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靈規劃:誰的心態好,誰就走得遠(1 / 3)

第九章 心靈規劃:誰的心態好,誰就走得遠

人到40,往往是事業到達巔峰的時段,同時各種事情紛繁複雜,家庭、人際交往,等等。在嚐盡了世事心酸之後,往往拚的就是一個心態,可以說誰的心態好,誰就走得遠。

端正心態,把自己當成凡夫俗子

一個完美主義者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往往是巨大的,他們總是給自己強加一些非常高的標準,弄得自己苦不堪言。如果這能夠使自身的標準更加貼近真實情況的話,那麼自信心就會恢複,而加諸在身上的壓力也會得到很好的緩解。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從心底把自己當成一個凡夫俗子。

人到40,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事業的積澱、心智的成熟,以及對卓越品質的不斷追求,40歲因此也成了人生事業的高峰期。但是,正是這種高標準的要求、完美主義的存在、精益求精的精神,常常會讓自己不堪重負。

“總是要做到最好,總是要做得最多,”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中年人毋庸置疑的生活箴言。絢爛的人生、和諧的伴侶、幸福的家庭、稱心的工作……事事追求完美,容不得半點失誤。然而,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內心所承受的壓力卻是巨大的。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邀請50名中年人做了一個實驗,首先以問卷的方式測定這50人的完美主義傾向,然後再要求他們用10分鍾的時間準備一次麵對2—3名考官的求職演說。最後,研究者還要他們從2083開始,每隔12個數字向下數一個數字,一直數到零為止。中間如果出現錯誤的話,就要重新開始。

測試完成後,研究者對這50人分泌的唾液中的應激激素皮質醇含量、心律、血壓以及腎上腺素和降腎上腺素水平做了測量,結果發現完美主義傾向越嚴重的人,分泌的應激激素就越多,相應地心理壓力也就越大。同時,這些完美主義者在測試的過程中還顯露出一些“生機衰竭”的跡象,比如疲勞、急躁和信心受挫等負麵情緒。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完美主義者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多麼巨大,他們總是給自己強加一些非常高的標準,弄得自己苦不堪言。研究者稱,如果這些人能夠使自身的標準更加貼近真實情況的話,那麼他們的自信心就會恢複,而加諸在自身的壓力也會得到很好的緩解。可是,怎麼樣才能走出完美主義的誤區呢?

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從心底把自己當成一個凡夫俗子。很多人並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凡夫俗子,總認為自己高別人一籌,但即使真是如此,也會出現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情形。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至少我們會在有的時候是凡夫俗子。承認了這一點,則意味著你會全麵給自己所有期許降低標準,給自己留下足夠的容錯空間,給不完美留下空間。這看似消極,卻是人生中的大智慧、大積極。

自身、情侶、孩子、工作、房子、家庭、交際,我們日常所付出和需求的,無非就是這些。那麼不妨記下自己所期待的情形,然後從各方麵適當地降低一下標準,或者留給自己多一些的時間,平時早點離開辦公室,對自己的另一半也少提一些要求,將日程安排得靈活一些,從各個小方麵做起,就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

很多完美主義者總是無法去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實這些既是人生的一種經驗,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不僅會成為自己的枷鎖,對別人來說也是一座監牢。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反省,完美主義者總是讓自己置於不斷的害怕和失望中。但是反過來觀察一下,那些不完美的東西反而會使我們周圍的事物更容易處理、更充滿溫情。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是可以犯錯誤,也可以脆弱的,一個人無法要求自己處處完美。因此,一定要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完美主義者對待事情的態度總是很極端,所以他們的結局也無非兩種,或者成功,或者失敗。這是兩個非常單調的色彩,那麼如何在這些單調中加入一些新鮮的東西呢?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可以嚐試著去改變一下自己的字典,盡量少用一些太“絕對”的詞語。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也可以從不同的方麵去考慮。比如,你成功地組織了一場演出,雖然這場演出和最後所要體現的主旨不同,但是你在演出中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也享受了快樂,這些不就足夠了嗎?所以,不要總是在對與錯之間糾纏,要多給自己的內心找一個“出口”。

其實,對於一個完美主義者,最難的就是放棄。但是為了快樂,我們可以試著去放棄一些並不重要的東西,接受不完美,才是製造快樂的法則。嚐試著去“做得更好”,而不是永遠去追求最出色的,在平時多停下來去欣賞一下路邊的風景,享受難得的歡愉時光,這不是更好嗎?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完美的,所謂的完美主義隻不過是很多人在奮鬥中的最終目的、一個信念。為了實現這個信念,他們披星戴月、發奮圖強。也正是由於這種信念,讓很多人走到了成功的彼岸,但也有很多人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洗禮,一個40歲的人應該明白完美主義並非完美,那隻是一種高度,隻有認清了這個問題,自己才會變得輕鬆。一旦把完美主義轉換成一種無窮的壓力,它就會變成一個嗜血的魔鬼、一個心靈的劊子手。它會啃噬你的心靈,斧削你的鬥誌,直至把你變成一具幹癟的軀殼。

承認自己並不完美,承認自己是個凡夫俗子,讓你的心靈重新豐盈起來。

莫讓心病停留

歲月的無情流逝帶走了青春年華,給每個中年人帶來的是心理的急劇變化,曾經的放蕩與激昂,曾經的夢想與信仰,都漸漸地演變成了孤獨、嫉妒、消沉、頹廢、憤怒、緊張……這些揮之難去的“心病”,往往會影響生活的不同環節。及時用歡樂的情緒去化解,笑對人生,我們的生活將充滿陽光。

歲月如梭,轉眼之間已到40歲,來到了人生的中場,還有很多宏圖壯誌未能實現,還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依舊渺茫,而不覺間我們又要步入夕陽……當兩鬢間的霜花已然泛起,當額頭幻化出時光的足跡,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年輕的歲月已經在悄悄地遠去,我們不免要在心頭暗暗地感歎自己已經青春不再。

在對歲月流逝的悵惘中,每個中年人的心理也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曾經的放蕩與激昂,曾經的夢想與信仰,都漸漸地演變成了孤獨、嫉妒、消沉、頹廢、憤怒、緊張……這些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年人的“心病”。

如果以40歲為界限把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的話,那麼40歲之前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升學、就業、晉升、成家、生子……而40歲之後呢,卻好像突然成了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健康退化了、子女長大離家了、事業發展緩慢了、婚姻出現危機了……這一切都讓一個中年人產生了困惑的感覺,無法去做到孔子所說的“不惑”。

40歲,事業有成的人擔心自己突然哪一天會失勢了,擔心會被年輕人超越,於是繼續拚命地加班幹活;一個40歲的人,就算沒有成功的事業,還希望能夠有力氣再奮鬥一把,再吃上幾年苦,說不定運氣來了,自己也能大富大貴呢!

40歲的人,上有父母要奉養,下有孩子要教導,在公司與家庭中片刻不停地奔波著,希望能給他們最好的生活。

40歲的人,朋友越來越少了。即便是結交一個新朋友,也總希望自己能夠擺脫掉功利的目光,用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相處。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利益可圖,誰會和你做朋友呢?

40歲的人,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各種疾病就像一個個調皮的頑童一樣,跟在你的屁股後麵死活也不肯離去。

40歲的男人老了,40歲的女人紅顏凋零。風風雨雨幾十年的婚姻生活,就算沒有浪漫的抒情,沒有童話般的夢境,沒有像蜜一樣的甘甜,也相知相守地走過來了。可是,卻在最應該攜手相伴的時候,婚姻危機也緊跟著來了。

40歲了,我們或許會感歎年華的不再,每每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裏不能自拔;我們或許會抱怨社會的不公,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別人做是對而自己做了就會錯呢;我們或許為感情困擾,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去把握了;我們或許會因為沒有給子女一個良好的環境而自責,或許會為沒讓自己的父母安享晚年而愧疚……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想想其他呢?生命終究是會老去的,在我們還有能力去把握的時候,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麵對生活,麵對所有的不公,麵對一切的困難與困惑,消除這些煩人的“心病”,那麼,我們的天空依然還是那樣的明媚與廣闊。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擺脫掉這多種心病呢?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個心藥就是從心底笑對這中年的人生,為強壓下的心靈鬆綁。

有這樣一首小詩: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我不能控製別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勝利,但可以事事盡力,快樂就是一種流動的空氣!也有一位詩人說過:“笑是午夜的玫瑰,是人類的春天。”笑,是人類最生動的表情。

笑對人生,是一種真正的豁達與超然。正是因為我們40歲的人生,有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太多的應酬和煩惱。就如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當我們堅持正義、抗擊邪惡的時候,有的人卻偏要顛倒黑白。這個時刻的我們萬不能生氣,不妨把嘴角抿起來,笑著來看他:他本身就站在黑裏,所以在他的眼裏黑的才會變成白的,而白的又變成了黑的。就如同趙高指鹿為馬,我們為什麼非要去和他爭辯,讓他去認識到那是鹿而不是馬呢?隻要我們自己明白就可以了,至於在他眼裏是鹿是馬,和我們又有多大關係呢!

笑對人生,有時候也要學會認輸。舉個生動的例子,假如一個人被狗咬了一口,他心裏氣不過,非要把這隻狗也咬上一口。想一想,狗的特長就是咬人,而一個人去和狗對著咬,這算怎麼回事呢?倘若這個人真的去和狗咬,非但自己的氣出不了,結果還會被狗多咬幾口,自找麻煩。所以,該認輸的時候就得認輸,認輸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大智慧。

笑對人生,還要懂得適可而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說得好聽一點,這是勇氣可嘉,說得不好聽,就是逞匹夫之勇、意氣用事。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關鍵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麵子。該抽身時就得抽身,這才是一個聰明人的作為。

其實,笑對人生就是笑對眼前的得失,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一個強者的人生哲學。冰心說過:“快樂是一抹微雲,痛苦是壓城的烏雲。”所以,當痛苦與厄運降臨的時候,千萬不要被擊退,試著給自己一個微笑。那麼,在下一個春天來臨之際,我們的世界依舊會繁花盛開。

笑對人生,是一個人對人生的明澈態度,是真正的看透世事的超然物外,是“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磅礴大氣,也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豁達通透。所以,從這一刻起,無論我們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不妨開始用笑容來麵對,用豁達的心態去解決,那麼,那些困難還能算是困難嗎?就讓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笑對人生,用超然的胸懷來麵對生活,讓困難在笑聲中坍塌,讓心靈在笑聲中豁達,讓理想在笑聲中堅定,讓生命在笑聲中升華。

如此明澈的心境出現了,心病哪還有存留的空間?

有舍才有得

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中,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達到和諧、統一。要得先須舍,有舍才有得。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學會舍得,就能活出一個瀟灑、一個自如。

當你站在這個山頭,覺得另外一個山頭更高、更美的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走下這個山頭;舍不得,你就很難走上另一座山。舍得、舍得,不舍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舍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舍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

舍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達到和諧、統一。要得先須舍,有舍才有得。

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欲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的追逐。這沒什麼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隻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成功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