的便宜,愛占便宜者遲早要付出代價。有的人見好處就撈,遇便宜就占,即便是蠅頭小利,見之亦心跳、眼紅、手癢,誌在必得。這種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撈一分好處,便掉一分尊嚴。天底下也不會有白吃的虧。從某種意義上說,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在物質利益上寬宏大量,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抬舉他人。如此這般,以吃虧為榮為樂,勢必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抬舉。

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一旦吃虧便愁腸百結、鬱鬱寡歡,甚至捶胸頓足、一蹶不振,受傷者隻能是他自己。

不要過於吝嗇

傳說有一天,閻羅王正在審判分派小鬼們投胎的去處。閻羅王撫尺一拍:“張三你到東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做人”……隻聽到堂中的撫尺聲此起彼落,閻羅王依序分派。等在一旁的猴子忍不住開口抗議:“閻羅王,無論張三或李四,你都讓他們到人間投胎,請你發發慈悲心,也讓我這隻猴子嚐嚐做人的滋味吧。”

閻羅王說:“猴子啊!人的身上沒有長長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怎麼到人間做人呢?”猴子說,“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間去了嗎?”閻羅王拗不過猴子的再三哀求,答應幫猴子拔毛。閻羅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叫,一溜煙逃之夭夭。閻羅王歎了一口氣說:“連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怎有資格做人?”

世間萬物,凡有所舍,就能有所得。一盆花,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嫩葉、發出新芽、長出鮮花。舍得,並不是純粹為了舍棄而舍棄,有時往往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棄,即“欲於取之,必先予之”。以舍為得,舍小得大,妙用無窮。

舍得,是一種精神;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明白,舍得其實也是一種美麗的收獲。

控製自己的情緒

人到中年,悲傷、抱怨、各類恐懼等情緒不免時常光顧我們。它們好像魔鬼一般,往往會引領我們走向錯誤的陷阱,甚至給本應幸福的生活帶來災難。及時宣泄情緒、控製情緒,是使生活步入正軌、走向陽光的絕招。

憤怒是魔鬼

憤怒是一種非常有害並且極具破壞力的情緒,它不僅能夠摧毀我們的健康,同時,它還會擾亂我們的思考,給工作和事業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各種不良情緒中,憤怒對人體的危害最大。醫學研究發現,憤怒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在憤怒時,由於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所以經常發怒的人就很容易患上高血壓、冠心病等。

此外,在一個人憤怒的時候,由於情緒處於失控狀態,還可能引發其他不理智的情緒,比如:自以為是、自尊受損、好下結論等,這些都可能使事態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甚至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因此,憤怒於己於人都不是什麼好事。

那麼,平時我們又該如何麵對憤怒?如何麵對憤怒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後果,如何麵對這個魔鬼呢?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 通過自己的意誌力控製憤怒,使憤怒的情緒少發生,或者憤怒的時候忍住不發作。

2. 努力控製自己的情緒,當憤怒的時候多想想盛怒之下失去理智可能引起的不良後果。

3. 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發怒”,這樣可以很好地起到克製憤怒的作用。

4. 平時將心中的憤懣和不平向人傾訴,從親朋好友處得到規勸和安慰,也可以很好地緩解怒氣。

5. 向使自己憤怒的人平靜地說明自己的不滿和意見,盡量使矛盾得以調和。

6. 避免接觸使自己發怒的環境,減少憤怒情緒,或者是在即將發怒的時候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避免憤怒。

7. 盡快離開當時的環境,避免進一步的刺激,使憤怒情緒自然消退。

有一位哲人說過:“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所以,麵對憤怒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拋棄,就像對待裝滿子彈、已經上了膛的槍一樣,把它舉起來,然後再把子彈放下。一定要記得,憤怒是魔鬼,一旦被魔鬼蠱惑了的話,就勢必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隻有我們掌控了自己,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去理性地做出判定,而不是魯莽從事,讓自己糾纏在各種無休無止的困擾中。

有涵養的人並不是不生氣,隻是他們會自我排遣,使自己迅速地消氣。因此,一個中年人應該更加成熟,更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在我們的眼裏,戰勝憤怒就像是戰勝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一樣。讓我們遠離憤怒,用微笑去麵對生活。

悲傷不過度

塵世難得開口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曆這樣或那樣的悲傷和失落,比如遠走他鄉時,我們會感到黯然神傷;失去心愛的人,會覺得痛苦不已;離開自己喜歡的朋友,也會悲傷心碎……可以說,悲傷是一種因失去而導致的孤獨感和被隔離感,是因精神打擊而產生的情感體驗。悲傷總是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和健康。

悲傷常常表現為睡眠失常、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等,一個人在悲傷的時候就無法專心地去做事情,老是唉聲歎氣,甚至還會獨自抽泣。而過度的悲傷則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如神經質、抑鬱、持續的恐懼、夢魘和失眠等,有時候還會出現頭暈頭痛、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狀。科學研究表明,過度的悲傷還很容易導致抑鬱症。

每個人都會有悲傷的時候,但悲傷過後生活還是要繼續的,總是沉浸在悲傷中不僅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對健康不利。那麼,怎麼才能擺脫這種悲傷的情緒,重新獲得麵對未來的勇氣呢?

美國的學者曾經對幾百名男女分別做了研究,結果發現:在他們痛快地哭過以後,自我的感覺就會比先前好了很多,而且健康狀況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這是因為在悲傷時流出的眼淚裏,含有更多的荷爾蒙,而人由於悲傷所引起的毒素,則通過眼淚得到了排泄。所以,在悲傷的時候不妨讓自己痛快地哭出來,盡情宣泄,過分地壓抑隻會對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害,還會促使疾病攻心。

一個人在受到別人傷害後,就很難再相信別人,除非是自己的知己。知己既是自己心靈的影子,也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和知己在一起就會有一種心理的歸屬感。所以,當我們悲傷的時候,不妨向自己的知己傾訴,他不會對你的處境進行羞辱和批評,對於你的隱私,他也會守口如瓶。一個難得的知己和良好的傾聽者,總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撫慰,讓我們的悲傷得到釋放。

另外,麵對悲傷,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心理學家建議:“如果你有工作的話,就繼續把它做下去;如果沒有,那就盡快去找一份。就算是要照顧孩子,也不能耽誤工作。”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忙碌的日常生活會讓我們暫時忘記悲傷,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重新變得穩定。

記住,在你悲傷的時候,身邊所有的朋友都會安慰你的,因此一定要堅強。就算暫時快樂不起來,也應該讓自己平靜下來,去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情,用平和的心態把其他的事情處理好,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又會笑逐顏開了。

世上最悲傷的事情,莫過於和親人朋友之間的生死離別。但是對一個中年人來說,世上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呢?40歲本身就是一道坎兒,我們既然已經走到了這道坎兒上,就要用愉悅的心情去對待它,對待自己所遭遇的不平與悲傷。隻有笑對生活,生活才會更有質量。

遇事不抱怨

生活是公平的,它從來就不會偏向哪個人。它給每個人以機會,給每個人以煩惱,給每個人以困難,所以,芸芸眾生就有了“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之歎。但是有的人就會常常去看看那如意的“一二”,有的人,卻隻盯著那“十有八九”喋喋不休,怎麼也走不出來。於是,他們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為錯過的陽光哭泣,為錯過的星星哭泣……生活在他們眼裏成了一片灰暗,並且終生都生活在灰暗之中,好似陽光從未照耀過他的心田。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這樣,隻會一味地去抱怨命運的不公,卻從來不肯去正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抱怨就像是生活的包袱,每天背著這樣的包袱就很難去發現生活的樂趣與幸福。而抱怨也是人性中的一種自我防衛機製,一旦一個人養成了抱怨的習慣,不僅對別人沒有益處,對自己也是有害無利的。仔細想一想,有哪一種生活是真正完美的呢?其實,我們隻要能夠做到不抱怨,很多複雜的事情就會變得簡單許多,而自己的心理也會變得更加健康。那麼,怎麼消除自己的抱怨呢?

首先,要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和觀點。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夠對別人抱有太過分的要求,就算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也沒有義務來滿足你的一切。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生活的真諦在於付出,而不是一味地去要求回報。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對於周圍的環境,我們沒有能力去主宰,那就必須要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負責。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周圍的人、交給運氣的話,那麼,他還有什麼獨立性呢?

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抱怨的心理,關鍵就在於這個人的思想修養和認知方式。當你抱怨的時候,想一想你是否隻是從個人的意願出發來考慮問題,你的思想是否全麵、是否偏激。要想消除一個人的抱怨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隻有自己把問題想透徹了,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抱怨的心理。

生活不會讓我們事事滿意的,隻要我們肯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同樣的問題,抱怨也就不存在了。當我們把抱怨的包袱卸下來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的美好都被我們忽略了。其實,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道家說:“何謂道?道即平常心。”隻要我們能用一顆平常心去化解心中的抱怨,就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假如你被狗咬了,難道你也要反過來去咬一口侵犯你的瘋狗嗎?”所以,懷著一顆平常心去生活,這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抱怨和牢騷。尤其是對一個中年人來說,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去抱怨,我們還有多少事情值得抱怨?讓自己更加理智地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