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理財規劃:四十歲的財務可不敢掉以輕心
40多歲的中年人,通常被稱為是“夾心層”,正因為這個群體經曆了半輩子的努力,如今大都上有老、下有小。雖然對於每個中年家庭來講,經過多年的打拚,在經濟上有了一定的積蓄,但在家庭支出方麵壓力也不小,孩子基本都在初中或高中階段,孩子的擇校費、補課費是筆不小的開支,幾年之後進入大學學習,費用支出又將是家庭支出的重中之重;中年家庭一般都有自己的住房,而且都承擔了沉重的月供壓力;而父母此時年紀已大,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未來的醫療費及養老費也是不小的剛性支出。因此說中年人此時不但肩負著自身的事業與家庭責任,還須麵對兒女教育、父母贍養和償還房貸等一係列問題,經濟壓力非常繁重。對於未來的生活,我們可能有一千種、一萬種設想,但唯有一點無法改變的是,終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如果現在再不著手進行退休養老規劃,恐怕將來退休時將會麵對“慘淡的人生”。
凡此種種,皆說明人到40,對於財務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坐吃山也空——理財的重要性
錢包很鼓意味著一個人的財富很豐厚,但再多的財富也會被花完。所謂的坐吃山空就是這個道理。避免這種狀況的秘訣在於累積的收入成為持續不斷的財源,並且在未來永久地保持口袋鼓脹飽滿。即便停止工作,出去旅行或度假,你的口袋裏仍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進賬!學會科學理財就能幫你實現這一點!
某富翁死後將全部的財產(包括房屋和田地),統統折換成了金幣平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兄弟倆在得到財產後分道揚鑣,開始各自的生活。
老大生性保守,為安全起見,他在一棵老榕樹下挖了一個深坑,埋下了大部分金幣,另外一些留在身上。他自己呢,幹脆去另一個地主家做長工,天天幹活出力,賺得一日三餐。實在太累了、不想幹了,就出去逍遙一下,花上幾個金幣過幾天舒服享樂的日子。由於金幣數量夠多,老大一直過著無憂的生活。
10年後,老大驀然發現埋下的金幣已經所剩無幾了,每天都感覺自己的生活布滿了陰雲。在這時他突然收到弟弟的來信,弟弟在信中說把父親原來賣出的房子和田地又都買了回來。老大對此十分不解,回信問弟弟:“那麼你現在還有生活費嗎?”
老二沒有作答,隻是讓哥哥來自己的家裏做客,然後領著他到自己的密室中參觀。結果,老大瞪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原來滿屋子都是金幣,至少是當初分得金幣的5倍以上!
對此,老二解釋說:“我發現把手裏的錢換成地產和房產是有利的,隻有這樣才能夠保值、增值。而且我還發現藥材生意很不錯,就開始倒賣藥材,用其中一部分金幣收購藥材,然後到藥材奇缺的地方去賣,結果才有了現在的利潤!”
現金的真正價值在於流動,而不是單純地占有。持有金幣而不去投資,隻會坐吃山空,讓錢越來越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們個人資產中的現金流如果沒有活水的注入,是注定要幹涸的。
也許你現在吃不窮、喝不窮,但是如果目光短淺、不懂理財,早晚有一天是會受窮的。人不能安於現狀,應該胸有大誌,努力贏在未來。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有遠見並且懂得用心理財的人,總是會獲得不錯的回報的。一個安於現狀、漠視財富的人,必然是一個現實感很差的人。在普通大眾心中,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基本標準就是他能否過上衣食富足的生活。在同樣條件下,為什麼有些人越來越富有,而有些人卻衣食難保呢?這就在於有沒有理財觀念的問題了。
有些人賺錢的能力並不低,但是努力工作得到不菲的收入之後,卻很快將錢全花光,美其名曰“能掙會花”。因此,這群人雖然收入不低,卻沒有多少節餘,都市中諸多的“月光族”就是這樣的人群,以至於當個人財務狀況發生變動時,他們無法做出有效的應對。此外,許多有高智商也會交際的人,由於不懂得如何科學理財,往往讓自己陷於高財務風險的窘境,因而也無法致富。這些都是理財意識淡薄、理財能力較差的表現。
理財技巧高的人,即高財商者,他們會有計劃、有步驟地理財,在增加收入、減少不必要支出的同時提高家庭的生活水準。相對於那些開支無度或者過於吝嗇的人,高財商者貴在能夠開源節流,在支出時使花費發揮最大效用,令現有財富迅速增加或重新創收。
通過科學理財,高財商者可以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提高生活水準和生活質量。由租房到買房;由搭公車上班到開自己的私家車上班;由周末閑逛到出國旅遊,高財商者會穩步提高自己的經濟能力,並且對未來做好充足準備,儲備退休後的養老所需,實現完美幸福的人生夢想。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每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都能達到的。
相反,那些自恃有錢而揮霍無度的低財商者,常常因為收支不平衡而身陷債務,結局大都較為悲慘。
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這其實是最簡單的理財之道。那麼,不妨從現在起,為自己的將來做預算。
預算是一張藍圖,它能幫助你有計劃地使用財富,使你用有限的收入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約翰·洛克菲勒每天晚上入睡前,總要算算賬,把每一美元的用途弄得一清二楚,然後才上床睡覺。
在記賬最初的一個月裏,我們要把所花的每一分錢做出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連續做3個月的記錄。然後我們可依此弄清楚錢到底是花在哪裏,哪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應該減少的,哪些支出根本就是錯誤的浪費行為。長此以往,你就會不自覺地養成理性消費的好習慣,而這正是科學理財的關鍵。
現在就利用好你的資金,從事能夠獲利的投資。從類似的經驗中獲得智慧後,你的投資將日益擴大,財富就會像河水一樣不停地流入到你的口袋。從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收入中,逐漸積攢出一筆錢,讓每筆錢自始至終都為你效勞,這樣假以時日,你將會得到更多的錢。
錢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理財,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對於理財這件事兒就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越早實施越好。這樣,當危機突然降臨時,你才不至於手忙腳亂或者毫無辦法。
賺錢多少是個夠?——反思你的金錢觀
錢是什麼?這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往往很多人對於錢的理解過於偏狹,沒有正確的金錢觀。當錯誤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的生活時,就會帶來各種麻煩,它不但會給你帶來現實的理財問題,也會給你帶來心靈的枷鎖。因此,人到中年,在人生中也許是最富有的時光,更應該樹立正確、科學的金錢觀。
什麼是錢?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中年人都會覺得這個問題簡單得無聊。事實上並非如此,也許因為錢距離我們太近,以至於從來沒有人能深刻地去思考這個問題。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說,錢首先是一種財富的象征,這個毋庸置疑。每個家庭的月收入和年收入以及固定資產總額、現金存款等都成為衡量這個家庭是否富裕的重要指標。
從微觀經濟學來看,錢是一種貨幣單位,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人民幣、美元以及歐元等都是一種貨幣符號,它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被交換和流通。
從財務規劃方麵看,錢是一種控製能力的體現。錢沒有常形,中國古代文化一直有“財富如水”的說法,因為財富本身就像水一樣,它是恒久流動的,永遠從一個渠道進,從另一個渠道出。能將這樣無形的、抽象的、靈活多變的事物掌握在手中,自然需要非凡的控製力道。如果伸手試圖抓住流動的水,留在掌心的隻會是水的痕跡。水是抓不住的,隻能引導和積蓄。錢也是同樣的道理。
個人和財富的關係,就好比一棵樹與水的關係。水源充沛,樹長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但如果讓一棵樹整天泡在水裏,那隻會將根泡爛。已經獲得財富的人,如何保住現在的財富並獲得更多的財富呢?必須要具有正確的財富心態,否則任何一個動蕩都會成為財務健康、財務安全的凶手。所以對個人而言,應該清楚每個人對財富的需求是有限的,在獲得財富後,最好的辦法是在自己這棵樹周圍遍植林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既能增強自己的活力,又能增強自己的抵禦力。所以有人說過:“財富如水——如果是一杯水,你可以喝下去;如果是一桶水,你可以擱在家裏;但如果是一個池塘或一條河流,就要學會與人分享。”
從以上的類比分析,我們可以簡單得出以下對於金錢的人生信條:
1.窮困和貪婪一樣,將使一個人在金錢麵前喪失自尊;
2.財富與金錢是不同的概念,一個人的財富是自己的,而一個人的金錢有可能不完全是自己的;
3.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富翁,但每個人都不必攥緊金錢。
總有人把生活得不快樂歸咎於:“我沒有錢,所以我不快樂。”“我要是能買一套自己的房子我就快樂了。”事實是,當有了房子後還會想要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車。很多人有了錢以後發現自己還是不夠有錢,始終得不到快樂。有了錢就會快樂,還是快樂了就會有錢?很多人希望錢是越多越好,但越多越好的概念是什麼?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越多越好?是因為他們認為錢越多就會越快樂。錢隻是一個渠道和工具,因為它會從這裏流進也會從那裏流出,隻想緊緊地握住錢財而不會使用它的時候,錢財是會悄悄離去的,它會給自己找一個更有價值和意義的地方。當你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的過程的時候,才可能真正變得有錢。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中年人處在追逐金錢的主戰場上,如果過分攀比,則會在更大的程度上加重自己的危機感,導致一係列的問題出現。因為,總有人會比你有錢,比到何時也比不完。畢竟真能達到世界前幾位富翁的人屈指可數。
我們所處的過分物質化的社會是與幼時成長環境完全不同的。被物質裹挾的中年人越攀比就會越心存恐懼,越怕失去金錢。而同時為了追求金錢又失去很多,包括友情、健康、愛情等。就拿愛情與金錢的關係來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有錢家庭亦有其煩惱,當看到年輕男女赤裸裸的拜金行為,誰還擔保對方不被誘惑而保持曾經的美好?
理財規劃小貼士
中國有句古話: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輩子窮。錯誤地投資,往往比不做投資更糟糕!由於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任何現在可能很賺錢的項目都有可能變成很賠錢的機會。這就凸顯了科學合理規劃理財的重要性。
理財不要隻用耳
不要盲目從眾
大多數人在理財規劃時很容易產生盲目從眾的心態,尤其是剛剛開始規劃理財時。他們往往並不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理財技巧,隻是因為單純而簡單的逐利心理,再加上周圍人的煽風點火,才會貿然地選擇某種理財方式。
這種效應其實是心理學所講的一種社會感染。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人們由於相互的影響和驅動,會引發一係列非理智的行為。個體一旦喪失了自我的思考,就會盲目地隨大流,奔向陷阱裏尋找財富。
投資理財,心態是關鍵,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賺錢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那種希望投資馬上有回報的心態是不正常的。
相信專家,更要相信自己
一個金融係的學生打電話給他做股票分析師的舅舅,詢問哪一支股票可以買,大盤什麼時候開始上漲,舅舅不耐煩地對外甥說:“你好好想一想,如果我知道哪一支股票可以買,什麼時候大盤會漲,我還會淪落到當分析師的地步嗎?”
不可否認,專家(我們所說的是那些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士,而並非那些一瓶不滿半瓶晃、自詡為“專業”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本專業具體情況的判斷和分析都會很準確、很到位,但是有時候也難免出現上述笑話中所提到的問題。
由於某些案例的特殊性,導致專家因為以往經驗的誤導,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由此看來,每個投資理財者應當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將專家的意見做參考。
如果我們的本職工作無法接觸到財經領域,那麼麵對投資理財方麵的內容,往往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在專業知識的涉獵方麵,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這個時候需要多聽聽理財專家的意見。你可以找機會詢問他們一些基本的常識、請教行業形勢、征求建設性意見……但要記住一句老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專家並非神人,難免會有看走眼或者預測錯誤的時候,他們的誤導多少也會影響你的投資,他們提出的新觀點也必須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證明。最關鍵的還在於,隻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所以製定投資理財策略時,我們決不能缺席,那種全權交給專家、自己當“甩手掌櫃”的做法絕對是不可取的。
這樣看來,擁有豐富的資料和信息,對於投資理財者而言就是至關重要了。“全副武裝”自己的頭腦,將決定權把握在自己手中,對於專家的建議你要尊重,但不可盲從,這樣才可能保證自己的投資決策不會掉入經驗主義的陷阱裏。
相信專家,有時候不如相信自己。一般人總認為投資成功與否取決於一個人的預測能力。其實,所有的專家和你一樣,都無法預測未來。實際上,“隻贏不輸”投資方法是不存在的,你隻是要盡力做到“多贏少輸”而已。
綜合以上分析,好的理財規劃應該包含三種關鍵心態:忌貪婪、不盲目、獨立性。
忌貪婪。每次投資之前你要為自己設定一個“止盈點”:不能多多益善、貪得無厭。同時,也要設定一個“止損點”:一旦到達止損點,要果斷了結,決不留戀。
不盲目。當然是要多做研究和分析,不要被眾人跟風的表象所迷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以伯樂的眼光審時度勢。
獨立性。就是一旦認準了一隻“金蛋”,就不要被別人的言論所左右,假以時日讓它孵化成“金雞”。
有了這三種關鍵心態,你還怕投資理財沒有收益嗎?
選擇你最了解、最擅長的領域投資
在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麵前,我們的理財觀念和理財方式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麵對如此眾多的理財產品,中年人應該如何選擇?除了要擁有良好的心態外,從家庭、年齡以及自身理財知識儲備出發,對於中年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認真做好財務規劃
中年人不像年輕人能承受得起重大的失敗,所以在投資上要穩健一些,穩健不是保守,不是隻買債券或貨幣市場基金,而是更加注重策略,以成熟的心態做投資,堅決止損,不能讓投資危及到財務安全。因此,中年人在投資之前最好做好自己的家庭財務規劃,周全地考慮每一個環節。
針對一般中年人的家庭等特點,我們認為一個好的財務規劃應該包含以下重要內容。
1.設置專款專用賬戶
在大多數中年家庭中都會同時麵臨孩子的教育費支出、家庭住房支出以及父母的贍養費及醫療費支出,如果此時著手進行自己的養老費籌劃的話,合理分配家庭資金,由於這4個賬戶的支出會同時進行,因此,同時開設4個賬戶專款專用,就會避免由於沒有長久規劃,隻顧眼前不顧將來而將四類資金混用,到頭來犧牲的還是家庭的養老金。
2.從現實出發,區別對待
上述四大需求還有著不同的級別。
級別最高最“硬”的自然是清償房貸,這個沒有任何調節餘地。但畢竟房屋是資產,如果買的大房子,到進入“準退休族”行列的時候就能全部還清貸款,這套房子將很有可能是最大的一筆資產,是未來養老的“定心丸”。
其次是贍養父母的錢。畢竟贍養年邁多病的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同樣很重要,但已經步入老年的父母贍養費用則更加緊迫,尤其是父母的醫療費用將可能是一筆相當不菲的支出,並且隨時可能需要動用。因此,我們應該將一部分家庭資產以“父母醫療費”的名義成為家庭緊急準備金的一部分,購買貨幣市場基金或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以確保其流動性和安全性。當然,現在的中年人大多都有兄弟姐妹,贍養父母的壓力還可以與幾個兄弟姐妹一起分擔。
接下來就是我們自己的退休金了,而需求彈性相對最大的就是子女教育金。因此,如果在區分4個賬戶後,自己的退休金賬戶裏的錢依然捉襟見肘的話,就隻有一個辦法:將部分子女教育金轉化為自己的養老金。
除了從各個渠道積累退休金外,中年人的人身保障也是少不了的。
由於人到中年,家庭責任巨大,這也就意味著其自身保障相當重要。保險對於中年人而言,不是理財工具,而是生活必需品。身為家庭重要經濟支柱的“夾心族”,一定要有足夠的保險保障,一旦不幸身故或殘疾,失去養家糊口的能力時,至少還有保險理賠金可以照顧家人。因此中年人應該首先給自己購買適當的保險,如果有餘力的話再考慮為子女及家庭其他成員購買。
經濟比較寬裕的中年人,可以做些“重大疾病保險+住院補貼型醫療保險+人壽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保險組合,以預防生病、意外等帶來的損失。
對於更多的財務狀況不甚理想的中年人來說,其他保險都可以省,但重大疾病保險和人壽保險是萬萬不能省的。由於現在50多歲的“準退休族”已經成了重大疾病高發人群,因此40多歲的人和50多歲的人在購買重大疾病保險時,在費率上相差很大,與其到時再花大錢買,不如趁現在及早規劃,畢竟保障是實實在在的。
選擇熟悉的、適合自己的領域
在做好了上述周全的財務規劃後,如果還有閑錢,可以選擇一些風險相對大,回報也大的領域進行投資。但在選擇投資領域時,一定是自己熟悉並且適合自己的。
現在,如果你手上有錢,實際上對於股票、基金來講,或者是對於房產來講,其實都是一個選擇。但你之所以要選擇這三類中的某一類或者其他類,還是要看你真正對這個產品的熟悉度,你是對投資股票熟悉,還是對投資房產熟悉。還有一個,你對它的預期。如果你真正對它熟悉的話,對投資產生了心裏踏實的感覺,你可能就對自己的選擇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除了選擇自己熟悉的,還要選擇那些真正適合自己的領域。
實踐出真知。事後發現問題,遠不如事前發現來得更有用。很多人都習慣等到錯誤的決策和糟糕的結果造成重大損失時,才慌慌張張地去亡羊補牢,但結果往往為時已晚。有時候即使認清了錯誤,但同時也消耗掉了時間、資本和精力,再也挽不回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與其經曆幾次失敗的投資後才認清自己的路,還不如第一次就認準自己的投資領域和投資實力,以求一擊即中。如果你自己的閑錢才有幾萬元,那就不要妄想去投資房地產;如果你每個月的餘錢達不到3000元,那麼投資股票也隻能是拿著木棍打野狗,不僅不可能打到獵物,反而很有可能被咬傷。
因此,對於普通的中年工薪族,投資基金想必是較為穩妥的一種選擇。盡管風險依然存在,但是畢竟相對於進入股市或買賣期貨來說還是較小的。投資基金,你就如同選好一棵大樹,拎著彈弓打鳥,即使能力不怎樣,但總會有收獲的……這種比喻雖然不算太貼切,但意思是八九不離十。